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俊博
摘要:中國學習者在學習日語時,經常會出現使用偏誤。在種種使用偏誤中,尤以自他動詞使用偏誤較為難以糾正。特別是有對自他動詞的使用,更是令許多日語學習者深感困擾。筆者通過分析在教學工作中收集到的日語學習者自他動詞使用偏誤實例,總結出初級日語學習者和中高級日語學習者自他動詞的使用偏誤類型,并分析偏誤出現的原因。在解決對策方面,筆者認為須從動詞語義分析、句法分析等角度幫助學生對日語自他動詞以及自動詞句與他動詞句有本質性的認識,避免出現針對學生的個別偏誤進行個別分析,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問題。從而更好更有效地提高學習者的日語學習水平。
關鍵詞:自動詞他動詞日語學習偏誤分析解決對策
中圖分類號:H04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2-3791(2022)01(a)-0000-00
An Analysis of Errors in the Use of Other Verbs by Chinese Japanese Learners
WU Junbo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Jilin, Jilin Province, 136000China)
Abstract: Chinese learners often make mistakes when learning Japanese. Among all kinds of usage errors, it is difficult to correct the use errors of self other verbs. In particular, the use of self other verbs has deeply troubled many Japanese learners. By analyzing the examples of errors in the use of self other verbs collected by Japanese learners in teaching, the author summarizes the types of errors in the use of self other verbs by primary Japanese learners and middle and advanced Japanese learners, and analyzes the causes of errors. In terms of countermeasures,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help students have an essential understanding of Japanese self other verbs, automatic words and sentences and other verb sentence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verb semantic analysis and syntactic analysis, so as to avoid the problem of individual analysis for students' individual errors. So as to better and more effectively improve learners' Japanese learning level.
Key Words: Automatic words;Other verbs;Japanese learning;Error analysis; Countermeasures
1 自他動詞的基本概念
20世紀90年代,川瀨調查了日語中350個基本自動詞,其中有自他對應的動詞有170個,約占基本動詞數量的50%。可以說這種有自他對應的動詞的學習對于日語學習者,特別是初中級日語學習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有關“自他對應動詞”的定義,從明治時代的本居春庭(1828)在「詞の通路」中第一次較為系統地將自、他動詞分類,再到山田(1922)、佐久間(1952)、奧津(1967)等從各個方面、角度對自、他動詞再整理,相關研究可謂名目繁多。現在學界較為認可且應用較多的是早津(1987)的定義方法,即日語中的自他對應不僅指詞匯形態上的對應,還應包含語法對應及詞義對應[1]。具體說來,首先在詞匯形態上,日語動詞由詞干和詞尾兩部分組成,從形態論上來說,自他對應動詞是指具有相同詞干不同詞尾,且有相互對應關系的字、他動詞。
