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河南建筑職業技術學院 劉海坤
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與社會經濟轉型,我國城市發展走上由增量需求逐步轉向存量改善的城市更新道路,城市街區尺度過大、歷史文化缺失、公共基礎設施薄弱等現象日益突顯。針對以上城市問題,2016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提出“窄馬路、密路網”的城市路網結構以及健全優化城市公共服務設施、完善博物館體系等解決方案。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受蘇聯“大院模式”影響,城市街區多呈四周圍合的布局模式,博物館等市政建筑也受此影響,呈中軸對稱、封閉圍合的布局形態;改革開放時期,我國引入西方國家的功能主義規劃模式,城市整體呈“大街區”路網結構,城市街道主要滿足汽車的通行需求,道路的步行功能被弱化,條塊狀分割使相鄰街區和建筑缺乏必要的聯系,街區中公共空間無法與城市生活形成互補、激發作用。城市中的博物館建筑往往占據街區的一角或中央,在其封閉庭院內進行簡單的綠化與硬質鋪地設計,主要功能為室外通行與停車,其公共性被嚴重削弱。
現階段中原地區城市正進行有機更新,在某段時間內建造大量博物館,在城市“密路網、小街區”的道路結構下,從以汽車為主的出行方式轉變為低速有序的步行導向為主,故城市公共建筑尤其是博物館建筑室外空間公共性不足、功能單一等問題突出。
中原地區城市普遍存在街區尺度過大的問題,如鄭州市新老城區的城市街區多被主次干道分隔,形成較大的城市區塊,街區內被大型公共建筑與住宅小區占據,斷頭路較多,同時缺少與外界聯系的城市支路,在同等比例關系下,可對比國外“密路網”模式,其路網結構相對密集,能形成較適宜的步行交通系統,易與城市公共空間聯系,但作為現代主義新城的巴西利亞也存在超大街區的問題(見圖1)。

圖1 在同等比例下選取的中西方城市肌理對比
中原城市中心區的博物館通常占據街區的主要位置,街區周邊往往為城市綠地、政府辦公建筑、居民小區等,該類建筑與城市居民生活聯系密切,公共影響力較大。但因原城市街區用地緊張,博物館建筑所在街區尺度巨大,如河南博物院所在街區南北向尺度大于560m、東西向尺度大于330m,建筑整體位于街區南部,主入口區域緊鄰農業路高架,北部為封閉的居民生活區。鄭州博物館舊館所在街區位于鄭州市老城區,街區內以公共建筑、居住建筑為主且相互隔離,周邊分布大型公園綠地、城市廣場與居民小區,街區南北尺度大于533m、東西尺度大于337m。在中原地區地級市快速發展過程中,大量興建博物館等文化建筑,且該類建筑多為城市地標,體量與街區尺度均存在過大的問題,如開封博物館、許昌博物館等(見圖2)。

圖2 中原地區城市中博物院所在街區尺度
受傳統院落、蘇聯大院模式布局及博物館自身的建筑屬性影響,博物館建筑常位于地塊的主要位置,即街區的視覺焦點。受管理模式影響,地塊周邊通常用欄桿、墻體、綠化等與外界隔離,行人通常只能在博物館開放日才能進入街區內部。如位于街區中軸線的河南博物院,前方是透空墻體圍合的儀式性廣場,街區后部為封閉住宅小區,街區之間及內部缺乏相應聯系;許昌博物館所在街區北向為城市綠地公園,其他方向則為欄桿與綠化封閉的廣場,廣場與街區之間缺乏有機聯系,其公共屬性被極大削弱(見圖3)。

圖3 中原地區城市中博物館室外廣場現狀
現階段中原城市中心區內部環境惡化加劇,交通擁堵、居民日常活動空間被擠占,步行行為活動缺失,城市逐步郊區化發展,導致汽車使用量增加。博物館主要圍繞主體建筑進行設計,較少關注室外空間的公共性。博物館室外空間在白天除滿足步行交通功能外,通常設置簡單的景觀與停車空間,導致室外空間功能較單一、環境粗放,夜間因博物館建筑室外形成與城市完全隔絕的空間環境,造成資源浪費。通過調研可得河南博物院、許昌博物館、鄭州博物館舊館等均存在類似問題,而開封博物館與洛陽博物館的室外空間廣場雖為開放式,但場地內均為大面積硬質鋪裝,難以吸引人們駐足停留進行公共活動,夜間博物館及其室外空間的無人區域則給城市街區造成消極影響(見圖4)。在“小街區”背景下,博物館建筑功能多樣性缺失的問題顯現,不可單一地考慮建筑室外空間環境而脫離建筑,需使建筑充滿復雜的多樣性吸引更多的人流聚集。

