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濟南大學美術學院 李嘉磊
古代稱西安為“長安”,是唐代都城,許多古老城墻保留至今,其建筑在繼承兩漢以來成就的基礎上,吸收并融合了外來建筑的優點,形成較完整的建筑體系。唐代歷史建筑不是單純的復制、模仿,而是形成具有自身獨特的風格和完整的建造體系,在西安現階段城市發展過程中,需突出地方特色,形成地區特有符號,傳統建筑形式的復興在一定意義上反映我國本土化建筑的發展狀態。
唐代歷史建筑充分展示了唐代建筑形態,展示國家綜合國力的象征,其兼容并蓄的文化思想和“文質彬彬、盡善盡美”的美學思想影響和規范著唐代建筑發展,始終堅持“實用理性精神”和“天人合一”的宇宙觀。西安現代唐代風格建筑中對文化的探索和“求真性”精神在地區文化中可含蓄地表達。老建筑得以保留和延續或許夾雜著偶然因素,但其必然是具有永恒的藝術價值與紀念意義的藝術珍品。唐代歷史建筑和建筑遺址包含過去積淀的理論信息,是我國歷史文化沿襲至今的真實載體,具有重大的歷史、考古及人類學價值,可通過理解和分析將其應用于現代建筑設計中,既吸收傳統的結構設計理念,又融合現代建筑中新的設計思維,對現代唐代風格建筑發展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部分唐代歷史建筑雖得到保護和傳承,但現代唐代風格建筑的發展仍存在很大問題,因社會經濟飛速發展,城市建設需求量增大,眾多仿唐代建筑不斷涌現,工藝粗糙、色彩搭配失衡、現代化材質與木構架混搭拼接等問題突顯,失去傳統建筑工藝和手法所創造的“原真性”,導致建筑形態被歪曲乃至否定。盲目追求唐代歷史建筑的外觀,結構混亂,裝飾冗雜,過分強調裝飾而忽略了其本身的歷史時代特征,而唐代建筑本身的傳統工藝乃至歷史文化價值被逐漸消解,對唐代建筑價值判斷失衡成為唐代風格建筑持續發展的絆腳石,需合理運用唐代建筑元素和工藝,彌補現階段因現代唐代風格建筑設計導致的缺陷,盡可能回歸真實性,將現代設計符號融入其中,并非原封不動地保留唐代建筑的原始形態。
針對以上問題,結合西安唐代風格建筑整體發展情況,為使唐風建筑與現代建筑“互補共生”,應構建具有我國本土化特色的建筑體系,遵循“古今兼顧、新舊兩利”原則,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點、動態發展的模式。通過文化、技術和空間等對西安現代唐代風格建筑進行合理化分析,構建西安本土建筑理論,著眼于西安歷史文化的整體價值和城市區域的設計價值,在城市新文化肌理中以尊重歷史風格建筑成果為基礎,實現過去與將來協調共生的目標,以展現西安唐風建筑的文化內涵和形象特征。
近年來,西安城市化發展迅速,導致盲目推崇西方建筑語言、背離以城市特色為主體的發展思路,此方式破壞了西安傳統建筑與文化的可持續性發展。通過文化保護自身固有記憶與歷史意義,可真實反映本土文化的再生價值,防止西安市建筑文化出現“失語”現象?,F代唐代風格建筑的發展需結合傳統文化,唐代建筑結構主體為木構件,大木作是我國傳統建筑營造的核心技藝,將傳統技藝運用于現代建筑中,一方面傳承傳統手藝并可拓寬傳統木作技藝的應用;另一方面在現代唐代風格建筑發展中可提升工藝技巧和建筑整體建造工藝,提高文化自信。建設西安唐代文化的新時代符號是地區保留傳統手工藝和本土文化特色的主要抓手,使傳統手工藝得以傳承。
