朱霞
摘 ?要:目的 ?探討B超引導下頸神經根阻滯治療低位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2019年5月~2020年7月在沂南縣人民醫院進行頸神經根阻滯治療的58例低位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病歷編號奇數偶數分為兩組,每組29例。對照組未提供B超引導,觀察組提供B超引導,對比兩種方案的應用效果。結果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B超引導下頸神經根阻滯治療低位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的臨床效果顯著,利于促進患者快速康復,患者滿意度較高。
關鍵詞:低位神經根型頸椎病;B超引導;頸神經根阻滯;滿意度
中圖分類號:R681.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8011(2022)-4-0179-02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生活節奏的加快,體力勞動的減少,手機和電腦等電子產品使用時間的增加,頸椎病的患病率逐年升高,且呈現年輕化的發展趨勢。其中最常見的類型為神經根型頸椎痛。臨床多采用局部神經根注射阻滯藥物治療低位神經根型頸椎病,藥物可直接作用于病變的神經根,減輕神經根水腫和炎癥,阻斷疼痛傳導,改善血液循環。傳統局部神經根注射阻滯藥物的治療方法風險高,安全性較低,較少使用。隨著超聲技術的不斷完善,借助超聲設備進行局部神經根阻滯藥物注射,安全性較高,有利于促進患者身體的康復[1]。本研究旨在探討B超引導下頸神經根阻滯治療低位神經根型頸椎患者的病臨床效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5月~2020年7月在沂南縣人民醫院進行頸神經根阻滯治療的58例低位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病歷編號奇數偶數分為兩組,每組29例。對照組男12例,女17例;年齡31~65歲,平均年齡(43.22±1.05)歲。觀察組男11例,女18例;年齡32~67歲,平均年齡(43.26±1.03)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沂南縣人民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均簽訂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入院時患者能感受到頸部疼痛。②在上肢運動時出現放射疼痛。③椎旁肌肉存在壓痛感。④影像學檢查符合神經根型頸椎病診斷標準。
排出標準:①惡性腫瘤、冠心病與感染性疾病者。②頸椎手術無效者及糖尿病者。
1.3 ?方法
兩組患者在進入手術室前更換衣服,在進入手術室后為患者開放靜脈通路,連接心電監護儀,監測患者的血壓(BP)、心率(HR)及血氧飽和度(SpO2)。超聲儀選用日本日立公司生產的Prosound-α7超聲儀,探頭選用6~13 MHz的高頻直線探頭。
對照組未提供B超引導,確定患者胸鎖乳突肌后緣和頸外靜脈交匯點,定位C5橫突位置,一般在交叉點頭側上方約1 cm的位置,與甲狀軟骨上緣比較接近;對C7橫突進行定位操作,一般在緊貼鎖骨的上方位置,與環狀軟骨一個平面水平;對患者各個橫突進行確定,選擇需進行治療的節段,將準備好的針尖刺入皮膚中,形成局部麻醉小皮丘;穿刺針的針尖方向應朝上,與患者頸部穿刺皮膚盡量垂直,進針深度應控制在3 cm左右,以患者出現酸脹感為宜;當觸及患者橫突后結節時,將針緩慢后退約1 cm,沿頸椎后結節往前繼續進針,緩慢操作,進針深度控制在0.5 cm左右,反復多次穿刺,患者出現明顯的神經刺激感覺后馬上進行回抽,未見明顯回血,則為患者注射3 mL的藥物。
觀察組提供B超引導,對超聲探頭進行常規消毒,涂抹耦合劑,戴好無菌手套,在頸部區域涂抹大量消毒液,橫放超聲探頭于患者的鎖骨上窩位置,探頭方向為尾端方向,對鎖骨下動脈進行辨認,打開血流模式,對鎖骨下動脈進行再次確定,對鎖骨下動脈外側臂叢神經進行辨認,探頭向患者的頭端方向滑動,對患者的第1肋骨和C6、C7及C5橫突進行辨認,做好定位。C7橫突往往存在前結節缺如,只有后結節,后結節前方有C7水平神經根,極易辨認。在超聲輔助下,對C7神經根進行精準定位,再次向頭側移動探頭,停在環狀軟骨平面,對C6進行水平掃描,獲得C6橫突的前后結節超聲圖像,該圖像與雙駝峰類似,患者神經根在駝峰的中間位置。超聲圖像上顯示出低回聲團和橢圓形,內部能見到更低的回聲影像,該影像則為節段神經根的位置。向頭側移動超聲探頭,完成C5神經根阻滯,如果神經根位置比較難探查,可探查椎動脈。在明確神經根位置后,選用短軸平面內進針,針尖控制為外向內,針尖達到神經根的包膜位置后,將注射器回抽,未見明顯回血現象,則為患者注射3 mL的藥物。在上述操作過程中,不需找尋患者神經穿刺異物感。上述操作完成后,退針,為患者提供局部按壓操作,避免形成深部血腫,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密切觀察,詢問患者是否存在呼吸困難、胸悶及聲音嘶啞等情況。
