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內蒙古工業大學建筑學院 內蒙古綠色建筑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袁 帥 郭 彥
田園綜合體被規劃為田園生活區、農業生產區、生態景觀區、配套服務區及休閑娛樂區。養老人群與一般人群對上述功能區塊的需求具有差異性,一般田園綜合體為追求經濟效益更側重于農業生產、旅游觀光,而對配套服務重視度不夠,難以滿足老年人的養老需求。養老建筑一般設于田園生活區,雖位置獨立,但每逢旅游旺季,其便成為“喧囂鬧市”,給喜歡獨享幽靜的養老人群帶來困擾,難以保障其生活品質。此外,田園生活區與其他區塊相距較遠,對于體力不足的老年人來說,已脫離15min步行舒適圈范圍,故對其利用率較低。
現階段,我國田園綜合體發展尚處于起步階段,各方建設經驗不足,相互模仿抄襲的現象比比皆是,忽視對本土文化的挖掘運用以及懷揣“鄉情”養老人群的精神享受。休閑空間無法給養老人群帶來較好的精神體驗,許多細節未能與適老化設計對接,無法滿足養老人群的精神需求。
田園綜合體的經營者多為當地居民,采用臨時聘用制,缺乏針對性的相關服務技能培訓,其管理經驗不足,安全意識淡薄,無法與有較高標準要求的養老產業匹配。田園生活區內相關民宿是自營自利式,缺少外來資金支持,在室內居住環境方面,存在衛生條件差、房間功能分區混亂、基礎設施不足、安全系數較低等問題,無法為長期居住的養老人群提供優質的生活環境。
田園養老概念并非近年興起,早在19世紀就有了“田園”這一理念,達官貴族利用住宅空閑用地種植瓜果蔬菜,將菜地逐漸規劃設計為可開展田園活動的場所,關注建筑與自然的關系,以及室外環境的營造,探索田園情懷。
近年來,我國城市高速發展,出現了許多一線城市甚至超一線城市。一方面,隨著城市用地開發飽和,養老用地逐漸減少;另一方面,嘈雜惡劣的城市環境讓養老人群更注重室外環境,對自然淳樸的田園生活產生向往。在此背景下,田園養老模式興起,在對其積極探索下,田園養老模式既滿足老年人的養老需求,又注重老年人的精神需求,融入醫療、康養、休閑、旅游、娛樂、文化等養老產品及服務。
田園綜合體、田園養老均依托于生態田園,不同的是田園綜合體更注重科技創新帶來的生態田園的社會價值創造,而田園養老更注重老年人的農事體驗,是一種精神活動。在產業方面,田園綜合體與田園養老均融入休閑旅游產業,不同的是田園綜合體對休閑旅游產業的需求遠大于田園養老,其根本原因是針對的使用人群不同;在規劃選址方面,田園養老比田園綜合體要求更嚴格,既要有優美的自然環境,又要有安靜舒適的居住環境;在建筑形象方面,田園養老更傾向于低層、低密度建筑群。
田園綜合體是一種鄉村綜合發展模式,其最初定義為一種鄉村振興戰略,注重鄉村經濟發展,田園養老僅為其中的一部分。田園養老重點在于養老,但不同于居家養老、機構養老、家庭養老等,并非給予老年人居住環境簡單的醫療保障以滿足其最基本的生存需求,而是需要滿足老年人的文化休閑需求。
田園養老需要舒適的居住環境、完善的休閑場所、健全的醫療服務、系統的基礎設施。田園綜合體兼具以上條件,但建設之初按照滿足老年人使用需求為標準設計,聚焦適老化細節,打造全齡化田園綜合體,田園養老是田園綜合體的一部分,田園綜合體是田園養老的基石,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激發鄉村活力,吸引城市養老人群,實現城鄉協同發展。
田園綜合體模式下的養老建筑因建造于鄉村,故應在因地制宜并充分尊重原有居住建筑的前提下,采取新建、加建、改建等方式建造符合老年人需求的養老居所,位置選擇偏于鄉村一隅的安靜環境,但應與田園綜合體其他相應產業設施有便捷的交通聯系。規劃設置與外部聯系的過渡功能區,該區域主要安置外來人員,方便其參觀或開展公益活動,因其對環境健康的需求較高,故應設置于上風口,利用良好的通風帶走室內病菌以利于老年人身體健康。
采用分散式與整體式結合的布局方式,對老年人使用功能進行合理有序的布置,既營造相互分離、舒適安靜、自成一體的居住環境,又提供集于一體的多種類服務(見圖1)。空間布局加入庭院元素,既有利于室內外空氣交換,又是室外造景的優勢條件。田園綜合體打造的田園風光、農業原野是庭院借景的優勢資源。