圖4 中原地區城市博物館室外環境現狀
無論是城市新區還是城市中心老城區,城市的更新、建設均朝著步行友好的方向發展,在城市中大量建造的博物館建筑粗放式的室外空間將無法滿足城市街區活力增長的需求。通過分析中原地區博物館建筑周邊城市建設、路網密度、建筑功能、人群分布結構及博物館室外空間環境設計現狀,以河南博物院室外空間環境改造設計為例,從街區路網結構、博物館功能復合程度、步行空間功能尺度、停車空間與街區環境等方面對中原地區博物館室外空間設計提出合理化建議與改造方法(見圖5)。

圖5 河南博物院街區路網與廣場空間功能改造分析
建筑的公共屬性即與城市周邊的建筑、景觀、人產生聯系。如今,封閉的街區模式讓該聯系產生隔閡,在城市更新過程中,需通過改造城市街區路網結構、改善街區建筑與廣場功能空間,激發老舊城區街區的活力。中原地區早期建造的博物館室外空間具有文化與時代特性,如河南省博物院建筑周邊為封閉、對稱的儀式性廣場空間,所在街區后部為封閉的單位家屬院小區,造成街區之間及內部無法產生聯系。同時,博物館只能在白天發揮其公共屬性,但室外廣場很少有人駐足停留,利用率低。通過調研得出,安陽博物館的室外空間與城市中心綠化廣場連成一體,成為開放式城市公共空間,在傍晚也能成為市民活動、健身的場所,在此情況下其室外空間利用率得到較大提升。故嘗試開放河南博物院的廣場空間,打通封閉小區之間的聯系,發揮小區級道路步行交通的作用,使博物館建筑成為地域文化名片,并將公共廣場空間反哺城市街區,提升街區活力。
現代博物館建筑因其體量巨大,為突出建筑主體,通常在建筑周邊設置大面積硬質鋪裝的廣場,但存在功能單一、尺度巨大、缺乏多樣性景觀綠化等問題。在打開街區后,需對博物館建筑室外廣場空間進行功能與尺度劃分,針對不同街區、時段、人群合理地進行功能融入。如河南博物院北側為居民生活區,在早、晚時段的主要人群為北側居民;東側為城市綠地,主要為中老年人的活動場地;西側為片區中學,主要為學生步行區域;南側為游客活動區域,南側相鄰街區主要以商業、居住為主。基于此,河南博物院可針對街區內部與街區周邊的功能劃分廣場空間,北側可布置成面向街區內部的生活廣場,東側可利用景觀綠化與城市綠地聯系,西側設為青少年趣味活動廣場,南側面向城市街道,通過增加公共基礎設施提升活力。通過以上做法,可將博物院周邊的室外廣場進行分塊,形成小尺度的廣場空間,因博物館東西兩側的道路狹窄,西側在學生上下學期間易造成道路擁堵,步行上下學通常需繞行整個街區,優化路網結構后,通過廣場空間功能劃分可增加趣味性空間和步行區域,避免其繞行街區。
功能復合是將街區之間和內部通過公共空間進行整合,串聯城市街道公共空間,使彼此相互聯系。博物館建筑的對外展覽功能已無法滿足城市居民的需要,周邊的廣場通常作為停車空間使用,具有安全隱患。博物館自身的復合功能可將部分附屬建筑或底層空間作為文創、娛樂、休閑等公共空間使用,讓游客、行人與建筑產生聯系,激發街區活力,改變以往單一的參觀功能,并發揮博物館的文化功能。如河南博物院的室外廣場空間,停車功能可設置于地下,根據周邊街區功能類型進行廣場空間劃分:北側主要針對生活區域的中老年人,可增加體育鍛煉設施、運動場地等;東側主要為中老年人及兒童的活動場所,可增加開放式綠地景觀、公共服務設施等;西側為青少年的趣味活動廣場,可增加書店、餐飲及趣味活動場地等;南側增加水系、臨展、娛樂、休息等功能空間。通過對大面積廣場的點式劃分與線性功能的聯系,可保障博物館室內外功能的多樣性,激發城市街區活力。
現階段,城市大量興建博物館建筑,在存量發展及城市更新背景下,舊有街區路網結構、博物館建筑功能及廣場布置已無法滿足城市發展需要,“小街區”背景下博物館建筑室外空間研究對提升城市土地利用率與城市街區活力具有重要作用。在城市有機發展中,城市公共建筑應全天候與城市發生反應,同時在尺度、功能上具有多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