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洪銘,韓 濤
(新泰市國土空間規劃服務中心,山東 泰安 271200)
新時期下,為了更好地促進城鄉之間的均衡發展,我國加大了城鄉規劃設計力度,希望能夠使城鄉建筑體現出現代化特點。城鄉規劃設計是政府以及相關建設部門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對周圍環境進行勘查后進行的一系列設計與規劃過程。一般在城鄉規劃過程中都會對當地的環境進行綜合考量,盡量不破壞原有的生態系統,使規劃設計體現出科學、合理的特點。有些城鄉規劃設計還將周圍的資源進行重新整合,以求實現資源利用的最大化。在城鄉規劃設計中需要注意的是從實際出發,對當地的經濟、文化、環境等進行認真分析,以保證規劃設計的合理性。從我國國情出發,城鄉規劃設計是指導我國經濟發展的較好方式,城鄉規劃設計能否滿足生態建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直接關系到我國整體經濟的發展水平。
生態建筑指的是在城鄉建設和規劃過程中,通過運用生態學原理對城鄉整體發展和空間布局等進行合理的指引,從而保證城鄉基礎設施得到完善,促進城鄉整體環境優化,在城鄉居民生活的舒適性、資源利用的高效性等方面達到良好的效果。在生態建筑理念下,建筑空間結構的合理規劃、綠色理念的體現等都應當被納入考慮的范疇,并綜合利用現有的方法實現生態建筑的高質量發展。
1.3.1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在城鄉規劃設計中,要高度重視當地資源與自然環境的利用效率。在設計過程中,需要盡量減少對能源的消耗,同時又要保證實際的建設工程能夠順利完成,最終在整體設計中體現出保護當地自然資源和景觀設施的特點。在城鄉規劃設計中,可以將生態建設內容與當地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如一些地區的紫外線較強,適合發展光伏發電產業。將此融入設計中,能夠減少對電能的需求量,實現生態發展目的。
1.3.2 提供健康、舒適的環境
生態建筑可以較好地改善人們的生活環境,降低建筑對環境造成的污染,體現城鄉規劃設計可持續發展的特點。首先,通過對建筑物傳統結構的改變,提高其對外界熱源的吸收能力,以減少空調的使用率,以及對保溫材料的使用量;其次,在生態建筑中,從通風、采光、溫度控制等方面對建筑物的功能性進行重新設計,從而給人們提供一個舒適的居住環境,發揮生態建筑的優勢,促進生態建筑得到更好的發展。
城市與鄉鎮的發展速度不同,加上受到我國現有政策與國情的影響,城市與鄉鎮的發展極不平衡,城市的發展速度與鄉鎮現代化發展速度相差過大,對于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解也有不同,鄉鎮居民對于生態建筑所帶來的好處不甚清晰。除此之外,城鄉規劃設計人員很少深入到鄉鎮進行實地考察,缺乏深入的研究。由于在去缺乏實踐的前提下就對鄉鎮進行規劃設計,造成設計的生態建筑與實際情況不符,生態建筑功能無法發揮作用,阻礙了城鄉規劃設計的良性發展。
相較于鄉鎮規劃設計,城市規劃設計理念在很早就開始更新,因此,在城市規劃建設中,對于資源的合理利用比鄉鎮要好。由于鄉鎮規劃設計長期處于滯后狀態,因此資源利用極不合理,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各地在生態建設中,沒有根據鄉鎮的實際情況,而是設計人員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進行設計與規劃,這種脫離實際的設計方案,本質上就是一種資源浪費。長期采用這種設計理念對生態建筑進行設計,生態建筑也無法和當地的實際情況相契合,不僅浪費了資源,也不利于城鄉規劃設計的發展。
2)設計完成之后,會由專門的施工隊伍進行施工,但是很多施工者沒有對資源的合理使用引起高度重視,導致在施工環節對一些建筑資源產生了很大浪費,沒有體現出資源合理利用的理念。
3)由于城市的發展逐步向鄉鎮蔓延,因此造成很多鄉鎮在拆遷上沒有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大面積不合理的拆遷導致土地資源浪費嚴重,沒有發揮土地利用的最大效果。
以生態為中心的設計方法主要是與傳統城鄉設計方法相區別,同時,這種方法也要求相關城鄉在設計過程中,應立足于傳統的城鄉規劃設計方法,以現代化的措施推動城鄉的生態建設過程。就實際情況而言,鄉鎮本身是一個由社會、經濟和環境所構成的復合系統,因此在生態的基礎原則上,需要相關單位對鄉鎮的這一系列要素進行全面把握,從而促進其整體效益的最大化。
