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內蒙古工業大學建筑學院 內蒙古自治區綠色建筑重點實驗室 李文靜 賈曉滸
幼兒年齡小且缺乏獨立的行為能力,故其上下學出行需家長接送,導致上下學時段人流、車流擁堵。隨著“二孩政策”“三孩政策”放開,幼兒人數持續增多,大量家長無序接送幼兒,造成幼兒園門前區交通擁堵。接送幼兒的家長隨意停放私家車,占用城市道路空間,致使道路人車混行,造成安全隱患,不利于幼兒安全出行。
隨著我國社會和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家長大多選擇自駕車接送幼兒上下學。隨著私家車的普及,就近上學模式已被打破,家長更重視幼兒園的師資力量和教學水平,這增加了上下學出行時間。當前,幼兒園門前區現有空間及設施已無法滿足家長接送幼兒的需求。寧威[1]詳細分析幼兒園入口空間存在的問題,通過對入口空間進行量化設計,實現“汽車時代”下幼兒園入口空間應對策略及模擬設計;寧璐[2]針對幼兒園通學環境中的問題進行研究,從優化幼兒園空間布局、改善通學道路環境兩方面提出優化策略,引導更多幼兒家長選擇綠色出行方式,并為今后規劃兒童友好的通學道路提供依據。目前,對于中小學門前區的設計研究較多[3],而幼兒園門前區的研究較少。
為探尋幼兒園門前區交通擁堵癥結所在,設計調查問卷,并對烏海市不同規模、區位的8所幼兒園門前區進行實地調研,提出緩解烏海市幼兒園門前區和道路空間擁堵的措施,從而為幼兒及家長提供安全、有序、健康的門前區空間。
調研結果顯示,接送家長占比:父母77.7%,祖父母18.5%,其他成員3.8%;接送幼兒出行方式占比:自行車(電動車)27.7%,私家車35.2%,步行33.4%,公交車3.7%;停留時間占比:5min以下為22.6%,5~10min為50.9%,10~20min為20.7%,20~30min為5.8%。
通過實地調研,烏海市幼兒園門前區與城市道路銜接方式主要有5種:直接銜接、路口通過門前區空間銜接、門前區位于城市道路交叉口、位于小區道路且無門前區銜接、通過建筑進入幼兒園門前區空間(見圖1)。

圖1 幼兒園門前區銜接方式
從調研結果看,幼兒園上下學時段擁堵原因包括3個方面。
3.1.1 人群結構
接送家長除父母外,還包括祖父母或家庭其他成員(家政人員)。在接送幼兒時,由于身份不同,接送家長的行為特性、出行方式及停留時間不同(見表1)。接送家長停留時間越長,交通擁堵情況越嚴重。

表1 接送家長結構及行為規律
3.1.2 出行方式
1)私家車數量增多 隨著社會生活水平提高,除步行、自行車(電動車)接送方式,駕駛私家車接送幼兒的家長數量不斷增加。而幼兒園門前區空間未提供臨時停車位,接送家長占道停車現象普遍,使幼兒園門前空間更擁擠、混亂,增加了安全隱患。
2)自行車(電動車)無序停放 目前幼兒園門前區提供自行車(電動車)場地,但場地位置距門前區較遠,為節省時間,接送家長占用道路空間(見圖2)。

圖2 自行車(電動車)無序停放
1)門前區空間匱乏 實地調研發現,部分幼兒園未設置門前區空間,如海南區一幼。一幼位于華苑社區東側,主入口開設正對華苑社區的道路,未留出門前區空間,接送家長直接使用道路空間,人車混行,造成道路嚴重擁堵。
2)主入口位置設計不合理 按照JGJ 39-2016《托兒所、幼兒園建筑設計規范》(2019年版)規定,托兒所、幼兒園出入口不應直接設置于城市干道一側;其出入口應設置供車輛和人員停留的場地,且不應影響城市道路交通[4]。調研發現,部分幼兒園將主要出入口設置于城市交叉路口上(見圖3),上下學時段造成路口交通擁堵嚴重(見圖4,5);依據規范,校園出入口不應設置于交叉口范圍內,宜設置于距交叉口100m范圍外[5]。

