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新技術新模式的不斷運用,“智慧物業”時代逐漸到來,物業管理行業的競爭越來越激烈,物業服務企業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如何為競爭日趨激烈的物業管理行業輸送優秀的人才,是當前高職教育中亟須面對的問題。本文從優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出發,對新形勢下現代物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進行剖析,并有針對性地提出對策。
按照教育部關于國家職業教育的實施方案與規劃,我國越來越重視職業教育,尤其是要落實職業教育專業動態更新要求,推動專業升級和數字化改造的現實需要。其中,物業管理專業更名現代物業管理專業,盡管僅僅增加了“現代”二字,但是卻豐富了物業管理的內涵,體現了當前多業態、新技術的行業發展趨勢,也是充分融合當前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現實需要。隨著我國社會經濟水平的發展和城鎮化進程持續推進,現代物業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形勢火爆,但不同以往的是物業服務企業對人才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已不適應當前的行業企業需要,因此,必須培養適應行業發展需要的高素質人才。
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師資方面
1.師資教育背景缺乏物業管理系統教育
我國物業管理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初,1996年北京林業大學創辦我國第一個現代物業管理專業,相比其他專業而言物業管理專業開設時間短,缺乏積淀,且現代物業管理專業多以專科為主,缺乏本科教育,目前開設研究生教育的院校也寥寥無幾,這就導致現代物業管理專業師資來源有限,因此多數高職院校的現代物業管理專業教師都是由房地產專業、企業管理專業等相似專業轉變過來,這些教師缺乏物業管理專業的系統教育,就使得物業管理專業的專業師資缺乏專業性。
2.師資背景缺乏物業管理行業經歷
2020年以前高職院校相關專業教師招聘多數是從應屆生中選聘,應屆生缺乏工作經歷,對行業了解僅僅是通過實習實踐了解,缺乏系統的從業經歷,對行業、崗位認識存在偏差,對行業中的新方法、新流程缺乏了解。因此,在教學中難免會存在憑主觀感覺教學,專業教學能力、實踐指導能力、應用科研能力欠缺,難以用豐富的行業經驗指導學生,這就會導致人才培養與企業行業需要不相匹配。
二、課程設置方面
1.課程體系不完善且課程設置滯后與行業發展
隨著城鎮化的不斷推進,物業管理行業發展勢頭迅猛,高職院校現代物業管理專業的課程體系建設逐漸落后于行業發展速度,當前多數院校現代物業管理專業的課程設置依然停留在傳統物業管理的工作模式,與新形勢下新技術、新方法、新模式的社區服務、智慧物業等匹配度較差,導致學生在校學習的內容和企業所需的能力產生偏差,課程體系的滯后也導致學生缺少與行業前沿發展信息的敏感度和執行力。
2.課程內容缺乏實踐性
高職院校中現代物業管理專業學生在校時間多數是兩年,在校兩年的時間中專業課程全部為校內教學課程,缺乏與行業、企業的聯系,導致學生出現“理論與實踐分離”的現象,不能將課堂學習的知識有效內化并轉化為實踐能力,從而影響職業能力的提升。盡管第三年學生在外進行頂崗實習,但多數學校對頂崗實習的學生存在管理松懈,指導不足,完全依賴企業帶教師傅,加之企業是營利性單位,一切工作的開展都按照企業的目標進行,因此企業帶教師傅也不會按照學校實踐方案開展指導。這就導致學生在校學習的理論和企業實踐的內容存在一定的偏離,而這種偏離就會讓學生明顯感受到校內學習的內容和實際工作內容不一致。
3.課程設置專業性不強
當前高職院校中現代物業管理專業開設的課程和房地產開發與經營專業課程相似,除了“物業管理概論”“物業管理實務”“物業管理法規”外,其他課程比如涉及“管理學”“團隊建設”“市場營銷”“新媒體營銷”“推銷與談判”等課程和其他專業相似。課程分散且和其他工商管理類專業開設課程相似,導致無法體現現代物業管理專業的專業性,同時也不利于學生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作為一個獨立的專業,在課程設置時應當有別于其他專業,只有經過該專業的系統學習才能在以后的就業中體現競爭力。
三、校企合作育人融合度低
1.學校對校企合作中的現實問題認識有待深化
隨著后房地產時代的到來,物業管理行業人才缺口越來越大,加上現代物業管理專業開設院校少,畢業生時常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學生在畢業時,往往出現一名學生拿到多個企業的錄用通知,學生和學校占據優勢地位,因此在校企聯合培養人才上,企業處于被動地位,學校與企業的合作還處在表面,對企業最關心的人才流失問題關注不夠。企業的權益得不到保證,對校企聯合培養人才的積極性就會削弱,從而影響人才培養效果。
