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春,繆 誠
(蘇州規劃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江蘇 蘇州 215006)
1)生態文明建設優先理念是國土空間規劃的核心價值觀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我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在《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中發〔2019〕18號)中明確指出,國土空間規劃是“加快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建立美麗中國的重要舉措”。可見,生態文明建設優先理念已成為國土空間規劃工作的核心價值觀。
2)鄉村地區是生態文明建設落地的最大載體 鄉村體現的是人與自然、人與人的和諧關系,它具有的自然、健康、生態、低碳、綠色等生態特質符合生態文明建設的價值理念。
3)生態文明視角下的鄉村特色價值無可替代 從工業文明視角看待鄉村,鄉村是“落后”的代名詞,代表的是低效的生產效率、落后的鄉土文化,似乎必然被城市所取代。然而,當我們轉換角度,從生態文明視角看待鄉村時,從自然生態系統、經濟生態系統、社會生態系統及其復合生態系統角度研究,就會發現鄉村具有城市不可替代的價值。其主要體現在支持綠色發展的生產價值、接近自然田園的生活價值、維護自然和諧的生態價值和保護文化根植性的文化價值。
4)鄉村價值的發現和實現是鄉村振興的關鍵 實現鄉村振興并不是要另起爐灶地重建,而是要在尊重鄉村故有價值和滿足人民現代化生活需求的基礎上使得傳統的鄉村價值得到提升。對照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鄉村振興必須在遵循鄉村價值的基礎上才能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據鄉村價值理論,鄉村振興要著眼于鄉村結構修復,使其原有的價值在新的發展理念指引下實現并發揚光大。其實現的規劃途徑是在整理鄉村資源的基礎上,重新發現鄉村價值,并通過制度創新及組織創新放大這種價值。此外也可以通過引入合適且符合鄉村價值體系的要素資源,為鄉村注入新的活力。在區域層面,規劃工作應關注宏觀、中觀問題,重點研究鄉村特色價值的凝練、保護與引領,主要圍繞以下幾點開展工作。
1)完善鄉村生態格局、提供豐富的生態產品,實現鄉村生態價值。一方面通過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加強水生態環境修復、山體生態修復、土壤環境保護和生物群落保護工作,探索生態空間管控,夯實生態資源本底,實現對生態資源的轉化利用;另一方面通過規劃促進生態產品和生態服務的發展,實現生態資源的價值轉化。
2)明確特色農業及其空間分布,發展現代農業產業,實現鄉村生產價值。農業是關乎國計民生的重要基礎,農業生產必然是鄉村地區的首要功能。以現狀為基礎,通過規劃統籌形成不同產業分區,實現產業的規模化發展;同時延伸農業生產價值鏈,不斷滿足市場多樣化需求,增強鄉村產業多元化。
3)結合聚落的空間肌理、產業特色、人文資源等要素,明確鄉村地區的風貌分區和需要重點打造的特色保護類村莊名錄,營建配套完善、特色鮮明的宜居家園,實現鄉村生活價值。為了形成各分區整體空間特色,在規劃中可對各分區的人、文、地、產、景和建筑形態等方面進行引導;對特色保護類村莊,可按照歷史文化型、自然山水型、產業特色型、建筑特色型等分類針對性提出特色保護和建設引導要求。
4)利用生態環境、生產體驗、生活民俗等資源。打造鄉村旅游品牌,實現鄉村多元文化價值。在規劃中結合景點打造及游線組織,強化特色民居、農家院落以及祠堂、廟宇、戲臺等公共空間傳統文化的載體功能,延續、傳承和發展鄉村傳統文化。
吳中區具備優越的生態資源稟賦,擁有60%的太湖水面、80%的太湖島嶼和丘陵及184km的太湖岸線。歷年來,吳中區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成績顯著,已獲得國家級生態區、全國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區、國家級生態保護與建設示范區、全國國土資源節約集約模范區等稱號,享有“天堂蘇州,最美吳中”的美譽。如何在此基礎上更好地落實生態文明建設理念、實現鄉村特色價值和鄉村振興,是編制吳中區鎮村布局規劃的工作重點,在工作中著重提出三大規劃策略。
每個地區鄉村特色價值都是獨特且具體的,正確認識鄉村特色價值是做好鄉村振興工作的前提。在吳中區鎮村布局規劃的編制過程中,通過深入研究鄉村地區對于吳中區的價值,發現這里是蘇州山水資源最豐富、生態要素最齊全、人文底蘊最深厚的地區:是生態涵養、生態安全、生態保育的重點地區和共建生態文明的重要戰略地區;是保護歷史文化傳統風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鄉愁的重要空間載體;是生態化、專業化的現代農業地區,承載“兩山”轉化實踐,發展生態經濟的優質空間。具體可歸納為4點——平山遠水、名勝遍布的生態資源特色;物產豐饒、名品眾多的農業生產特色;順勢而建、多元布局的村莊聚落特色;悠久燦爛、兼收并蓄的鄉村文化特色。
