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郭瑩潔 劉長松 任樂明 趙健琪
裝配式木結構建筑產業發展依托木材工業現代化,木材工業現代化保證了規格材和工程木質材料的強度、穩定性和耐久性,可有效控制構件加工精度,提升構件阻燃、防腐等性能,滿足多種裝配式木結構建筑類型的設計需求。
我國目前每年新開工裝配式木結構建筑面積不足新開工裝配式建筑面積的百分之一[1],從事裝配式木結構構件、部品部件生產企業約有300家[2],其中,持續生產經營木結構產品的企業被收錄在《中國木結構建筑行業企業名錄》(共232家)中。較小的市場和產業規模使大多數企業還需承擔設計、安裝施工等職責,愈發限制了裝配式木結構行業的技術提升,阻礙建筑行業同仁對裝配式木結構建筑產業的了解。
本文以《中國木結構建筑行業企業名錄》收錄企業為樣本,梳理企業規模、屬性、主營業務及綜合水平,旨在客觀展現當前我國裝配式木結構生產行業現狀,并分析其成因。
通過全國企業注冊信息查詢系統平臺核實,裝配式木結構生產企業所有制類型復雜,但民營企業是我國裝配式木結構生產企業的主體,占比超過總數的80%(見圖1)。

圖1 裝配式木結構生產企業所有制占比情況
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多部委發布的《關于印發中小企業劃型標準規定的通知》(工信部聯企業〔2011〕300號)及GB/T 4754—2017《國民經濟行業分類》,裝配式木結構生產企業可分別歸屬為農林牧漁業、工業及建筑業。按照相對應行業對中型、小型、微型企業的劃分標準,裝配式木結構生產企業均屬于中小微型企業(見表1和圖2)。

圖2 按不同行業中小微企業劃分標準的企業占比

表1 各行業對于中小微企業級別的劃分
我國裝配式木結構生產行業發展年限較短(不超過30年),多數(約77%)從業企業的經營年限超過5年。2011—2015年注冊的企業數量突發性增長,約占總數的40%(見圖3)。

圖3 裝配式木結構生產企業注冊時間
通過分析發現,我國裝配式木結構生產企業地域分布特點顯著,其中江浙滬地區、京津冀晉地區及環渤海地區(遼寧、山東)的占比位居前三位。
裝配式木結構生產行業的發展與當地經濟水平、政策環境、木材進口資源及人工林資源情況、木材工業發達程度及運輸條件等存在關聯。江浙滬所在的長三角地區具有經濟發達、交通運輸條件便利等特點,該地區的生產企業約占總量的26%,是我國裝配式木結構生產行業的發達地區;同為經濟發達的京津冀晉地區,因國家對該地區木材工業發展政策的調整,生產企業占比明顯低于江浙滬地區(占比19%);環渤海地區利用自身港口優勢,在原材料進口及構件運輸等方面占有明顯優勢,再加上自身木材工業基礎雄厚,裝配式木結構生產企業占比位居第三(占比13%)。另外,兩廣與福建、海南地區具備木材港口優勢及豐富的人工林資源,東北地區具有俄羅斯木材進口便利的優勢,均有利于當地裝配式木結構生產企業的發展。
根據生產企業所面向的市場不同可將其分為:服務于園林古建建設單位、輸出木質部品或木質建材產品和服務于現代木結構建設投資單位。根據生產企業輸出的其他服務業務,又可將上述3種類型細化為6類服務類型,分別為:園林防腐木供給和生產、園林古建工程施工、木質門窗家具生產、膠合木等建材生產、現代木結構建筑方案設計與施工、現代木結構深化設計與施工。
服務園林古建市場的生產企業占總數的一半以上,而提供與現代木結構設計施工相關服務的生產企業僅占總數的18%。通過主營業務細化分類,園林工程和古建建造的企業占比最高(46%),以木材加工為主的企業(園林防腐木材供給生產、木質門窗家具生產、膠合木等建材生產)約占總數的36%,如圖4所示。

