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登峰
(安徽建筑大學建筑與規劃學院,安徽 合肥 230601)
近年來,各界對圖書館與城市建設的關系進行多項深入研究,圖書館事業取得蓬勃發展。然而,一些圖書館在設計之初并未充分考慮城市發展規劃,因此在快速發展的城市背景下,圖書館的應用功能出現了障礙和問題,如地面設施不全面、環境空間較壓抑、后期運營難度較大、用戶體驗感較差等。
合肥市圖書館位于合肥市蜀山區徽州路134號,占地面積1.5萬m2,是全國信息共享工程合肥中心,2018年5月被評定為國家一級圖書館。合肥市圖書館擁有閱覽座席700余個,下設11個管理機構,在編管理人員46人,總藏書量超過150萬冊。該圖書館自1958年成立以來,在合肥市公共文化建設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眾多城市公共文化活動在這里舉辦,形成開放、平等、交流、融合的氛圍。從目前數據看,合肥市圖書館日均訪問量超過1萬人次,體現了該圖書館的中心定位和良好的建筑功能(見圖1)。

圖1 合肥市圖書館建設效果
為更好了解合肥市圖書館綜合運營情況,為后期的優化設計提出針對性建議,本文研究通過觀察法、拍照法、錄像法及問卷調查法,分析合肥市圖書館目前的空間布局和整體的用戶體驗情況。
觀察法主要是在自然光線和夜間燈光條件之下,對合肥市圖書館的用戶行為、空間結構布局、用戶動線進行把握,并通過調查文獻資料,了解合肥市圖書館的空間運用類型,對讀者的行為進行記錄。
行為地圖法是按照綜合信息分析方法,結合合肥市所在的空間地圖和圖書館設計的平面圖,將內部空間設置為有效聯系的空間,利用這種動線設計的方法,找出空間的具體使用情況。
1)功能空間布局形式 合肥市圖書館的服務職能自2015年提來得到極大拓展,不斷向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圖書館的藏書數量增多,借閱方式也更加豐富。空間設計為了配合這種功能的轉變作出了相應的改進,設計上更加開放,由原來的靜態封閉式轉變為現在的動態開放式。合肥市圖書館目前的功能區域劃分:1層為辦證處、門衛驗證處、會議室、外借處、讀者服務部;2層為報紙閱覽室、期刊閱覽室、社科類借閱室、文科借閱室及盲人閱讀室;3層包含電子閱覽室、學術報告廳;4層包含古籍閱覽室、地方文獻閱覽室、多功能廳和培訓教室。這樣的平面布局方式較為合理,可為不同需求的讀者提供差異化服務。同時,平面布局空間利用率較高,將高頻使用空間分布在第1,2層低層區域,更符合現代圖書館管理的金字塔范式。充分借助這種垂直管理方法,圖書館可有效提高綜合使用效率。
2)圖書館內部空間布局 合肥市圖書館的整體布局以橫跨圖書館的中庭為主軸,東西兩側共用空間,實現了全通透的整體空間布局,共享空間的利用率較高。同時,讀者站在圖書館的中庭可以飽覽整個建筑。這種各樓層全部充分利用的圖書館,展現出了一種層疊式的美觀效果,猶如翻開書頁一樣,給人一種賞心悅目的空間感。
3)藏書空間導向標識和室內裝修設計風格 合肥市圖書館的架構采取開放式的布局模式,能夠讓讀者沉浸在閱讀的體驗當中。同時,室內設計考慮到書架的分隔問題,中間應用較低的書架,外層逐漸增高,給讀者良好的空間感受,方便讀者查閱資料。外部較高的空間還遮擋了外幕墻的自然光線,視線重合問題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決。導向標識是為了保障公平、開放、多元、清晰的功能路線,但合肥市圖書館的導向標識與室內的空間規劃還存在不一致,是影響讀者感受的一個主要原因。
圖書館的整體靈動性、安全性,安靜和有效的閱覽空間,是圖書館建筑最大的功能。為讓讀者感受到這種氛圍,合肥市圖書館進行創新設計。為達到良好的降噪效果,根據精確計算選擇優質的吸聲材料,給讀者創造安靜的閱讀環境。在裝修材料的選擇中,建筑首層選擇石材地面,這種材料耐磨性、美觀性較好,同時能夠避免混響和眩光對讀者的閱讀造成影響。第2~4層的公共活動區域,均選擇吸聲的穿孔鋁板作為裝飾材料,有效降低噪聲對讀者的影響。
合肥市圖書館嚴格按照國家室內照明設計標準GB 50034—2013《建筑照明設計標準》,盡可能為讀者提供良好的室內光源。例如,選擇色溫在4 500K以下的發光二極管光源,特殊顯色指數為R9;采用LED照明最新技術,糾正LED照明產生的黃色熒光或粉色白光,避免藍光或紅光成分過多而產生較大色偏的情況。合肥市圖書館自2018年經過技術調整,照明設計更完善,用局部筒燈替代原有的條形日光燈,進一步增加整體空間的靈動性。但這種改進僅限于1層和2層的部分空間,3~4層的空間缺乏趣味性改造,整體照明仍采用條形日光燈。同時,1層總服務臺和自助區域未通過照明方法進行合理區分,殘障人士在這樣的環境中可能會感到不適或不方便。在照明的整體設計上,還缺乏多點光源分布的考慮,沒有進行營造氣氛的更加靈活的設計,室內空間整體缺少輔助照明裝置。
