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春,王松娟
(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 100044)
隨著我國城市進程加快,標準化、快速化和現代化的規劃與設計,使城市住宅趨于普世化。但是城市中,人們忙碌于各種工作,承受各種壓力,如何有詩意地生活或許需要建筑師進行深入思索。但是空間(自然和人為空間)-人-時間(情感)的聯系一直在建筑之中,人是中間的媒介,只有有人的體驗,這樣城市中的住宅才有意義。
以人為本是各種思想的統一認知,住宅作為人們基礎形式的建筑,人用時間譜寫歷史,用空間繪制地域。最主要的部分城市住宅要符合人的行為習慣,鄉村的住宅和城市的住宅因生活方式的不同而應呈現不同的形態、布局和每個家庭的獨特需求。城市住宅的設計可創造一種生活模式或養成一種生活習慣。這就涉及情境主義的引入,情境主義是基于人對于時間和空間的記憶、理解和感受。
情景主義是在廣泛的政治與文化的背景下形成,在情境主義演說家莫里斯·維凱特的理解中,情境沒有教條的定義,它存在于一個人的認知、經歷和學習中,存在于每個人的腦海中。
住宅是植于人類深處最基本的需求。從個性需求到群體的文化和習慣,形成共同的認識和傳統,這些未經過束縛的元素是超越美學設計和實踐的源泉。如福建土樓運用生土和木材是客家文化的代表,超現實的形狀蘊含著過往土家族的生活和軌跡。類似的代表還有與藍色海洋呼應的藍色屋頂和白墻的圣托里尼島群落,鮮花和綠葉掩蓋著午睡的貓,平靜與和諧在陽光下交織。
擁有東西兩個塔里埃森的弗蘭克·勞埃德·賴特在茂密森林覆蓋的威斯康星河畔出生,自然是他心中敬仰的“教堂”。群飛的昆蟲,層疊的腐葉,綠毯似的苔蘚,齊腰的草叢,馨香的百合花,在這里東塔里埃森運用層疊片石砌成石墻,鋪成臺階和筑成水壩,灌溉他的田園,哺育牲畜。西塔里埃森運用自然、多彩的一人高的大石塊和小卵石直接筑在墻內。
兩個塔里埃森更好地詮釋了自然的意義,威斯康星河的溫潤柔美和亞利桑那沙漠石頭的干涸粗獷,均是對自然的敬畏和對樹木、沙粒的趣味運用。這個“玩耍者”才是運用情感真實的生活為自己打造棲居之所。
賴特對大地和自然的熱愛在尤松尼亞中均體現在經由明媚花園,透過客廳落地窗灑滿斑駁的陽光之中和自然氣息的紅磚、木墻,和此處一切顯示對于抹灰和涂料的拒絕。“太陽能半圓”運用粗糙的石墻和室內外2個半圓的水池與大自然相呼應。
阿爾瓦·阿爾托在高級林業從業者的祖父影響下,認為人與其所養育他的自然是統一的。這很好地體現在梅麗婭別墅的細小設計中,如帶有藤木的門把手,自然而然地展現了人、建筑和自然的一體化。
在建筑潮流中心之外的墨西哥建筑師路易斯·巴拉干,在墨西哥瓜達拉哈鄉村父親的農場長大,深受自然環境影響,沒有像勒·柯布西耶的教條設計模式,只是專注于內心的生活體驗和與之對應的生活表達。在1948年建成的巴拉干公寓中,落地窗外綠植繁茂的花園與緩緩流入的陽光為此空間提供了自然的空間(見圖1)。即便是巴拉干最鐘愛的粉色不僅與墨西哥國花很接近,同時也是取自于花粉和蝸牛殼等自然的染料。克里斯特博馬廄以一白墻、一綠樹、一水池、一小瀑體驗自然。