圖4 生產企業主營業務類型及分類
1)服務于園林古建市場的生產企業主要提供的裝配式木結構建筑體系包括輕型木結構建筑體系、梁柱(框架)木結構建筑體系以及井干式木結構建筑體系。
2)主要輸出木制品及木質建材的企業提供的建筑體系類型存在差別,體現在“木質門窗、家具生產”的企業只能提供井干式木結構建筑體系的服務;而“膠合木等建材生產”的企業還可提供輕型和梁柱木結構建筑體系的技術產品服務。
3)提供現代木結構“建筑設計和施工”的生產企業不提供井干式和板式的建筑技術服務,而提供現代木結構“深化設計和施工”的生產企業可根據能否提供大跨度建筑結構技術分為兩類。
生產企業年產值與木材使用量的比值可反映該企業從原料到成品的價值增量,能體現該生產企業技術、管理、經營方面的綜合水平。比較不同主營業務類型的企業平均年產值與木材用量,可直觀看出各類型企業的價值增量,方便比較不同主營業務類型企業的綜合水平,如表2所示。

表2 生產企業主營業務類型、所能提供的裝配式木結構建筑體系及平均年產值與木材用量的比值
總體來說,服務于現代木結構建設投資方的企業比值超過1,而針對園林及木材加工市場的企業比值均小于1。由此可見,提供現代木結構設計施工的生產企業的綜合水平明顯高于另外兩類企業,而能夠實施大跨度木結構的生產企業比值更高(分別為2.10和2.80),是全行業綜合水平最高代表。
我國裝配式木結構生產行業主要服務于園林景觀市場,提供現代木結構技術服務的生產企業不足全行業企業總量的20%。生產行業整體規模小,發展時間短且地域性發展不一致,企業技術及綜合水平差別較大。
1949—1976年,我國木材的粗放加工處理導致林業資源采育失衡。1976年后,木結構技術主要用于風景園林等旅游性質的建筑類型及偏遠地區農村住宅建造。時至今日,大部分消費者甚至建筑從業人員仍認為裝配式木結構技術落后,木結構項目安全性低。這些歷史原因導致園林古建及配套項目仍是我國當前裝配式木結構的主流。
20世紀90年代初期,北美輕型木結構房屋和日本“木造房屋”傳入我國北京、上海、江蘇、遼寧等地,受到市場歡迎,標志著“標準化設計、工廠預制”的現代木結構技術進入我國市場,這也是我國裝配式木結構產業發展時間較短(約30年)且在江浙滬、京津冀晉、環渤海地區生產企業數量較多的主要原因。
目前,我國裝配式木結構建筑市場主要針對文旅康養項目[3],占每年新開工木結構建筑面積的40%~60%。生產此類木結構項目的設備、資金、技術等門檻要求低,因此吸引很多防腐木生產企業轉型入行。但此類企業對裝配式木結構建筑技術缺乏了解,技術產品研發投入不足。
近年來,現代木結構技術的“綠色節能”及大跨度膠合木結構和鋼木結構的建筑表現力越來越受市場歡迎,少數具備實力的生產企業積極提升設計、研發、生產及項目實施能力,在技術上力求與國際前沿水平同步。在市場需求引導下,裝配式木結構生產企業之間的綜合差距越來越明顯。
“十三五”期間,國家大力推廣裝配式建筑,提倡建造綠色節能建筑和使用綠色建材。不少木材加工企業積極轉型進入木結構構件、部品及膠合木建材生產領域,因此,該類企業的占比僅次于園林古建領域企業占比。
雖然在數量占比上,從事現代木結構技術產品服務的企業并不占優勢[4],但此類企業通過不斷提升自身技術水平和生產能力,可創造更多產業價值。
裝配式木結構生產行業在“新型建筑工業化”的發展環境下,亟需全面轉型升級。未來,全行業應發揮裝配式木結構的“低碳”“綠色”“節能”優勢,更多地融合信息化技術,發展木構件部品的“智能制造”,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中國建造”品牌,為實現我國的“雙碳”目標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