現代唐代風格建筑的發展與時代關聯,應充分考慮西安新建建筑與周邊環境的關系。建筑之間緊密、均質且統一的關系是其相互“存活”的基礎。如陜西歷史博物館的建筑外觀突出盛唐風采,是仿唐代建筑風格的建筑組群,達到了宣傳唐代建筑文化的目的(見圖1)。建筑不可孤立于地區環境單獨存在,需扎根于具體空間環境中,與其區域空間共同營造和諧氛圍,尊重建筑與文化、自然等多種要素之間的關系,使其充分融入整體,其中遺產、環境、可持續化、社會問題與文化緊緊相連且影響建筑。在過去建設新城區時,常刨除傳統古建筑和地域特色,切斷周圍建筑與新建筑之間的聯系,組成多個建筑風格迥異的建筑組群。為避免現代化高層建筑打亂西安積淀的城市歷史肌理和自然和諧的尺度,在建造新的唐代風格建筑時,將建筑特點作為主體納入西安唐風街區規劃設計及建造中,在設計中突出唐代仿古建筑的傳統屬性。在選址方面,現代唐代風格建筑盡可能避免與現代高層建筑處在同一環境中,通過對城市建設整體評估,保持古建筑區域的天際線,保護歷史建筑的原有輪廓。應“保護性”建設古建筑所在的環境,而非對城市文化的“破壞性”建設,如蘇州市在老城區姑蘇區建設中保留傳統民居形式,充分利用地區文化打造蘇州地區符號,將文化符號融入城區建設中,保留歷史天際線,與蘇州工業園區的現代化高層建筑形成雙重天際線(見圖2)。故整合西安現代唐代風格建筑與高層建筑的城市秩序,如何使地區與環境和諧共生是亟需解決的問題。

圖1 陜西歷史博物館

圖2 蘇州雙重天際線設計
大唐通易坊位于西安市城南,是一條現代綜合商業街道,與大唐芙蓉園、大雁塔南北廣場、曲江遺址公園和曲江唐文化主題區等共同組成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的大唐文化主題區域。整條街區的建筑為唐代風格,其建筑結構完美復制了唐代歷史建筑的整體結構形式。該商業街道依托西安地區傳統文化,利用現代建筑技術傳達地域特征,是西安唐文化融入現代建筑設計發展的科學途徑。將現代新技術手段融入新唐風建筑中,使城市特色在發展中發揚光大。
為使西安現代唐代風格建筑的發展與時代關聯,可從以下3個方面入手。
1)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和傳播媒體廣泛宣傳唐代建筑文化,展現唐代建筑的外觀形式、結構和文化內涵,將裸眼3D技術和VR技術應用到建筑配套服務設施中,可讓人們更細致地了解唐代歷史建筑。新技術的應用改變了人們對于傳統展示形式的觀念,更有利于現代唐代風格建筑的發展。走群眾路線,讓大家對唐代風格建筑有清晰的認知,增強西安人民的文化自信,提升地區文化認同感。
2)創新應用唐代歷史建筑設計建造理念,維護建筑作為城市發展重要元素所表現的時代性,引領我國建筑新的時代精神,而非停滯在對歷史建筑的固化思維中,忽略建筑的創新性發展。
3)構建以唐代風格建筑為主體的旅游商業圈,規劃建立建筑與文創共同發展的新型旅游城市,將新時代的文創產品與建筑文化相結合,擴大傳播范圍,建筑與經濟緊密關聯必將涌現更多現代唐代風格建筑,改變人們對現代化都市只存在高樓大廈的刻板印象。
現代唐代風格建筑的發展應在延續唐代歷史建筑的美觀及其空間功能不變的基礎上使用環保材料,以減少建筑材料造成的污染、能源損耗和提升自然資源利用率。傳統木制材料、磚石材料與現代化鋼筋混凝土、玻璃等材料的合理運用能產生良好的兼容性,兼顧建筑材料的經濟性與環保效益,將鋼筋混凝土及玻璃材質材料與傳統木制架構結合,既平衡現代與傳統之間的關系,又放大建筑整體的視覺沖擊力,凸顯建筑自身的歷史氛圍感,充分發揮現代建筑的時代特性?,F代唐代風格建筑在建造過程中應重視傳統建筑的自然通風、保溫、隔熱等優點,充分利用傳統建筑優秀的設計手法,與現代所倡導的節能環保理念保持一致,以此達到可持續發展目的。
西安現代唐代風格建筑的發展植根于西安人民心中對歷史文化價值的追求,也是具有地區場所精神的文化傳承平臺,創造性地延續城市文化和城市特色,其目標和原則是在城市原有環境中再創造。汲取唐代歷史建筑優秀的建造工藝,同時傳承西安地區歷史文脈精神,提高文化自信,將現代設計語言與傳統工藝結合,結合現代建筑設計理念進行持續創新與發展,促進現代唐代風格建筑的繁榮,凸顯西安地區建筑的古典美感與時代特色,使西安現代唐代風格建筑的發展與新型城市建設并駕齊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