以山水鄉鎮的設計為例,在以生態為中心進行設計和規劃過程中,相關的道路系統、建筑和牲畜養殖等都需要以生態環境為框架、以順勢而為的方式進行,這種方式可以有效地避免在城市規劃和建設過程中對原有生態系統造成嚴重破壞,實現生態保護的目的。同時,在以生態為中心的規劃設計中,還需要充分協調人地關系。當前,鄉鎮用地緊張的問題較為突出,制約了經濟社會和自然生態的發展。針對這一問題,在對生態建筑進行設計和規劃時,相關單位需要制定關政策措施對鄉鎮系統中具有生態功能的土地進行保護,并確保其在發揮生態功能的過程中,能夠使鄉鎮的景觀層次得到提升,由此解決人地矛盾問題,促進鄉鎮的生態建筑得到更好的發展。以圖1為例,在鄉村地區的建筑物設計過程中,需要充分考慮建筑面積、造價和房屋的生態型等特征。該建筑物建筑面積為170m2,建筑材料主要為木、竹、泥土等天然材料,僅在地基建設過程中采用了少量水泥和約500mm厚的礫石層。該建筑為土木結構,自重較輕、抗震性能良好,且造價相對于常規磚混結構建筑物節約30%,具有較為突出的生態型特征。從圖1中也可以看出,安吉生態屋在設計方面充分結合了浙江當地的民居建筑傳統,采用以天井合圍的措施進行建筑物的整體設計。在天井之內,對居民的生活用水、起居、儲藏等需求進行整合,整體結構較為緊湊,使生態理念、傳統理念和現代生活需求等均得到全面展現,提升了居住者的居住體驗和生活質量。

圖1 浙江安吉生態屋
鄉鎮系統與外界空間具有緊密的聯系,這種聯系極大地促進了鄉鎮與城市經濟社會的正常有序發展。在生態建筑的設計和規劃中,如果將鄉鎮視為一個獨立的系統,則會導致鄉鎮在功能和生態性方面難以達到預期目標。基于這一現狀,必須對建筑所在區域進行整體規劃,以增強生態建筑的功能性,保證鄉鎮生態、經濟和社會之間的均衡發展。在這個過程中,首先需要涵蓋或囊括鄉鎮周邊的農村用地,通過進行系統的道路交通、生態建筑等建設,增強鄉鎮與周邊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同時,在規劃過程中,需要充分考慮區域內的生態循環,將傳統鄉鎮規劃設計中通過對外界資源進行掠奪促進鄉鎮發展的體系進行更新,讓整個鄉鎮系統更加契合當前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同時,設計和規劃需要考慮整個鄉鎮系統的宜居性,在展開設計時,可以采取“山水鄉鎮”的設計理念,增強自然山水與鄉鎮的融合程度,確保城鄉鎮域內的各個建筑物能夠與自然山水相互襯托。而在區域內的景觀設計方面,則需要充分考慮建設成本,以經濟實用的方式對天然綠色植物和景觀進行利用,實現對區域景觀的全面統籌。以查爾斯-科利亞的帕雷克住宅為例,該建筑在生態理念的引導下,通過對當地的熱帶季風氣候類型進行考量并實施建設。從帕雷克的自然條件來看,該區域的炎熱天氣主要集中在3—5月份,區域整體降雨量相對適中,年平均氣溫約為40℃,雨水主要集中在6—9月份。針對這種氣候,在進行建筑設計時主要采用管式住宅的思路(見圖2),增強建筑物內部與外部環境的溫度交換,讓冷空氣能夠比較良好地流入建筑物中,在提升建筑物舒適性的同時,充分踐行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

圖2 查爾斯-科利亞的帕雷克住宅
查爾斯-科利亞的帕雷克住宅在設計中所應用的管式建筑理念主要是將當地的自然氣候條件作為設計依據,這一設計方法在結合當地傳統的同時,也滿足了居民對居住質量的需求。從實際情況來看,目前國內外對生態建筑理念的研究已經較為深入,這些建筑在設計和建造階段,均注重生態意識、注重資源節約、注重對自然環境的利用、注重對風能等清潔能源的利用或是對能源的循環使用等。在我國當前的相關研究中,除了需要突出上述各項特征外,還需要考慮我國的經濟條件,確保鄉村生態建筑的設計和建造能夠與居民的經濟承受能力相契合。
景觀生態學在城市園林綠化設計與施工中有著重要應用,而從新時期城市生態建筑的建設實踐來看,景觀資源的合理利用,尤其是各類具有景觀價值、生態效益的植物的搭配、整體布局,對生態建筑建設水平的提升有著重要作用。從設計角度分析,應在生態建筑基本理念的基礎上,圍繞當地的特色鄉土植物合理取材,盡可能選擇適應能力強、生態效益顯著且適于建筑景觀布置的植物。在合理取材的基礎上,層次設計也是提升觀賞價值的重要方法,喬木、草本植物、灌木的合理布置,既能充分體現生態景觀設計的藝術性,又為不同景觀的生態功能、生活習性的合理搭配創造了基礎性條件。此外,生態建筑理念在建筑領域的應用,除了關注生態平衡層面的追求與行業需求的體現外,還需要考慮建筑背景下的其他因素給生態建筑帶來的影響。例如,如果生態建筑的核心功能是居住、生活等,則任何景觀布置、景觀設計都必須圍繞這一主線進行設計,避免由于對景觀生態學理論的應用,導致生態建筑原本應當擁有的生活、居住等功能受到限制,尤其是某些具有特殊功能的生態建筑,應當突出其便捷性、舒適性等特征。倡導節能降耗,則應充分利用現有的設計經驗與設計技巧,權衡建筑施工節能技術的應用問題,人、自然、建筑和諧共處的實現路徑等,充分發揮生態建筑的價值,為城鄉居民提供更加舒適便捷的工作、生活環境。
在城鄉生態建筑的設計與規劃中,需要設計人員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進行設計,這樣才能更好地滿足生態建筑對當地的促進作用。在生態建筑的設計與規劃中,不僅要體現生態建筑的功能性特點,還要體現設計的合理性與實用性,才能使生態建筑的功能發揮最大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