在明確吳中區鄉村特色價值后,為了使其得以延續與彰顯,規劃建立全面的保護框架,并針對性地提出保護措施。
1)在生態價值保護方面 結合生態保護紅線、基本農田和耕地底線保護,堅守底線,保育生態,實現全域保護,夯實鄉村生態本底。①修復山體生態環境 保護鄉村地區山體和生態景觀,強化水土保持及水源涵養能力,恢復破壞山體地帶性植物群落;保護陡坡與基地上大型連續的植被;對具有一定風景游覽和農業生產功能的山體實行生態恢復、培育、撫育、涵養、保持。②修復水體生態環境 保留健康自然的彎曲河岸線,保護現有濕地,盡可能保留和利用基地內原有的天然河流地貌,確保水清、岸綠、景美;村莊內沿河堤合理規劃,建設截污管網,確保村莊污水經過治理后可灌溉使用。③生態建設優先,合理篩選搬遷村莊 確保生態紅線保護和生態安全格局構建,搬遷村莊需位于生態保護紅線范圍內、區域重要生態空間內和為保障生態涵養安全空間的完整連片需要拆除的村莊。
2)在農業價值保護方面 通過耕地優化,保障鄉村生產空間,實現農業價值保護。[1]開展全域農用地整理,引導農業空間布局優化,提高耕地質量;[2]結合開展的“三優三保”規劃、農業發展方向與土地整治意向,確定村莊搬遷撤并,保障農業生產空間;[3]對特色生產空間環境提出保護管控要求。
3)在聚落價值保護方面 通過價值評估,優化鄉村聚落空間,實現聚落價值保護。根據生態特征、地貌特色、發展特點等要素,一村一議價值評估,優選發展村。特別是在特色保護類村莊的篩選時,著重從村莊特色價值角度評估,合理選擇評估類型和評估因子,以達到特色保護的目的。
4)在文化價值保護方面 實施特色保護,發揚鄉村文化魅力,實現文化價值保護。側重對自然山水、傳統風貌、文化遺存、水鄉民俗的梳理,結合空間的保護、預留與組織,做到特色保護,展現鄉村文化魅力。
鄉村特色價值的凝練與保護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實現特色價值,以特色價值引領鄉村振興發展。吳中區的鄉村特色價值引領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工作。
1)夯實“生態綠色” 結合“山水蘇州”的生態本底,以生態保護區、生態廊道和重要濕地為基底,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整體保護的思路,構建“一核、一帶、多廊、多點”的全域生態保護格局,促進生態保護與鄉村發展良性循環,建設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
2)穩固“產業特色” 依托現有產業基礎,發展“一粒稻、一只蟹、一棵樹、一朵花、一杯茶、一粒果、一棵菜”7個特色產業,并在空間上進行規模化、特色化引導,打造“環太湖現代農業產業帶”和“環澄湖地方特色農業產業帶”。
3)展現“聚落本色” 結合村莊聚落現狀特征,制定分區引導、分類管控的規劃策略。[1]強化“水田交織、山村相映、三區分布、綠廊相契”的鄉村風貌空間格局。按照山林、水鄉、人文等因素,將規劃區劃分為西部的環湖丘陵山村、中部的稻耕圩田鄉村和東部的江南水鄉等三大特色風貌片區;各風貌片區以突出地域特色、弘揚山水稻耕文化為原則,重點對自然生態維育、村落形態保育、人文歷史保育進行統籌引導。[2]積極培育特色精品,發揮村莊在特色發展方面的示范帶動作用。根據吳中區鄉村的歷史風貌、自然風光、鄉村產業、民俗風情等特色資源,建立“特色保護類村莊”管控名錄,劃分為歷史風貌型、自然風光型、產業特色型、民俗風情型四類,明確不同類型的村莊建設引導要求及規劃重點。
引導歷史風貌型村莊,保護傳統街巷格局,保持原有道路尺度,注重鄉土建筑建設與村莊格局延續。在村莊規劃時重點圍繞街巷格局,營造村落特色空間。對歷史遺址進行修復保護,對村內古道路進行修復或改造,在保護村落歷史特色的同時,改善村民的生活條件。結合鄉村旅游發展,完善設施配套,適度配套旅游服務功能。
4)彰顯“文化底色” 構建“三帶六片”以農文旅產業為主的空間格局。其中,“太湖畔”傳承文化,串聯鄉村自然與文化遺產體驗空間;“澄湖邊”引導特色,打造江南水鄉休閑觀光游;“都市旁”培育載體,融合發展都市田園休閑的載體(見表1)。

表1 “三帶六片”農文旅產業空間布局
5)繪就鄉村“景色” 結合區域層面生態、產業、鄉村、文化等資源,通過連線成片方式,形成生態水韻風景線和特色水鄉村落群,實現價值轉換。[1]打造3條生態水韻風景線,形成以水八仙等水生種植為特色的沿吳淞江風景線;以“平田稻浪拂人家”為特色的沿蘇東運河風景線;以“春花吳越望山居”為特色的沿木東運河風景線。[2]將相似資源條件的特色規劃發展村莊進行群落化發展,形成九片特色鄉村群落,引導成片成團特色打造,形成規模效應(見表2)。

表2 特色鄉村群落連片發展引導
通過吳中區鎮村布局規劃的編制,我們發現,只有牢牢抓住鄉村特色價值這個“牛鼻子”,通過鄉村地區特色價值的凝練、保護和引領,才能落實“集聚提升、融入城鎮、特色保護、搬遷撤并”的工作思路,分類推進鄉村振興。針對特色保護類村莊,通過鎮村布局規劃,可將其按照特色類型“連成線、匯成面”,發揮連片發展的示范效應,形成“美美與共”的大格局,最終通過鄉村特色價值轉換,實現生態優勢向經濟發展優勢的轉換,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