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上海中森建筑與工程設計顧問有限公司 陳鑫春
社區微更新是對自然環境、社會環境、人文環境的再設計,通過漸進式、小尺度的方法對社區空間進行重新塑造,在保證舒適、安全、健康的前提下,創造親切宜人的社區環境,提高居民歸屬感。為實現社區漸進有序更新,需有正確的設計理念和合適的方法指引。雖然目前政府、社會組織機構、設計師、居民均已加入社區微更新改造中,但有些社區微更新在前期調研時并未深入了解居民需求和具體分析社區公共空間所具有的特征與尺度,圖簡求快地套用城市設計方案,這只會為社區更新制造更多矛盾。如果缺乏對微更新對象、目標有準確的認識,會造成空間功能與實際需求不符的結果,或破壞歷史風貌,或影響鄰里關系,社區微更新的實施既需要公眾參與,又需要合適的標準進行約束。目前,社區微更新的要素選取方法尚不夠完善,難以科學有效地掌握社區居民對于社區微更新的真實需求,不利于微更新工作推進。以居民切實需求為導向,構建社區微更新要素評價體系,充分調動居民參與社區建設的積極性,匹配社區微更新要素與居民各層面需求,推動居民自治和社會共治,具有不可忽視的價值和意義。
目前城市老舊小區現存問題主要包括建筑風貌、交通、設施配套、戶外公共空間等方面,如圖1~4所示。

圖1 老舊小區建筑風貌現狀

圖2 交通現狀

圖3 配套設施現狀

圖4 戶外公共空間現狀
社區更新要素體系包括建筑改造、交通組織、設施配套、公共空間和景觀設計。參考《上海市成套改造、廚衛等綜合改造、屋面及相關設施改造等三類舊住房綜合改造項目技術導則》[1],建筑改造包括屋面(平屋面、坡屋面、平改坡),外立面(墻面、門窗、外露及懸掛物、避潮層),公共部位(平頂、墻面、地面、樓梯、欄桿、扶手、門窗、配電設施、用電設施、休息座椅、其他設施)、設備設施(用電設備、保護裝置、防雷設施、燃氣設施、給排水管道配件、給水設備、消防設施、電梯設施)。交通組織微更新的主要目的是實現交通流線順暢、道路人車分行,停車增量、規范,包括人行道、車行道、機動車停車位、非機動車停放區域、道路綠化等。配套設施包括公共建筑、市政設施和服務設施,如居委會、停車棚、配電房、水泵房、地下人防、適老化設施等。公共空間一般包括小區中心花園、宅前綠地、入口、通道、健身場地及兒童活動區等。景觀設計分為軟景觀設計和硬景觀設計,軟景觀更偏向于大眾所認知的可帶來四季變化的自然環境;硬景觀是設置的人工設施,如地面鋪裝、臺階坡道、雕塑、小品、花壇、涼棚、座椅、照明、垃圾箱等。
不同階段更新工作側重點不同,通常在一個待改造的老舊小區中,明確更新要素體系一般應根據社區現狀、社會發展階段、當時當地的政策等因素,采取定性、歸納總結等研究方法,對社區微更新的要素體系加以整理,如在上海華師大二村社區更新研究中確定的要素體系如表1所示。

表1 上海華師大二村社區微更新要素體系
明確待改造更新的要素體系后,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往往依據行動主體的主觀判斷和經驗確定舊改的內容、方法和具體路徑,具有較大的盲目性和主觀性,易導致微更新方向偏離或策略難以達到目標效果[2]。社區居民是社區的主人,是最熟悉社區情況且有動力參與改造社區的特定人群,在社區微更新過程中構建參與機制,使社區居民的意見能直觀反饋到社區微更新要素選取中,在化解矛盾、降低推行阻力、明確居民需求、提升滿意度、調動居民主動自發建設等方面具有積極作用。
不同群體對社區微更新要素的認知具有一定差異性,單一群體無法完全反映客觀事實,從而影響最終評價結果,因此,需構建基于多方意見的綜合評價方法。專家群體一般包含政府部門專業人員、專業設計人員、社區管理人員等,專家群體具有較高的理論素養,具有專業性,對社區更新發展具有理性判斷,專家層作用重在引導,根據社區發展現狀制定發展目標及實施路徑,在系統層、板塊層確定指標權重,但缺少對具體要素的準確了解。社區居民對現狀指標層要素的體驗要比專家更清晰、客觀,通過調查問卷所確定的指標層評價指標權重雖然更客觀量化,但存在特定適用性和局限性。
專家意見主要體現在對社區微更新要素體系的系統層及板塊層重要性程度權重的確定,邀請相當數量的相關領域專家,在對社區現狀問題充分客觀認識的前提下,對社區微更新系統層和板塊層的元素進行綜合評價,采用德爾菲法獲取專家群體的打分數據,采用層次分析法計算各項指標,得到相關指標權重[3]。上海華師大二村社區微更新要素指標重要性權重如表2所示。