圖1 巴拉干公寓自然空間的引入
即使標榜著“住宅是居住的機器”的現代建筑的旗手——勒·柯布西耶在瑞士雷曼湖畔建造父母親住宅時,在追求最小化各功能面積的同時,也不忘在細長的白盒子的外部庭院上為愛犬留設觀景窗。遍地開花的現代建筑、相同的居住單元在各地區不斷拔地而起,傳統住宅被推倒,最終這些無趣的方盒子使現代城市空間變得乏味和單一。
里特維爾德設計的施羅德之家,受到自己紅藍椅美學影響的同時,打破了傳統布局,應施羅德夫人的要求,以2層開敞的空間和觀景考慮作為設計的開始,運用滑動的隔墻和相應的櫥柜、洗手池及電源插座的設置,使2層空間既可分隔,又可合并。這對于施羅德夫人的孩子也許是另一種獨特的記憶。
阿爾瓦·阿爾托設計的梅麗婭別墅中多個房間合并,為應用自然材料的多功能空間流動至花園與森林之間,如依靠直覺設計的木護墻等,光影在木材、磚、石頭、銅及天然大理石等自然資源中跳躍,同時多處極具創造性但看似隨意性的曲線,銜接了自然地形和自然空間。還有溫濕舒適的桑拿房、石塊砌筑的壁爐、似靜謐湖泊的吊燈、如深入天際松林的樓梯隔斷等,均體現了細敏的心靈與用心,盡力將自然引入室內空間,室內空間延伸至室外自然空間。
巴拉干稱之為自傳的自宅塑造的駿馬雕塑、馬廄門、門外的水池及多彩的墻,均來自巴拉干兒時的記憶。為行人避雨的紅瓦大挑檐體現了多彩的墻體,可流入各級內院石砌水塘的原木槽的分水系統使得他建造了院內的水池,這便是巴拉干塑造的記憶空間。
賴特運用雙墻于北側,覆以北側緩坡和郁郁蔥蔥的橡樹林,阻擋冬季寒冷;南側全用落地窗引入熱量,配以圓形的水池和一望無際的田野。3個半圓在雅各布斯的家人心中形成認同感,連拒絕參觀的牌子都是“請勿打擾,正在祈禱”。
王澍認為文人詩意的安居需要自然的引入或造園。打開了衛生間和廚房的墻,變為玻璃,借景、對景、框景運用于僅有50m2的福利房中,只有兒童才能理解游園中回廊的設計,正是這份純真的設計,讓生活增添了幾分情趣。
柯布西耶晚年考慮鄉土住宅和滿含情感對母親、自然和瑞士小屋的描述,將人、時間和空間聯系在一起。羅伯特·文丘里的著作和建筑反映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相應的物質空間對人們的感受,像極了希臘神廟之于希臘人的一種精神作用。羅伯特·文丘里重視人們在建筑和城市中的活動及相應的物質支撐,以及人文主義和詩意的生活。現代主義先驅阿爾瓦·阿爾托以感知作為居住建筑的基礎。隨著芬蘭鄉村政策的提升,為梅里亞別墅在田園的建造創造了條件,也是對功能主義的一種反抗。人性弱點和居住者的個性溶于這所別墅中,依靠直覺設計的木護墻使得梅里亞別墅更具有人情味,從而成為又一經典別墅。
巴拉干的普利策獎獲獎感言中這樣寫道:他的成就都起源于童年和青少年時期對父親牧場時光的記憶,使現代生活與那些悠久的歲月對話。院內具有生活氣息的馬廄、雞窩和牛棚和長滿青苔的水渠均體現著靜謐的生活情調。位于西班牙墨西哥城塔庫巴亞老舊小區的巴拉干自宅詮釋著他對過往記憶追蹤。開啟在與周邊建筑一致的是灰泥墻上的窄金屬門,幽暗的走廊與有落地玻璃窗的2層通高起居室形成對比,值得一提的是陽光房通向屋頂庭院的門是馬廄的馬欄和室內駿馬形象的雕塑和馬鞭一起塑造了昔日牧場生活的場景(見圖2)。也許這也不及心目中的那個遙遠的地方,這便是巴拉干信仰的充滿情感體驗的建筑。

圖2 巴拉干公寓馬廄的馬欄
尤松尼亞(Usonia)作為賴特博愛心靈獨特的稱謂,尤松尼亞一號是他自傳中描述很詳細的中產階級的雅各布斯花費5 500美元(設計費450美元)在威斯康星城的住宅。這是美國境內第一座使用地板采暖的“廉價”卻精心的住宅。不是古老審美的歐式房屋,不是底層架空和屋頂花園的薩伏伊別墅,而是賴特心底的熱愛,促使他完成理想中的住宅。他的熱愛體現在他的76張設計圖紙(見圖3),還有賴特向業主要求的在窗外大雪時可容納木柴上跳躍火焰的壁爐。在這個項目中,賴特將自己看作為業主。

圖3 弗蘭克·勞埃德·賴特尤松尼亞一號手稿
王澍的新鄉土主義的代表作——寧波博物館的磚都是當地居民各家拆除房屋時的磚,博物館本身就是一個新的展品,每個居民都可以找到獨屬于自己的記憶,傳遞歷史的文脈。
勒·柯布西耶在瑞士雷曼母親住宅中考慮了小狗的情感,留著觀察窗,為小貓留著進出的門。兒時,奶奶特別喜歡養一些雛雞,春季買入放在紙箱子里的一個個毛茸茸的小生靈,在夏季長出羽毛,白晝吃完雞食去四處游蕩,在陰涼處乘涼,傍晚,敲著破舊的水舀子,急速跳過八字形的柳樹小門沖回小院吃晚餐的情景,也會給生活增添很多情境的活力。
漂流和異軌是情境主義特有的詞匯。情境主義的城市不同于現代普世化的住區,只有對每日無聊乏味生活的革新對于人才是意義的。城市心理學是對客觀事物與主觀心理體驗的結合詞。對于有趣的住宅,包括體塊、材料、虛實、比例、顏色等,均為構筑的趣味行為。比如妹島的李子林之家保留了留在記憶里的李子樹,透過李子樹,行人可看到這家人的親密關系,這也許就是另外一些人的記憶(見圖4)。蘇聯康斯坦丁·梅爾尼科夫的菱形披風的雙塔戀人,在臨街的墻面上亦開有大塊玻璃,透過玻璃住宅內部精致的起居室完整的展現出來。

圖4 李子林之家的開窗
科技創新發展、醫療水平提高和不斷擴大的欲望,讓土地不斷被建筑侵蝕。閃閃發光的玻璃,汽車和夜晚的燈火輝煌,展示現代的烙印。自然成為被當代大城市分成碎片的自然,人也無法避免地成為碎片化的人。人的情感深處終將回歸到大地的母體,讓住宅和使用者自然融為一體,實際上自然生長出來的實物,無論多么突兀,終將與周邊環境融為一體,或許是自然的一些元素,風、雨、煙、霧和在人們腦海中的長久形象。
住宅不是機器,拒絕千篇一律,是庭院的幾棵樹,門外的大石頭,菜園,籬笆和每年按時開放的月季花,幾人沏泡的帶有幾縷熱氣的茶和家人及三五好友的閑聊,均是自然、隨心的反映。所以創造人們遇見的機會也是一項重要的設計任務。在鄉村,衛生間在庭院外面,雖然夏季炎熱,冬季寒冷,但在來回的途中總會遇到一些鄰里,低矮的籬笆,讓過往的熟人和院里乘涼或勞作的人有相互問候的機會。這些都是情景主義的一部分,這樣的住宅才是居住的一場“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