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深圳華森建筑與工程設計顧問有限公司 岳子清 趙 婷
青島北站核心區位于山東省青島市李滄區西南部,臨近膠州灣,屬于青島北站機場片區商務核心區。項目占地約188.6hm2,整個研究范圍約561萬hm2。
該片區從2010年開始進行城市規劃設計,同時進行國際招標,并選出優勝方案。但經過十年的多方研究和探討,片區的控制性詳細規劃遲遲未落地。原因如下:①隨著時間推移,該片區重要性提高,已成為青島膠州灣東岸為數不多的待開發區域,其定位在周邊已建成區尤為重要,原城市設計定位已無法滿足新形勢、新高度下對地塊的開發訴求,在城市空間、交通組織、開發容量上均已無法滿足新的需求;②由于時間跨度太大,原有規劃條件已改變,用地內與周邊現狀條件錯綜復雜,原有城市設計已無法對接最新發展現狀;③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較難平衡,原有開發容量、用地性質已無法平衡土地開發成本,導致項目推進困難。
1)自然特質 該項目擁有顯著的山海資源優勢,東側背靠嶗山山脈,西側面向膠州灣,形成天然山水格局。膠州灣大橋橫跨海面,景觀優美,項目所處區位更是欣賞日出日落的絕佳位置。因此應結合整個地塊的景觀資源優勢,構建城市空間格局,并在地塊布局中充分利用景觀資源,發揮其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
2)交通特質 青島北站是山東省最大的鐵路樞紐站,既是國家鐵路網一級樞紐站,又是膠東半島連接珠三角、長三角及東北工業基地的關鍵節點,已于2014年1月投入使用。青島北站地下預留3條地鐵線站點,其中1號線和3號線已建成,8號線正在建設中。青島北站已成為周邊客貨流集散地,周邊人流、車流川流不息,現有道路網已出現擁堵情況,周邊道路交通有待梳理提升。
3)文化特質 地塊現存2條鐵路線,代表2個歷史時期:一個是代表現代化新中國的青島北站高鐵線;另一個是代表中國百年歷史的膠濟鐵路線,膠濟鐵路線更是入選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除這2條帶狀“地標”,在膠濟鐵路旁,還保留一處歷史遺跡——原青島國棉六廠老廠房。此處廠房經過改造,在幾年前以跨境電商產業園的新身份重回青島人的視野。園區建筑僅進行過一定的翻新和改建,基本保持歷史原貌,“互聯網+”的產業概念并未為園區帶來更多的人氣和活力,這片擁有豐富歷史的工業遺跡,尚未煥發全部活力。
1)東西割裂 青島北站于2014年投入使用,領先于片區總體開發,而北站又是在地面層建設,沒有下沉或高架,與城市空間屬于平接關系,導致用地被割裂為東西兩部分,連接通道較少,只在高鐵站地下出站層有1條地下通道供行人跨越鐵路線。車行交通也只有2條道路連接東西方向,在未來很可能形成交通瓶頸,同時將片區城市空間一分為二,不利于核心區一體化建設。
2)北站擁堵 目前青島北站周邊道路已在早晚高峰期出現擁堵,在片區整體開發后將面臨更大壓力,如何緩解道路擁堵是此次設計的關鍵問題之一。
原設計缺乏對公共空間的系統考慮,存在分布零散、不成體系等缺點,對相應的公共設施考慮不足,無法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休閑與文化活動需求。
原國棉六廠已改造為跨境電商產業園,與膠濟鐵路、北站之間缺乏聯系,未形成公共空間體系及文化互動,整個廠區缺乏人氣,更缺少知名度,無法充分展現工業遺產的歷史價值。
現有地下空間集中于地鐵和高鐵線下方,缺乏統一規劃,利用不充分,未形成步行網絡,各地塊之間通達性不強。僅有的地下商業部分位于地鐵站中庭,由于缺乏通達的地下網絡,商業零星散布,氛圍不濃,交通樞紐的人流集聚效應并未得到充分發揮(見圖1)。

圖1 地下空間現狀
地塊內現在僅有國棉六廠改造后形成的跨境電商產業和少部分商業,未形成完整的產業體系,產業發展方向不明確,也無法帶動周邊產業升級和創新。
引入勒·柯布西耶的“立體城市”概念,在用地日趨緊張、生態環境壓力逐漸增大的快速城市化進程中,引導城市立體開發、集約發展、產城一體、智慧管理,使青島北站成為城市交通的超級樞紐、產業引導的創新中心、開放空間的立體城市,并成為節地、節能、生態宜居的超級門戶。
1)縫合東西的“動感紐帶” 在整個項目的2層設計2條貫穿東西的“動感紐帶”,即人行主動脈連接東西2個空中慢行系統。設計中參考紐約高線公園設計理念,在整個步行空間兩側設計貫穿整個地塊的公共空間體系,地上地下高效結合,達到慢行系統立體互通的交通效果(見圖2)。