表2 上海華師大二村社區微更新要素指標重要性權重
面向居民的調查問卷主要調研要素層的數據,包括社區居民對具體社區微更新要素的重要性與迫切程度評價2個維度,如表3所示。其中重要性程度旨在了解居民對華師大二村各要素重要性程度的看法,迫切程度評價旨在了解社區居民對華師大二村社區微更新各要素需求的反應。

表3 調查問卷要素評價部分李克特量表(節選)
在華師大二村社區微更新要素評價要素層的量化研究中,利用SPSS軟件對居民調查數據進行主成分分析[4],對各指標的權重進行校核,然后引入指標修正體系,將專家、居民代表確定的重要性評價指標權重和華師大二村社區居民重要性評價指標權重進行綜合,得到各指標最終權重。通過“標準差”分類方法篩選出非常重要的要素類,同時對要素迫切需求程度進行評價定級,按自然斷點分級法選出居民呼聲最高的迫切要素,將前述專家與居民代表共同確認的重要性要素進行并集處理,最終確定華師大二村社區微更新要素,具體包括:外墻面、樓道走廊、適老設施、無障礙改造、電梯、車行通道、人行通道、路面標識、停車庫(場)、電動自行車及汽車充電設施、非機動車停車棚、出入口門崗、居民活動室、生活垃圾分類設施、晾衣架、中心花園、社區入口、健身場地、兒童活動區、場地鋪裝、綠植等,其中樓道走廊、生活垃圾分類設施、晾衣架、中心花園、社區入口等更新要素是作為居民呼聲較高的迫切要素補充進去的。
通過引入積極的公眾參與機制可看出,在華師大二村社區微更新改造中,矛盾較突出的是與居民出行相關的交通設施及建筑內部交通空間,另外呼聲較高的一些要素屬于能直觀展示社區外在形象的要素,如建筑外立面、公共空間及社區景觀等,一些被認為不太重要的改造要素,如晾衣架等基礎便民設施在居民強烈要求下得以入選,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更新理念,值得提出的是水、電、燃氣等基礎設施雖建設年代久遠但仍能滿足日常需求,且普通居民對這類不可見要素感知較弱,關注度不高,因此在一些基礎設施老化嚴重的社區,此類基礎設施類要素的更新應引起重視。
本研究從老舊小區建筑及空間環境現狀特征和問題出發,從使用者實際需求切入,結合主觀評價和量化分析,構建社區微更新要素體系和評價模型,提煉出反映公眾意愿的社區更新改造體系,為社區微更新的實踐提供決策依據。然而由于研究的局限性,本研究尚存一定不足。
1)社區的要素體系因地域、年代等差異,很難形成普適通用的定式表格,只能在實際工作中因地制宜,通過對當地社區現狀條件、相應的政策支持文件等對體系進行梳理。
2)微更新要素體系的評價模型也因方法不同會導致調查方法與數據差異,甚至導致調查結果大相徑庭,關于評價方法仍有提升空間,需在社區改造更新中進行審慎的跟蹤評估,以提出改進意見。
3)盡管通過科學方法研究確定的代表民意的數據具有一定說服力,但由于更新行動會觸及復雜的利益關系,最終流于意見不統一,仍需有良好的磋商環境、積極的鼓勵政策和引導機制并行,才有可能最終落實更新要素,推動更新順利進行[5]。
社區是城市更新的單元載體,具有公共性、內生性與日常性等特點。如果對微更新對象及目標缺乏準確的認知,會造成空間功能與實際需求不符。社區微更新首先需深入了解居民需求,并轉化為行動目標,這樣才能通過正確的設計理念和合適的方法指引進行,實現社區漸進有序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