根據西尾(1982)、早津(1987)等的研究,擁有相同詞干的自他動詞除了在詞匯意義上類似外,還存在自動詞大多強調動作結果,而他動詞主要強調動作過程等特點。通常來說,日語動詞可以分為自動詞和他動詞。有的詞在字典中會標注同時具有兩種詞性。進一步觀察,我們會發現有單獨出現的自動詞、單獨出現的他動詞,以及有相對應的自動詞或他動詞的動詞。通常有幾個從形態上區分自他動詞的方法,一是以す結尾的動詞大部分情況下會是他動詞;二是成對自他動詞的情況,一般詞尾る前假名是え段假名的會是他動詞;三是一般由形容詞變成的動詞,通常是他動詞[2]。
在搭配上,自他動詞所搭配的格助詞有很大的區別。通常來說,自動詞一般和が、に等格助詞搭配,が表示的動作、狀態、變化的主體,例如:花が咲く、雨が降る;に一般是表示動作涉及的對象,例如:先生に出會った。他動詞一般會搭配格助詞を。例如:ご飯を食べる。
他動詞搭配が則有以下幾種情況。一是てある句型,例如:窓が開けてある。而是和たい搭配時,可以を、が搭配,搭配助詞不同,強調的地方也不同。三是在被動句中,在表示客觀描述的句中,他動詞的被動態會和が搭配。例如:黒板に授業の內容が書かれている。以上從形態、搭配對自他動詞進行了區分。
在大辭林中對自動詞的解釋如下:その表す動作、作用がほかに及ばず、主語自身の動きを表す動詞。中文譯作:表示的動作、作用不波及他物,表示主語自身的動作。他動詞とはその動作、作用が他に及ぶ意味を持つ動詞。中文譯作:動作、作用會波及他物的動詞。通過以上分析,自他動詞區別就在于是否涉及他物。簡單而言,自動詞一般就是在說自主、自發的動作、變化,動作通常是主語自己就能完成的[3]。而他動詞所表示的動作則一般要有動作對象,簡單來講就是賓語,失去了賓語動作就是不完整的,無法完成。
2 自他動詞誤用類型及誤用分析
中國學習者在學習日語時,經常會出現使用偏誤。在種種使用偏誤中,尤以自他動詞使用偏誤較為難以糾正。特別是有對自他動詞的使用,更是令許多日語學習者深感困擾。筆者通過分析在教學工作中收集到的日語學習者自他動詞使用偏誤實例,總結出初級日語學習者和中高級日語學習者自他動詞的使用偏誤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2.1有對自他動詞誤用
筆者通過收集學習者的偏誤實例發現,在表達因說話人不注意、不留神以致某些事情發生時,中國日語學習者傾向于使用自動詞。分析其原因,筆者認為,這是學習者受到母語影響所致。例如:
(1)不小心掉了錢包。
(2)不小心摔了一跤,骨折了。
在漢語中,“掉”這一動作的經驗者是錢包,“折”這一動作的經驗者是骨頭。因此在學習者用日語陳述這樣的事態時,會傾向于使用自動詞句,表示錢包掉落以及骨折并非人為導致。
(3)不注意でポケットから財布が落ちてしまった。
(4)転んで骨が折れてしまった。
然而在表達這一事態時,日語母語者卻傾向于使用他動詞句,表示由于人的不注意,致使后文的物的狀態的改變。
(5)不注意でポケットから財布を落としてしまった。
(6)転んで骨を折ってしまった。
2.2 自Vテイル·他Vテアル文的誤用
第二類比較常見的偏誤是錯誤使用Vテイル與Vテアル。Vテイル作謂語的自動詞句表示狀態,Vテアル作謂語的自動詞句則表示行為結果的存續。從句法角度來分析,Vテアル的他動詞句中,雖然不體現施動者,但在句子的深層邏輯中,表示的是因人的施動,致使動作對象以某種狀態存續。學習者無法較好地區別使用Vテイル與Vテアル的原因,主要也是緣于母語的負遷移作用。
在漢語中,狀態的持續和動作結果的存續都可以表達為“……著”或者“……了”。比如:
(7)門開著。
(8)門開了。
但由于施動者并未體現在句中,所以僅從表層句法結構中,我們無從判斷,“門開”的結果中,有無人的參與。
然而日語中,由于格助詞以及自他動詞的存在,即使在表層句法結構中,施動者并未體現,但在深層結構中,我們仍能判斷該狀態或結果是否是人為所導致。
例如:
(10)ドアが開いているから、きっと部屋にいると思う。
(11)ドアが開けてあるから、きっと部屋にいると思う。
通過對比兩個句子,我們能夠判斷,學習者想要表達的是:門開著,所以我想他(她)肯定在房間里。之所以認為人在房間里,是看到眼前的門,說話人認為門是有意打開的,并且保持著開著的狀態。結合上文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例(10)中的Vテイル是誤用。
2.3與可能表現相關的誤用
在日語可能表現的學習中,教師和學生往往只關注有標識的可能表達,如:動詞的可能態、可能動詞、“~ことができる”等表達可能語義的表現形式。而無標識的可能表達則沒有具體而深入的學習。
在日語中,自動詞因其語義特征,可以表達可能的語義。例如:
(12)電話を何度も掛けても掛からない。
(13)この時計、直してもらったのに直っていないんです。
在上面的兩個句子中,說話人想要表達的都是嘗試做某事,但最終未能成功。以(13)為例,在句法結構里“這塊手表”是主格,但它并不是“修”這一動作的施動者,真正的施動者是人。如果后半部分表達“沒有修好”這一語義,使用“直せない”的話,那么句子的主格此時已悄悄發生了變化,變成了人,而不是手表了。原因就是直せる在句法結構上其主格成分是人,即施動者。然而無論是例文(12)抑或是例文(13),句法結構中的主格成分顯然都是物。因此要表達手表沒有修好,電話沒有打通,該使用描述主格成分狀態的自動詞。
