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 雄
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廣東省建筑設計研究院副院長、首席總建筑師
今日談及綠色建筑、全生命周期、碳中和等理念,在反思當下建筑理念的同時,更應重溫建筑設計中最基本因素:建筑如何對當地氣候及地理環境作出回應。
——陳 雄
低碳經濟背景下,綠色建筑在推動建筑行業可持續發展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但其在快速發展中,過度依賴技術而輕視地域文化的問題凸顯,使各地的綠色建筑呈現趨同態勢。如何反思當下綠色建筑理念與本土文化相契合的命題?在“綠色賦能 精益建造——2021年中國土木工程詹天佑獎優秀住宅小區技術交流會”上,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廣東省建筑設計研究院副院長、首席總建筑師陳雄指出:應傳承本土文化,重溫建筑設計中最基本因素。
Q 綠色發展離不開傳統文化的浸潤與支撐。中華民族自古崇尚自然,倡導綠色,善于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生態智慧。進入新時代,在邁向美麗中國的新征程中,建筑行業的“綠色理念”又將如何在文化傳承中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
A中華建筑文脈歷時數千年,其傳承不僅是弘揚中華文化、樹立文化自信的要求,其所蘊含的設計及營建智慧也能為當代我國綠色建筑的發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技術手段。
建筑作為一個古老而傳統的行業,其建設發展過程見證了時代的變遷。雖然我國自古崇尚自然,倡導“天人合一”的綠色生態理念,但“綠色建筑”概念的提出卻源于1992年里約熱內盧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21世紀初,綠色建筑概念傳入我國,人們對于綠色建筑的認識逐漸深化。伴隨 2006 年我國首部GB/T 50378-2006《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的頒布,我國綠色建筑進入蓬勃發展期,出現大量綠色技術、產品、標識、示范工程等,各級政府和部門相繼資助了不少科技項目,取得了豐碩成果,積累了成功經驗。
然而,在綠色建筑發展成為國家重要戰略部署的同時,也存在諸多深層次問題,除體制、機制和政策等因素外,在價值理念方面的“重技術、輕文化”也是其中的關鍵問題。
建筑承載著人們的生活,同時也傳承著人們的居住習慣和社會發展印記。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建筑同質化加劇,千城一面現象凸顯,使建筑師不得不反思建筑與城市的地域性融合問題。可以說,當代綠色建筑是涵蓋自然環境、地域文化與建筑技術等多層面因素的復合概念。綠色建筑的創作不應只注重節能技術的應用,更應尊重地域文化,融入本土環境,滿足可持續發展理念。
Q 作為長期受嶺南文化影響的學者,您認為嶺南傳統建筑的綠色理念體現在哪些方面?
A我認為,可以從“聚落、建筑、構件”三方面闡述嶺南傳統建筑的綠色理念。
首先是嶺南聚落中的綠色理念——通風與理水。
嶺南作為具有獨特氣候和文化特征的地域,長期以來其形成的聚落特征明顯。嶺南大部分地區位于珠江流域,珠江三角洲河流眾多,水網密集,由此產生諸多地域特色濃厚的水鄉民居聚落。其選址多遵循“背山面水”原則,此為基于通風與理水原理進行村落熱環境改善的主動性策略。在嶺南傳統村落布局中,梳式布局及密集式布局較為典型。
梳式布局體現為:村前端常設置水塘或水田,村后端與村子左右兩側種植茂密的樹叢和竹林。自然風經村前水面進入村內,從大空間向小空間的流動形成風壓,可有效解決傳統民居的通風問題。與此同時,村落外部水塘、樹木、農田構成低溫空間,而村落中的建筑屋頂、外墻吸收太陽熱量后形成高溫空間,溫度差可使冷熱空氣進行對流與交換,為自然通風提供了條件。
密集式布局的傳統民居巷道狹窄,空間尺度較小,外加高墻屋檐遮擋,內部溫度較低;而天井院落空間較大,受陽光照射溫度較高,當熱空氣上升時,巷道與室內的冷空氣進行補充,形成熱壓通風。在臺風高發區可增強抗風性能。
其次是建筑中的綠色理念——冷巷、天井、敞廳、庭院、露臺、架空。
在多方因素影響下,嶺南建筑文化呈廣府、潮汕、客家、雷州半島等不同形態。這些傳統建筑是民間匠人長期實踐的產物,充滿歷史文化價值、鮮明的建筑特色及樸素而巧妙的營建智慧。特別是傳統建筑中結合氣候及環境進行設計及建造,設計體現地域氣質等綠色建筑精神,值得傳承運用。
嶺南地區用地緊張,建筑只能向縱向發展,單開間、窄面寬且進深大的竹筒屋由此產生。竹筒屋通過開敞的廳堂、天井及廊道組合,緩解了炎熱潮濕環境下的通風、采光、排水、交通等問題。
三間兩廊是典型的民居形態,戶內的核心空間是庭院,風壓及熱壓通過庭院進入房間。
祠堂建筑可謂是三間兩廊民居的基本型,其整體風環境優于三間兩廊民居建筑,原因在于建筑空間縱向通透,庭院處常設置門洞。在風壓和熱壓的作用下,庭院通風效果明顯,可帶走建筑空間內大量熱輻射,形成舒適的熱環境。經過不斷的適應改善,祠堂建筑已形成風水塘降溫、冷巷導風、天井庭院拔風、室內自循環的通風體系。
最后,談一下建筑構件中的綠色理念——遮陽、導風、導光、防潮。
傳統嶺南建筑針對“濕、熱、風、雨”的氣候特點,總結出一套適應自然環境的建筑設計手法,尤其在建筑構件中,使其具有通風、遮陽、隔熱、防潮、防風等功能,且具備建筑形態上的可識別性。如西關大屋中的趟櫳門既具有圍護作用,又是通風系統中的建筑構件。不同式樣的大階磚鋪地與石礎既有裝飾效果,又可防潮防雨。
Q 您及團隊在具體工程實踐中是如何傳承嶺南傳統建筑文化,打造“繼往為新”的綠色建筑的?
A嶺南建筑在濕熱的地域氣候下形成輕巧、開敞、通透的建筑風格,表現出嶺南地域的文化自覺和發展多樣性。基于現有城市背景下的綠色建筑創作,需結合現代建筑的尺度、特定的功能要求及地域環境等綜合性要素,探索與本土文化及地域風貌特征相適應的設計風格。