2.學生升學影響校企合作
當前校企合作的方式多以“訂單班”“現代學生制”等模式出現,這種模式可以保證企業在選聘人才時相比其他企業有一定的優勢,但由于物業管理行業的工作大多在一線,需要維護業主關系,處理和業主的糾紛,工作難度大,就會導致一部分學生產生畏難情緒。在實踐中對物業管理行業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加上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畢業生就業形勢差,競爭加劇,學生專升本意愿明顯增強。大二下學期開始學生著手開始專升本報班,去企業工作半年后,真切感受理想工作和實際工作的偏差,就會加劇專升本意愿。因此,學生辭職經常發生,無法留住前期傾盡全力培養的學生,企業收獲和預期相差甚遠,企業開展校企合作意愿不強,不愿意過多投入,多停留于表面上的合作和配合。
3.選聘企業師傅育人難度大
校企合作常見的形式有校企互聘共用的雙導師教學團隊建設,但是學校聘請企業導師時有相應的標準,由于企業和學校管理體制的不同,導致評價標準不同,有些經驗豐富的員工可能學歷或者相關資格證不達標,無法作為被聘導師。相反,一些學歷達標但又不具備相關能力的員工符合要求,導致需求和實際情況出現偏差,無法滿足學生上課要求。此外,上課課酬發放給師傅個人,導致企業不愿意讓師傅占用正常的工作時間來學校上課,師傅就只能利用個人的空閑時間到校授課,就導致授課時間不固定。上課時間經常與學生正常課程發生沖突,無法保證企業師傅上課時間,給學生帶來不便,造成課程不重要的感覺和影響。無法把優秀師傅選聘成為學生導師,就無法把一線先進的工作方法傳遞給學生。
人才培養解決的對策
一、擁抱變化,優化提升師資隊伍
作為學生知識傳播與能力培養的主要實施者,如果教師專業知識和能力不足,培養方案、課程改革都將變為“一紙空文”。針對目前現代物業管理專業教師隊伍存在的客觀問題,培養和打造專業化的校內教師隊伍成為高職現代物業管理專業的首要任務。一方面,招聘教師時必須要求具備3年以上行業經驗,確保教師熟悉一線工作方法和流程,同時鼓勵專業教師走出校門進入企業進行脫產實踐,了解物業管理行業最新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流程。另一方面,積極搭建校內專業教師和企業優秀師傅的交流平臺,通過“培訓”“掛職鍛煉”“參觀學習”等形式,使校內教師和企業師傅進行充分溝通和交流,讓理論和實踐進行碰撞,幫助校內教師了解物業管理行業的發展情況以及物業服務企業對從業人員的真實能力需求,讓企業師傅了解前沿物業管理理論,多渠道提升校企師資的能力和水平。
二、主動出擊,改革課程設置
高職院校應當結合行業特色并考慮學生情況開設能夠有效激發學生興趣的課程,加快教學過程中信息化教學的運用,更好地適應00后學生的需求。同時考慮行業企業需求的變化,及時對行業企業進行調研,總結行業新技術、新方法、新模式,適當調整專業課程設置,將課程設置與行業企業發展需要和崗位需求有效銜接。構建以職業能力為導向的現代物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體現現代物業管理專業人才的實踐技能培養重要性,從實踐環節入手,構建一套具有較強實用性的專業技能實踐活動體系,涵蓋現代物業管理專業多門課程,形成多元化、多結構的實踐養成體系。設置有別于其他專業并能體現專業特色的課程,最終實現專業與行業、授課內容與崗位標準、教學過程與工作過程的有效對接。
三、探索產教深度融合,推進升級行業合作
當前《國家產教融合建設試點實施方案》正在有序推進,高職院校應當迅速轉變觀念,主動聯系行業優質企業,乘著產教融合的東風加快進行深度合作,借鑒企業先進經驗優化課程設置,增強理論課程教學與企業實踐實習的有機融合,使企業先進方法轉化為學校理論授課內容,讓學校課程始終融入行業前沿技術和流程,使學校和企業互為補充、互為促進,緊密配合,推動物業管理行業又好又快發展,更好地培養出適合企業需要、符合行業發展要求的人才。同時,加強對物業管理行業的宣傳,尤其是當前疫情防控時期更是充分凸顯物業管理行業的重要性,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提升學生認同感和成就感。對企業優秀師傅的聘任應當本著開放包容的心態,對學歷上不符合學校要求的,但工作能力突出、經驗豐富的可適當考慮破格選拔,讓真正有能力有水平的師傅走上講臺,成為導師,更好地適應新形勢下的人才培養需要。(作者簡介:張鯤鵬,男,1989年8月出生,碩士研究生,房產經紀人。主要研究方向:現代物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和物業管理滿意度提升。作者單位:河南經貿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