但是,多數日語學習者在表達“托別人修表,但是沒修好”時,往往傾向于使用有標識的可能表達“直せない”,一方面是我們平時的日語教學中更加強化有標識可能表達的學習,忽略了無標識可能表達。另一方面,由于漢語中缺少格助詞,缺少能夠清晰表述主格成分與謂語關系的自他對立的動詞,因此中國日語學習者會受到母語的干擾,出現自他動詞的誤用。
2.4「に」格文型與「を」格文型的誤用
我國日語學習者在學習日語時便利,但這也同時給大家造成了困難。在某些情況下「に」的使用造成了一些誤用,在某種情況下使用了「を」格文型。
(14)みんなはそれを(に)満足していますね。
(15)みんなは彼の提案を(に)反対しました。
中文使用時“注意”這種詞語時也往往會造成影響,例如「に」型使用成了「を」型。因此在遇到日語里的類似表達時會受到影響,導致了不同程度的使用失誤。
2.5關于使役表現的誤用
中國日文學習者在使用自他動詞時,有時也經常在使役場景犯錯誤。
(16)十年が過ぎた義鳥は日用雑業を発展して(させて)きました。
(17)それは私をがっかりさせました。(私はそれにがっかりしました。)
在日語中作為客體的“動作”是“發展”動作的主體,在日語中常用于表達因果功能。由于漢語的干擾,第一句用“自他動詞”作動詞,賓語作“發展原因”。表達使役的表現中有很多動詞都屬于這一類。
(18)ダイエットを成功させる。
(19)ボールペンを復活させる方法は何ですか。
(20)今回のテーマは「モチベーションをアップさせる方法」です。
在漢語中,結構化的短語通常用分詞動詞如“夢想成真”和“傳播互聯網”來表達,使用句式如「Nを他動詞させる」這樣的句型來表達。在日語中,大部分可以用「Nを他動詞させる」表達的句子可以分為三類:漢語サ変動詞語幹+させる、外來語+させる、和語+させる。
3 偏誤現象的主動應對策略
3.1 提高主動學習意識和學習基本技能訓練
學習日語包括基本技能的訓練,如發音、詞匯、語法、聽力和口語。學習者的主動語言輸入是減少使用的最有效方法。扎實的核心技能是學習日語的基礎。
在學習和學習漢語的過程中,要養成語言輸入的習慣,有意識地注意語言輸入的特點,養成運用基礎知識聽、說、讀、寫技能的習慣,從而降低母語言影響能力。學生主動自主學習的愿望,可以在二語習得過程中形成良好的綜合語言能力[4]。明確學習目標,提高語言項目的有效性。
3.2 促進文化理解
中日兩國語言特點的差異,通過文化理解加深語言意識,也是不同文化、不同思維方式的體現。因此,學習者需要通過書籍、視頻、文化交流等方式來了解日本文化。學生還應該利用教學和課外作業,獲得知識,自己理解日本文化的內容,培養對日本思維的理解,有意識地做分類和總結,了解日本的文化、歷史和文學和其他領域的知識[5]。
3.3 學習實踐
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自己主動創造語言練習的機會。學習者首先要對中日語言文化進行比較分析,主動參與語言實踐和文化體驗活動,合理利用母語的積極作用[6]。在語言實踐中感受語言文化的特點,了解自我的認知弱點和學習困難,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4 結語
該文從3個方面分析了中國日語學習者較為常見的自他動詞誤用情況,誤用產生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學生缺乏對于漢語和日語的較為系統的認識,缺乏對于兩種語言的差異性的理解,在描述某個事態時,容易受到母語的干擾。另外傳統的日語課堂教學往往很難從動詞本身的語義,以及謂語與其他句子成分格關系的層面上進行,以至于學生僅能從詞性上對自他動詞做出區別,卻不能真正掌握如何正確使用。因此,筆者認為,關于自他動詞的教學應該從動詞本身的語義、句法等角度更為深入地進行,幫助學生了解自他動詞更為內在的區別,同時鼓勵學生多進行語言實踐,在實踐中提高語言的運用能力。
參考文獻
[1] 孟琢,李聰.《齊物論釋》與中國語言文字之學的建立[J].杭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0,42(2):79-86.
[2] 魯雅喬,李行德.漢語非賓格與非作格動詞的句法及語義界定標準[J].當代語言學, 2020,22(4):475-502.
[3] 崔璨,袁毓林.存在句中及物動詞施事的隱現問題研究[J].當代語言學. 2020,22(3):381-394.
[4] 張德強.“史料導向”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論陳子善的中國現代文學與史料研究[J].漢語言文學研究, 2020,11(3):12-27.
[5] 王曉偉.漢語指示代詞非人稱用法的認知解釋[J].漢語言文學研究, 2020,11(1):136-144.
[6] 張麗紅,盧志宏.語義場與科舉詞匯翻譯策略研究——以《儒林外史》為例[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8,42(4):8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