在珠海橫琴保利國際廣場項目中,我們對巨大的建筑體量進行多種處理,以改善城市環境,重新定義現代“通風理水”觀念(見圖1)。由我院設計的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南沙院區項目由水系環繞,具有典型的嶺南地域特征,設計時結合醫療工藝流程和景觀過渡空間的最大化形成“海之風車”總體布局(見圖2)。我院另一設計成果廣州市軌道交通二十一號線金坑站是一次將嶺南建筑精神導入城市軌道交通建筑的嘗試,車站設計從嶺南地域氣候及車站周邊環境出發,將傳統節能措施與建筑相結合,采用2層架空站臺的處理方式,營造大懸挑屋頂,為候車乘客提供遮陽、擋雨、防曬空間,形成開敞通透的站臺。同時,利用室外氣流解決站臺通風問題,并將室外環境引入建筑。車站空間與室外環境形成良好對話,在減少能耗的同時使站臺空間與室外優越的環境融為一體(見圖3)。由我院設計的高唐新建區軟件產業集中孵化中心三期項目以“多維度綠化平臺”為設計理念,首層采用嶺南傳統騎樓形式,外圍設置風雨走廊,形成多維度連貫且通透的室外綠化活動空間。設計采用嶺南建筑特色的遮陽手法,包括挑檐、騎樓、架空構架、外窗活動遮陽、豎向屋頂綠化。標準層各朝向均設置外窗活動遮陽百葉,并采用智能調控系統,令室內獲得充足自然采光的同時,又能遮擋強烈的太陽輻射(見圖4)。另外,廣州白云國際機場擴建工程二號航站樓、廣州無限極廣場、深圳機場衛星廳、梅關古道梅嶺驛站等項目也嘗試了傳統嶺南建筑文化與綠色新技術的融合應用。

圖1 珠海橫琴保利國際廣場

圖2 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南沙院區

圖3 廣州市軌道交通二十一號線金坑站

圖4 高唐新建區軟件產業集中孵化中心三期
總之,傳統嶺南建筑具有良好的氣候適應性及樸素的生態設計觀。當今綠色建筑理念對嶺南建筑提出新的時代要求。嶺南建筑既要傳承傳統建筑策略及技藝的精華,又要不斷創新,鼓勵采用新技術、新材料,打造適應嶺南氣候特點、具有嶺南文化內涵、反映新時代特征的現代嶺南綠色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