合肥市圖書館的整體空間布局注重實用性和功能性。但是,隨著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電子閱讀室的人流量大大增加。通過電子方式閱讀的人數增多,后臺需要維護的電子信息也在大幅增長,因此,現有空間面積比例存在不合理。讀者來到圖書館希望得到更多的休閑和娛樂滿足,但是當前圖書館的功能還不能滿足其需求。
當前合肥市圖書館需要對未來的空間布局進行優化設計,結合整體圖書館的全生命周期,開展空間的規劃和有效的分布,按照更嚴謹的前期規劃和指導做好后期的設計和運行,因此要留足前瞻性的空間。結合技術因素、讀者行為因素以及觀察因素,為后期的整改留有充分的余地,以適應技術的發展所帶來的圖書館公共空間需求的變革,避免壽命周期過短而影響讀者的實際感受。在未來的空間設計優化上,合肥市圖書館可以和市民、學者、學生、圖書館管理員等進行深入溝通和交流。采取問卷調查及面對面溝通的方法,了解民眾對圖書館發展的期待。總的來看,未來的發展和設計既要體現數字化、信息化發展趨勢,又要注重多功能性,關注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和交流,使圖書館成為綜合活動平臺,突破目前文化交流服務限制。
未來圖書館的規劃和設計要注重對人文精神的體現,通過功能分區的方法著重對特殊人群提供便利。圖書館作為大型公共空間,如果僅體現單純的閱讀功能,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價值。因此,未來合肥市圖書館可利用大堂空間增強公共交流,如舉辦小型活動,展示、分享、交流,使其成為城市的文化集成服務平臺。為滿足不同層次讀者的需求,圖書館可增加小眾讀者的閱讀空間,如根據兒童、孕婦、老人、特殊工作者等群體的不同特點,體現不同的空間布局。兒童閱覽空間,應從兒童的心理需求出發,選擇優質的環保材料,桌椅子要體現個性化,符合兒童特點如顏色豐富色彩、造型充滿趣味性,以激發兒童的閱讀興趣。孕婦和老軍人的閱讀區域,則應注重空間的安全性、穩定性,從提高空間品質的角度進行設計;還可通過柔化布局燈帶的方法,為讀者提供更安靜的閱讀空間。
在功能設計方面,借助更多的信息化手段,布置電子產品的綜合陳列方式,滿足不同用戶對信息資源獲取的功能需求。同時,可以從常規空間、新型空間和創新空間3個層面進行升級。[1]在常規空間內可采用“互聯網+”的方式,借助傳統圖書館藏書的有效功能進行拓展和升級。例如,在現有圖書館空間規劃中,閱覽室占比是最大的,超過70%。在未來信息化升級過程中,可通過改變書架圍列的方式拓展閱覽空間。這種方法是將電子閱覽室的功能嵌套在傳統的閱覽空間內,而不是再單獨設立電子閱覽室。將這種功能升級和功能疊加的方法借助閱覽桌椅或電子設備穿插在傳統的空間中,既可降低空間的浪費,又可提高功能的利用率。[2]在新型空間內,可以加強讀者和讀者之間、讀者和作者之間、作者和作者之間的聯系,例如設置更多的研討室、HIFI室、報告空間等,這些空間要符合聲學、光學的要求,既保持相對獨立,又能提高對讀者的支撐。用戶在進行資料討論和相關查找過程中,可以及時進行信息探索。[3]未來圖書館也要順應時代化發展的趨勢,利用好公共空間,為用戶提供更多知識共享平臺,借助此平臺進行網絡資源建設和新媒體服務,尤其要利用好信息處理中心、創客文化中心進行硬軟件功能的優化升級。
圖書館在家具設計方面,可應用新型家具進行靈活組合,將原來的多空間家具更換成智能書架,注重大數據等信息技術的應用,方便讀者通過二維碼掃描獲得智能書架清點結果,進一步提高工作人員的工作效率。在選購家具時,要注重運用模塊化組合打破空間的分割性。在特色設計方面,可以與藝術家團隊進行交流合作,提高空間的藝術性。注重云圖書在藝術空間中的表達,以形成更多的多維空間,展示空間的綜合效果。
在人工智能、數字技術發展的當下,圖書館的人文智慧更強調心與心的溝通,強調在創建招牌與樹立旗幟的過程中彰顯人的價值,通過信念與信仰去鼓動力量,通過溫馨和力量來彰顯圖書館超一流的水準。在新時代背景下,智慧圖書館建設要通過服務質量和精神力量,引導圖書館工作人員更加積極作為,體現服務與管理的主觀能動性,追求職業化和專業化,真正提高圖書館管理的人文性。推進圖書館管理服務的創新,還需要加強智慧化和數字空間的有效建設,從讀者的體驗角度入手,增加數字交互功能,滿足讀者更多的需求。現代圖書館管理綜合性工程,在服務升級背景下,要從信息時代的特征出發,重點突出新型空間的創建。圖書館服務要打破原有的死板的功能布局,增加新媒體、電子圖書館以及自助查詢等相關功能,既能體現科技感,又能豐富藝術性。
合肥市圖書館具有悠久的歷史,在未來的升級過程中,要站在時代的前列,以前瞻性的戰略眠光,為讀者提供更廣闊的文化空間和精神交流環境,提高讀者的閱讀體驗感,增加互動平臺和交流空間,一切為文化服務,容納更多的圖書項目,包容各類讀者人群,提高公共資源的社會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