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內蒙古工業大學建筑學院 內蒙古自治區綠色建筑重點實驗室 張學彬 李鵬濤
16世紀以來,隨著政策、環境等因素影響,河套地區的移民潮流顯現,由于地域差異,移民規模也有所不同。隨著漢族居民移居內蒙地區,蒙漢民族的文化及生活習俗交流不斷深入。生土民居作為河套平原地區的主要居住方式之一,在移民潮流中不斷演變而來。光聯村作為我國傳統村落,因其靠近黃河而具有特殊的地質條件和悠久的移民歷史,現留存大量的生土民居建筑,是探索生土民居空間形態的最好依據。
漢族人在向河套地區移民時,主要路線有2條:①以山西人為主體,通過殺虎口遷出,殺虎口之外便是和林格爾縣和清水河縣地界,絕大部分移民選擇定居于此,開始從事飼養、種植、經商等行業,由于移民數量持續增加,人口趨于飽和;②部分移民選擇繼續向西前行來到河套平原地區,即移民過程中再移民,其生活、居住、生產等方式再次發生變化,此為河套平原地區人民與山西人民的生活習俗有明顯差距的原因。
明初到清末,邊境地區戰事頻發、耕地無法承載人口壓力、天災引起的饑荒等是漢民移民的被動原因;西口地區與晉、陜地區生活環境相差不大,兩地商品互通的貿易關系、適合生活的肥沃土地等是漢民移民的主要動因。
河套地區位于黃河沖擊平原,由于獨特的大陸性自然環境,吸引了大量的漢民移居于此。在漫長的歷史演變中,形成了不同于蒙漢兩族的生活習俗。
河套地區的漢族民居是開放且持續自我完善的系統。漢族移民的傳統文化思想、固有的生活方式與當地蒙古族文化在移民到定居的過程中產生碰撞與交融,在河套地區特殊的地域背景中,積極作出適應調整,最終形成河套地區獨有的漢族民居建筑風格。
光聯村位于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五原縣新公中鎮,始建于民國年代,距離五原縣21km,2006年入選《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光聯村地處河套平原,不同于內蒙古其他地區,以種植業為主要經濟來源,是典型的農耕聚落。
光聯村地處河套平原,水質條件良好,且四季氣候變化明顯,年溫差和日溫差較大,適合種植農作物,故逐漸形成以農業為主、飼養業為輔的產業結構。村落整體布局分為2個部分:以南北向主街道為引導的不規則形狀的村落生活空間;被東、南、西、北4個方向農田包圍的村落生產空間。
光聯村目前的傳統生活空間分為3類:傳統生土民居建筑、磚混民居建筑及混合型民居建筑。
2.3.1 傳統生土民居建筑
光聯村傳統民居主要以當地的黃土和木材為主要材料,土坯房多建于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民居院落主要為“一”字式或“二”字式布局,院落空間較大,主要用作種植蔬菜和晾曬糧食的場所。每戶均飼養家畜,且多建造土坯棚作為圈養牲口的場所。上述院落空間構成形式在光聯村較為普遍。
2.3.2 磚混民居建筑
光聯村磚混民居建筑在20世紀末就已逐漸代替傳統生土民居建筑,在“十個全覆蓋”等國家政策扶持下,磚混民居建筑比傳統生土民居更寬敞、造型更多、空間功能更全面、建筑院落分布更有秩序。部分磚混民居建筑采用白色瓷磚貼面,部分使用黃色抹面,村落整體規劃有序。
2.3.3 混合型民居建筑
光聯村混合型民居建筑是生土民居建筑和磚混民居建筑結合的生活空間。此類生土民居建筑保存完好,自身墻體仍有承重功能和維護作用。院落內其他建筑則被替換為磚混建筑,對生土建筑起到保護作用,為居民提供生活起居的空間。
光聯村目前僅存36戶村宅,其中保留傳統生土民居建筑的有15戶,通過對其進行實地調研、資料整理及平面繪制后,根據院落組合形式將其分為如下4類(見表1)。

表1 院落組合形式
3.1.1 “一”字式
光聯村“一”字式庭院為數不多,僅有一排正房,坐北朝南,其他三面由磚墻或土坯墻圍成,大門布置于三面圍墻中的一側。正房坐北朝南,通常為2間或4間。庭院空間構成元素簡單,僅由正房、棚屋等組成,棚屋以儲藏雜物為主。寬敞平坦的院落是民居生活的主要空間,可種植蔬菜、晾曬農作物、飼養牲畜及家禽等。
3.1.2 “二”字式
光聯村“二”字式庭院是在“一”字式庭院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在原有正房南側增加1排與之平行的房屋,稱為涼房。涼房坐北朝南,東西兩側采用院墻圍合。涼房比正房體量小,通常為2間或4間,常作為雜物間或廚房。院落入口設置于院墻兩側,“二”字式庭院的使用功能比“一”字式庭院更為實用。
3.1.3 “二”字復合式
