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韓丹丹
實習編輯 李楠楠
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發展經驗表明,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在工業化發展的中后期,安全生產事故高發和易發是難以避免的;當宏觀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水平,進入工業化后期,事故總量開始快速下降;直到進入后工業化時代,事故總量則保持平穩并緩慢下降。世界各國煤礦安全發展受宏觀經濟、行業發展、監管監察等因素不同程度的影響,經歷不同特征階段,所需的時間跨度也不盡相同。特別是煤炭行業的基礎條件差異巨大,如煤礦數量、露天開采比例等,在同等生產力水平條件下,各國事故總量在快速下降階段所經歷的時間不同。
探索發達國家安全生產發展歷程,深入研究和總結其安全生產的規律和特點,制定出針對性、實效性的措施,對促進我國煤礦安全發展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當前,世界各主要產煤國家的煤礦安全生產總體形勢向好,從煤礦安全生產主要指標成效來看,世界主要采煤國家可分為4 個層次:澳大利亞、加拿大、英國、德國的煤礦安全生產狀況屬于世界領先水平,百萬噸死亡率在0.01 以下;美國、南非的煤礦安全生產狀況屬于世界先進水平,百萬噸死亡率在0.03 左右;俄羅斯、印度、波蘭、中國的煤礦安全生產狀況屬于較高水平,煤礦安全生產形勢在波動中逐步穩定下降,百萬噸死亡率在0.03 ~0.10 之間;烏克蘭、土耳其、哈薩克斯坦、哥倫比亞等國家的煤礦安全狀況較差,百萬噸死亡率在0.10 以上。
煤礦安全生產總體形勢持續向好與煤炭科技發展迅速密不可分,如美國、澳大利亞、德國等國家的煤炭科技發展處于世界領先位置。美國井工煤礦長壁開采方法屬于世界先進的井工開采技術,已經實現了自動化開采和采煤機遠程控制;澳大利亞提出露天煤礦開采的先進理念,無人駕駛礦車實現了遠程控制,已向數字化方向發展,生產效率明顯提升;德國的智能化開采技術處于世界先進水平,煤礦開采設備在世界市場占有較大優勢。
與國外相比,我國井工煤礦開采技術整體上經歷了2 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90—1999 年,我國井工煤礦開采技術整體上處于“跟跑”階段,重點研發了中厚煤層普通綜采裝備,煤礦安全高效開采技術和重大裝備制造能力取得重大進步。第二階段是2000—2009 年,井工煤礦開采技術整體上處于“并跑”階段,攻克了厚煤層綜采技術瓶頸,研制成功了大采高綜采成套技術與裝備。2010 年以來,井工煤礦開采技術部分領域進入“領跑”階段,如8.8 m超大采高綜采技術與裝備的成功應用,建成世界上規模領先的智能化采掘工作面,開創了井工煤礦智能化開采新局面。
目前,中國有4 種智能采煤模式:薄及中厚煤層智能化無人開采模式、大采高工作面智能化和人機協同高效開采模式、綜放工作面智能化操控與人工干預輔助放煤模式、復雜條件機械化+智能化開采模式。
露天煤礦與井工煤礦相比,具有生產規模大、勞動效率高、生產成本低、作業空間不受限、生產安全和勞動條件較好等優勢。目前,我國露天煤礦安全生產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2018 年我國露天煤礦發生事故8 起、死亡10 人,百萬噸死亡率為0.015,與美國相當,但還未實現“零死亡”,距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家還有一定差距。這需要進一步改善生產條件,提高管理水平和裝備技術水平,從而實現安全生產的根本好轉。
將我國與美國、澳大利亞、俄羅斯等7 個產煤大國的統計數據分別進行比較,煤礦事故百萬噸死亡率趨勢圖(見圖1)較準確地反映了各國近20 年煤礦安全生產狀況的走勢,也能從某種程度反映出各國在世界范圍內安全生產所處的水平。
從圖1 看出:2001—2019 年間,死亡率最高的是烏克蘭;俄羅斯和印度死亡率逐年下降,逐步與波蘭相當,處于中間水平;美國、澳大利亞、南非死亡率最低,并且穩定;我國近20 年煤礦死亡率明顯下降,由2001 年 的5.07 下 降 至2020 年的0.059,20 年內降幅達到98.8%,當前中國煤礦安全水平遠遠好于烏克蘭,與俄羅斯、印度、波蘭等國家水平相當。與美國、澳大利亞、南非相比,2017—2019 年我國煤礦百萬噸死亡率為其5 ~10 倍,還存在一定差距。
2003 年以來,我國煤礦事故起數已連續十多年持續下降,尤其2006 年以后,平均每年以20%左右的速度快速下降,煤礦安全生產形勢實現明顯好轉。目前,我國正處于工業化后期,煤炭開采逐步實現綜采機械化,政府監管能力不斷增強,企業本質安全水平大幅提升。在安全監管監察對煤礦安全工作強有力地干預下,我國煤礦安全生產提前跨過事故高位波動階段。盡管我國煤礦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與世界產煤發達國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但綜合行業產能、礦井數量、從業人員人數和素質、井工露天開采比、機械化程度、管理體制機制等多種因素,我國煤礦安全治理工作已取得顯著成效,煤礦安全生產形勢已處于世界較高水平。
通過圖1 分析預測,若按照近20 年的下降速度持續發展,預計到2030 年,我國煤礦百萬噸死亡率可以降至0.01 以下,將達到如美國、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安全水平。

圖1 2001—2019年度世界主要產煤國煤礦事故百萬噸死亡率
借鑒發達國家經驗,實現煤礦安全生產狀況根本好轉必須要從經濟社會尤其是煤炭行業發展的全局出發,從完善頂層設計的高度和改善安全環境的全局入手,研究治本措施、構建長效機制,市場、行政、法律手段并重,疏堵結合、以疏為主,破解深層次矛盾,真正形成齊抓共管格局。
一是大力推動煤礦生產機械化、自動化、信息化建設,不斷提升煤礦從業人員素質,使安全狀況持續好轉建立在煤礦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的基礎上。
二是大力推動物聯網、移動互聯網、云計算等信息技術和大數據在煤礦企業隱患排查治理過程中的應用,建立企業安全隱患自查自報與政府動態監管聯動的綜合信息平臺。
三是進一步明確國家監察和地方監管職能定位,努力促進國家監察由重點監察企業落實主體責任轉為重點監督地方政府建立完善煤礦安全監管體系。
四是強化監察執法獨立性,從區域設置或管轄范圍安排等方面,打破駐各地煤礦安全監察機構與所在地政府之間一對一的關系。
五是完善執法方式,充分利用信息化等科技手段提高行政執法效率,大力推廣隨機抽取檢查對象、隨機選派執法檢查人員“雙隨機”等動態檢查方式,探索對煤礦進行分級分類監管監察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