圖2 動感紐帶
2)互聯互通的地下空間體系 對原有地下空間進行擴展設計,打造1條貫穿東西地塊的地下步行商業街,并向周邊發散。引入美食廣場、咖啡廳、生活超市等,通過數個下沉廣場進行串聯,形成舒適宜人的購物環境,引導樞紐人流,活躍商業氣氛(見圖3)。樞紐人流通過地下空間與周邊建筑無縫連接,將地面空間釋放并還給城市,實現用地的高度復合與集約利用。

圖3 地下空間體系
依托青島北站樞紐優勢,重新梳理產業結構,圍繞樞紐經濟,打造產業創新示范區。同時依托深厚的歷史基底,發展創意、文娛產業,形成創意文化集聚的產業高地(見圖4)。

圖4 產業定位
1)創新科技區 該區域位于整個片區東側核心位置,南北兩側高樓林立,而其又毗鄰國棉六廠歷史保護區。因此,在設計上采用低密度開發模式,容積率和高度均有所降低,與歷史保護區共同形成一個城市可呼吸的“綠肺”,激活城市核心空間,煥發城市創新活力;采用靈活布局方式,中間留出部分庭院,結合各種公共設施,激發創造者靈感(見圖5)。

圖5 創新科技區
2)濱海云平臺 該區域位于項目西南角,原規劃中留白,希望以后能夠確定合適的定位。設計中提出城市綜合體的概念,形成“裙樓+空中花園+超高層建筑”的高密度集合,使高層物業盡享膠州灣一線海景,既提高經濟價值,又綜合解決交通樞紐占地與其他物業的矛盾;同時提高土地利用率,高效復合利用土地,為片區塑造膠州灣沿岸標志性形象(見圖6,7)。

圖6 濱海云平臺

圖7 規劃設計鳥瞰
對于歷史建筑的調整策略有2個:一是凸顯歷史文化;另一個是促進歷史建筑融入現代城市生活。將該片區的產業功能定位為文娛藝術、創意設計及時尚等新型產業,形成創新產業、歷史文化與體驗式休閑商業的高度融合,激活現代活力。
1)彰顯膠濟鐵路歷史文明 原膠濟鐵路沿線將成為集藝術、商業、休閑活動等于一體的自然藝術區,城市綠徑將成為人們回憶歷史、暢享現代休閑藝術生活的鐵路公園。
2)重構歷史空間,激發現代活力 原國棉六廠的部分廠房屋頂已破爛不堪,將其改造為市民活動的綠色觀景平臺,下面配套商業及休閑功能,在改造中,力求與城市空間積極融合。
部分歷史建筑位于東西向中軸線上,但分布零散,缺乏空間感。本次設計在此處營造廣場氛圍,形成慶典廣場,在原有歷史建筑中加建1個玻璃頂蓋,整合原有歷史空間,形成歷史街區入口,此廣場成為中央綠軸上的重要開放空間節點,彰顯出對歷史的尊重和現代城市的活力。
強化原有的東西方向空間主軸,打造通山達海的中央綠谷,圍繞空間主軸形成公共設施和開放空間集群,并通過引入各種文化活動和公共設施,為市民提供豐富的休閑體驗(見圖8)。

圖8 城市公共空間體系
在多輪溝通和匯報過程中,主要設計理念基本保留,但仍有部分設計成果尚未落地。這也是城市設計的特點,即其并非設計師單方面的概念表達,而是各方利益的平衡和妥協。
1)利益層面 政府代表公眾利益,而開發公司則承擔成本壓力,以及其他各部門和實體的利益訴求,因此城市設計需解決多方面矛盾,實現利益的最終平衡。
2)實施層面 城市設計面臨各種國家規范、現狀條件、各部門規章制度的制約,應遵循相關規范。
在最后的落地過程中,城市設計對城市發展的控制和干預必須通過各部門的全力配合與落實,其最終呈現的規劃成果是各層面共同努力的結果。
城市設計能否落地是綜合考量各種因素的結果。在整個城市設計過程中,設計師能做的是在充分分析和基礎調研的基礎上,根植于場地,發掘其自身潛力,考慮多方利益,實現公共利益和經濟效益的妥協和共贏,這樣的設計成果才是可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