“二”字復合式庭院是在“二”字式庭院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因其對空間使用需求更大,在庭院的東側或西側布置東西朝向房屋,主要為家禽及牲畜提供喂養場所,同時可保證院落環境衛生,亦可將增設的房屋作為單獨的廚房或雜物間,減少正房灶臺對臥室內居住環境的影響,如廂房、糧倉、棚屋等,一般不與正房相連,體量極小,高度低于正房。
3.1.4 曲尺式
光聯村曲尺式庭院主要由坐北朝南的正房和東西向的廂房組成,兩側由磚墻或土墻圍合,入口設于廂房一側。正房和廂房之間的角落設棚屋作為雜物間使用,正房東側為鋁板搭建的棚屋,同樣作為雜物間使用,可擺放農耕工具等。院落內其他空間可種植蔬菜、飼養牲畜及家禽等。
光聯村傳統生土民居建筑空間形態主要分為4種(見表2)。

表2 民居平面組合形式
3.2.1 兩間式
屬于兩間式平面形式的光聯村生土民居是與磚房依靠的聯排建筑,以往主要作為生活起居場所,但其平面功能單一、構造方式簡單,主要由火炕、灶臺及簡單家具組成。灶臺與火炕僅有一墻之隔,中間設一道門,分為東西兩間,較為私密的一間為里間,通常作為臥室使用,灶臺布置于外間,一般靠北墻,為火炕供暖,根據使用需求不同,里外兩間的開間寬度也不同。
3.2.2 三間式
三間式平面形式的生土民居建筑占多數,3個房間分為2個功能,中間的堂屋作為明間,一般在其北墻設灶臺。東西兩間作為臥室,按照長幼尊卑,長輩住于東屋,女性、兒童住于西屋,南墻開窗通風采光。為實現堂屋整體的美觀,村民將年畫等張貼于墻上。考慮村民偶有祭祀的傳統,將祭祀位置于堂屋北墻。
3.2.3 四間式
四間式生土民居建筑在三間式或兩間式的平面形式上發展而來。通常四間式會有2種平面布局:其中一種由2個兩間式拼湊而成,由2個臥室和2個灶臺構成,灶臺一般置于中間,臥室分別置于東西兩側,2個灶臺并不相連,由墻體間隔,2個臥室開間大小不同,長輩臥室開間較大;另一種由1個一間式和三間式拼合,中間由墻體相隔并不互通,一間式常作為雜物間、灶房、衛生間使用。
3.2.4 并聯組合式
并聯組合式平面形態又稱多間式,因其由多個兩間式或三間式拼合而成。平面以穿套型為主,各個功能空間分區明確且緊密連接。正房多位于院落中心,堂屋灶臺連接東西兩側臥室的火炕。院落東西兩側有附加間,設單獨出入口,不與臥室連通,可作為灶房、廚房、雜物間等,年代較近的民居還設有衛生間。
光聯村傳統生土民居的建造材料為當地黃土,就地取材、物美價廉且建造過程簡單便捷,生土材料物理性能優越,可使建筑冬暖夏涼,是重要的節能材料,既保障生土民居可持續發展,又延續傳統地域村落文化。
傳統生土民居是由建筑單體與墻體組合院落,院落組織房屋流線,此過程遵循一定秩序,使空間有足夠的舒適度和完整性。通過對光聯村傳統生土民居院落空間分析發現,正房開間大小決定院落空間尺度,院落為牲畜飼養提供了獨立空間。條件優越的居民將廂房、涼房等作為獨立的雜物間和廚房。
火炕對生土民居建筑平面形態起到重要作用,主臥和次臥依靠灶臺供暖,并根據使用需求、人口等因素實時發生改變。受結構限制,室內僅設1個出入口,房間之間的流線依靠隔墻的門洞,采光及通風依靠南側的門窗,東西墻和北墻均不設窗。
4.2.1 院落
1)圍墻 光聯村傳統生土民居建筑部分已廢棄,其圍墻年久失修,風雨侵蝕后已嚴重變形,不具備圍護功能,存在坍塌等安全隱患。
2)空間 院落地面為泥土地,坡度不均勻導致積水無法順勢排出,土地泥濘不便于正常通行。院落內使用功能混合,隨意飼養家禽、牲畜,環境衛生不達標。
4.2.2 建筑單體
在政府統一規劃下,針對當地正在使用的生土民居建筑,對其墻體內外進行水泥砂漿涂抹及涂料粉刷,以保證其正常使用,防止土坯墻體繼續受雨水和風力的侵蝕而遭破壞。外墻的水泥砂漿均出現脫落問題,露出原有的土坯或土坯磚。受結構、施工、材料等技術限制,建筑室內采光僅能依靠南向窗戶和門,如遇陰雨天氣,室內光線昏暗。
4.2.3 室內空間
部分生土民居室內空間功能混亂、不獨立,受結構限制,室內空間狹小,灶臺和臥室處于同一空間并無墻體分隔,嚴重影響民居的生活起居,具有嚴重的安全隱患。
傳統生土民居建筑室內不具備設置衛生間的條件,多使用院子內的旱廁,既不衛生又不方便;灶臺、臥室與雜物間之間缺少明確的分隔,被褥和雜物易被油煙熏染,有火災等安全隱患。
通過對光聯村現存傳統生土民居的研究,總結出其空間形態特征和居民生活方式,反映出當地甚至河套地區的歷史文化、生產方式及生活方式等,既是具有地域特征的歷史縮影,又是河套地區傳統民居建筑的寶貴史料,并針對當地生土民居建筑提出安全、功能等方面的問題,提醒政府和居民加強對傳統生土民居的保護和更新意識,改善當地居民的生活環境,并延續傳統地域村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