圖1 田園綜合體規劃布局平面
為體現田園主題,田園綜合體在建筑形象上遵循“求同存異”特點,既尊重原有建筑風貌,又講究時代特點,就地取材,積極利用本土材料,節約建設成本,發展當地民間特色,激發建筑活力。田園綜合體雖是時代進步的產物,但其建筑風格應避免過多使用現代符號而破壞其固有特點。田園綜合體要保證老年人的居住、休閑等活動,故在對原有建筑改造的同時應賦予其新的使用功能。在融入時代元素符號的前提下應找到與田園形象的結合點,不能背離傳統建筑特色,田園綜合體模式下的養老建筑可在更大程度上吸引周邊城市的養老人群(見圖2)。

圖2 田園綜合體整體設計
建筑設計整體應具有豐富的田園屬性,喜歡農事的老年人可利用宅間空地進行作物種植,喜歡鳥類的老年人也可將宅間空地開發為鳥類棲息地,喜歡寵物的老年人也可利用宅間空地建造寵物房以專門收養城市被遺棄的寵物(見圖3)。宅間綠化可利用各類果樹代替,設置老年人可短暫停留休憩的室外活動空間并配以亭臺步道、蔓藤瓜果。針對老年人喜愛曬太陽的特點,可在室外設置陽光休閑場所并在室內設置陽光房,為行動不便的老年人提供便利。

圖3 田園綜合體模式下的養老建筑效果
為滿足適老化設計要求,增加警示性安全標識,增設安全扶手,并對老年人活動路線進行去棱角化處理。針對老年人身體狀況,進行潛伏性設計,在設計之初預留可改造的空間,如部分老年人隨身體狀況的改變需借助輪椅完成日常生活,可適當加寬過道以適應輪椅所需通行寬度,擴大停留空間以方便輪椅變向轉彎,提高老年人的居住安全系數(見圖4)。

圖4 田園綜合體整體設計模式下的養老建筑平面
1)臥室 除設置單人臥室外,增設雙人臥室,便于老年人協同互助及日常生活。為保證屋內正常通風又不至于窗戶過大、風流過急使老年人感冒著涼,可設置小窗以保證室內微風氣候。每個老年人的生活習慣不同,故室內家具擺放自由多變,宜采用活動推移型家具以方便老年人更換擺放位置。
2)起居室 除保證光照充足外也應關注景觀朝向,合理組織室內交通流線。
3)廚房 既可采用一戶一廚房,又可采用集中廚房,口味要求不高的老年人可集中用餐,口味要求高的老年人可自行配餐。分設的廚房與起居室設置結合,既提高空間使用率又避免空間浪費。廚房餐廳可進行潛伏性設計,當子女前來探望時,擴大使用空間使其不至于過度擁擠。
4)衛生間 更多關注空間使用的安全性,特別注重防滑處理以及淋浴間坐便器上的扶手設置。此外,應對衛生間及其他功能空間進行干濕潔污分區,以防其他使用空間細菌滋生。
室外環境設計重點在于老年人的交往空間,有效的交往空間可增加老年人相互結識的機會,消除老年人的消極情緒,提高其社會參與度,紓解其內心壓抑感,發掘老年人的發展潛能,豐富其生活體驗。交往空間包括但不局限于庭院空間、門廳空間、走廊空間、公共空間等,每處空間只要營造出氛圍便可以催生為交往空間,但上述交往空間多存在局限性,安全性不高、趣味性不足、觀賞性不佳。若滿足老年人室外交往的需求,須進行合理設計以解決上述問題。
3.4.1 合理的空間序列增加趣味性
各個交往空間都有其特定的空間屬性,帶給老年人的精神享受不同。合理組織交往空間,使其循序漸進逐一展現,從私密到開放,為老年人提供不同趣味需求的交往空間,促進老年人群體之間的相互交流,逐漸吸引老年人走出居室參與交往空間的集體活動。
3.4.2 簡明的可識別性提升安全感
交往空間的定義不局限于區內廣場,可發生“情感交互”的場所均可被認為是交往空間,如道路、廣場、綠地等。交往空間的可識別性構建元素可分為區域邊界、節點標識及道路路徑。交往空間的可識別性是上述要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只有構成各園區交往空間的要素相互區別才能增加空間歸屬感。
3.4.3 多層次的空間提升觀賞感
豐富的空間層次是提升場景畫面感的潤滑劑,合理的布景、遠景近景相互疊加以及得當的景觀小品配備均可提升場景觀賞感。此外,還可利用園林中“步移景異”的手法提升老年人漫步的欲望,適當運動可保障老年人身心健康。
研究在田園綜合體背景下探討田園養老建筑的設計策略:在規劃布局層面,應根據養老需求協調各功能區塊的規劃比例,科學處理建筑形式與當地文化的協同關系、自然景觀與田園整體環境的相互關系,使養老建筑符合田園建筑特色;在建筑設計層面,應尊重原有建筑的風貌特點及時代特征;在室內空間設計層面,應注重適老化設計并使其符合老年人的生理特征;在室外空間設計層面,應注重老年人情感的交互交融,只有實現精神上的享受才能使老年人真正獲得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