1.4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的治療效果和滿意度。術后3個月評價治療效果[2]:經治療,患者頸肩臂疼痛感完全消失或明顯減輕,平衡功能完全恢復正常或明顯恢復,為顯效;經治療,患者頸肩臂疼痛感有所減輕,平衡功能有所恢復,為有效;經治療,患者頸肩臂疼痛感未見減輕,平衡功能未見恢復,甚至惡化,為無效。總有效率=(有效+顯效)例數/總例數×100%。選用自制的滿意度問卷調查量表調查滿意度,總分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對治療效果越滿意[3]。
1.5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
[n(%)]表示,組間比較行字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滿意度評分為(95.26±1.02)分,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0.42±1.32)分,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0.548,P<0.05)。
3 ?討 ?論
神經根型頸椎疾病的形成與頸椎退變有直接關系。當患者出現后縱韌帶鈣化、椎體后緣骨質量增生、鉤椎關節增生及黃韌帶肥厚等現象時,會對神經根形成機械性壓迫,進而發生靜脈淤滯、局部水腫及缺血等現象,最終導致患者患病,生活質量降低[4]。臨床治療該疾病的最終目的為:消除或減少刺激神經根的炎性組織,減輕感受器損傷,改善和調節頸椎關節及其周邊組織關系,消除脊神經周邊免疫反應和無菌性炎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一般采用復方倍他米松藥物進行治療,能有效改善神經根型頸椎疾病患者的癥狀,促進神經根再生。超聲技術為可視化影像學技術,能對患者的血管、肌肉及細小神經進行辨別,在B超引導下能明確血管、肌肉及神經組織等位置,可動態觀察藥物進入患者體內后的擴散效率,提升藥物治療準確性和安全性。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在B超引導下能準確辨別患者的神經和血管,掌握針的行進位置和藥物擴散范圍,確保操作準確,安全性較高[5]。
綜上所述,B超引導下頸神經根阻滯治療低位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的臨床效果顯著,利于促進患者快速康復,患者滿意度較高。
參考文獻
[1]沈忠恩.B超引導下頸神經根阻滯治療低位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研究[J].浙江創傷外科,2019,24(3):626-628.
[2]祝青,毛怡,羅新超.超聲引導下選擇性頸神經根阻滯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觀察[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9,6(14):25.
[3]孟憲永.體表定位法與超聲引導下經椎間孔選擇性神經根阻滯術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療效比較[J].頸腰痛雜志,2020,41(1):99-101.
[4]蔡曉珊,阮宜駿,李湘萍,等.超聲引導下頸神經根針刀松解術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觀察[J].湖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9,21(5):103-106.
[5]項勇,張浩,曲晨,等.塞來昔布聯合頸神經根阻滯對中老年神經根型頸椎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臨床療效及血清炎癥因子影響[J].臨床軍醫雜志,2020,48(6):94-9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