圖3 主入口位置不合理

圖4 門前區人流擁堵

圖5 道路交通混亂
3)缺少停車場 實地調研發現,幼兒園周邊缺乏為接送家長或教職工設置的停車場,教職工選擇道路空間停車,或將車停放于周邊小區、商業建筑內部的停車場。接送家長由于停留時間較短且集中,多直接占用道路空間停車。停車場缺失是造成道路擁堵的原因之一。
4)缺少等候區 分析接送家長的行為特征,針對父母需提供可與老師、家長交流的空間;祖父母接送時通常較早來到幼兒園門前區等候,由于年紀較大或體力原因,祖父母會選擇坐在花壇或臺階上,故應為祖父母群體提供可供休息的空間。
調研分析得知,造成幼兒園門前區上下學時段擁堵的原因為家長在較短時間內聚集于較小的空間里;臨時停放車輛導致人流、車流擁堵。可見,根據幼兒園實際情況和接送家長的使用需求對幼兒園門前區進行規劃迫在眉睫。如烏海市海勃灣區第八幼兒園門前區在上下學期間較少出現擁堵情況。其門前區面積較大,西側有公共停車場,在上下學時段于不同道路開放2個出入口,有效緩解門前區交通擁堵問題。海勃灣區第九幼兒園利用道路空間,在城市次干道上規劃臨時停車位,教職工和家長皆可使用(見圖6)。

圖6 流線分析
1)擴大門前區面積 早期建設的門前區空間狹小,部分幼兒園校門直接與道路相接,等候空間無法滿足家長需求。參考幼兒園建設標準,園門外應設置人流緩沖區[6];在此基礎上,為解決幼兒園門前區面積過小問題,可適當劃分建筑前廣場空間供家長使用(見圖7)。

圖7 幼兒園門前區設計
2)合理安排出入口 調研發現,烏海市第八幼兒園和第六幼兒園在上下學時段同時開啟2個出入口,2個出入口設在不同道路上,可緩解僅開放1個出入口造成的交通壓力。建議幼兒園在上下學時段開放另一個次入口供家長接送幼兒使用,以緩解主入口人流、車流壓力。
3)合理安排門前區分區 在上下學時段,為緩解人流、車流擁堵問題,烏海市各幼兒園采取分班分時上下學制度,但由于分隔時間較短,在同一時間內聚集各班級家長,造成接送不便。在調研的8所幼兒園中僅有1所幼兒園設計家長等候休息區。建議合理規劃門前區功能分區,劃分接送區及等候區(休息區),接送區僅針對瞬時上下學幼兒的家長使用,等候區提供給未到接送時間的家長使用(見圖8)。

圖8 門前區功能分區示意
1)利用公共停車場 調研中,烏海市的幼兒園皆未設置固定的停車場地,大部分幼兒園選址皆毗鄰住宅、商業、學校或公園。在幼兒園缺乏停車場的情況下,可與附近住宅、商業、公園的停車場地結合設置。如烏海市第二幼兒園與烏珠慕公園相鄰,上下學時段家長可使用公園停車場。
2)設置教職工專用停車場 經調研,教職工上下班與幼兒上下學時段接近,且教職工與幼兒共用1個出入口,在流線上與家長及幼兒皆有交叉。幼兒園應設置教職工停車場,并與家長臨時停車場區分,避免流線交叉,若有條件,也可利用地下空間建設停車場。
幼兒園周邊相關路口應設置信號燈或設置停車讓行標志、標線及物理減速設施,保證機動車避讓行人。應嚴格監管上下學時段學校周邊機動車,使其必須按照限速、讓行等交通管理要求行駛,提高交通違法成本,共同營造健康安全、文明有序的道路交通出行環境。
在交通多元化時代,幼兒園門前區的擁堵問題值得關注。本文在實地調研基礎上,分析幼兒園接送人群特征、出行方式、等候時間等,并結合對接送家長和幼兒園園方的問卷調查,分析造成幼兒園門前區擁堵的因素,其中,私家車接送、門前區規劃不合理等因素較突出。針對幼兒園門前區設計缺失情況,提出合理利用幼兒園建筑前廣場空間,劃分一定空間供門前區使用;針對私家車接送問題,提出利用公共停車場及加強交通管理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