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雪姣
生態化視域下湘西民族村寨傳統體育保護研究*
符雪姣
(1.吉首大學 體育科學學院,湖南 吉首 416000;2.吉首大學體育休閑產業中心,湖南 張家界 427000)
運用生態學理論和田野調查研究方法,對湘西民族村寨傳統體育資源: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進行了現狀和評價分析。研究認為,湘西民族村寨傳統體育可持續發展中的生態失調,存在產業化發育程度低,傳統體育的經濟結構薄弱;法律規章立體覆蓋差,傳統體育制度建設失衡;居民生活方式變革,傳統體育的文化環境失調;宣傳教育工作缺位,傳統體育的保護意識不足等問題。有必要樹立民族村寨傳統體育發展的生態文明觀、構建民族村寨傳統體育發展的生態環境、營造生態化民族村寨傳統體育開放體系、發揮政府與市場雙贏的保護工作機制、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傳統體育基礎建設、加大民族村寨傳統體育的宣傳與教育,積極保護湘西民族村寨傳統體育的生態化。
民族村寨;傳統體育;生態化;保護研究
湘西地區民族村寨聚集,傳統體育資源豐富。在社會變遷的大格局中,湘西民族村寨傳統體育的生存和發展的空間日趨萎縮。以生態化保護湘西民族村寨傳統體育是當下最為行之有效手段方式,其核心是以保護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為切入點,推動民族體育文化傳承和發展。本研究從生態化視角出發,將湘西州吉首市德夯、鳳凰縣老家寨、龍山縣惹巴拉、永順縣靈溪鎮老司城村、古丈縣張家坡等5個重點民族村落村寨為考察對象,研究生態化保護民族村寨中的傳統體育的保護內容與保護對策,為制定民族村寨傳統體育發展政策提供參考依據,為促進湘西少數民族地區開發提供有力的決策依據。
湖南湘西地區是土家族、苗族的聚居地。數千年來,民族從土家族、苗族等少數民族的起源到文化形成再到其后的各個發展階段都比較好地保存下來,并帶有一定鮮活的生命力,形成了博大的文化藝術寶庫——民族村寨體育。自然壞境造就了這些豐厚的少數民族文化積淀。近年來,湖南省提出發展武陵山區大湘西旅游戰略,構建發展武陵山區大湘西旅游空間新格局,構建武陵山區大湘西黃金走廊文化旅游,為湘西民族村寨傳統體育發展帶來了十分明顯的區位優勢。由于湘西地區的各個民族村寨較分散,雖民族傳統項目種類繁多,但都未形成產業化,存在著市場分割嚴重、市場競爭激烈等現狀。
具有獨具資源特色的大湘西民族區,為湘西民俗文化、古村落文化、農耕文化等積淀了多元素人文、文化資源。湘西民族村寨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是少數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少數民族的價值觀念和少數民族的人文精神內涵。影響力大的民俗資源又為湘西民族村寨傳統體育項目、旅游的開發和發展提供了豐富的文化土壤和文化氛圍,讓湘西民族村寨的民族傳統體育資源從而具備了高開發價值。在繁衍、傳承和發展過程中,湘西地區民族村寨的人文資源已為形成具有各自獨特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發揮了巨大作用。湘西民族村寨傳統體育文化特色,表現出土家族、苗族等少數名族獨特的文化。
湘西民族村寨不同民族所創造的傳統體育有著民族的特征,并作為一種文化積淀于這個民族之中[1]。湘西民族村寨傳統體育的民族特征,以鮮明獨特的形式在村寨村民生活中得以體現。特定的比賽場所和工具,花紋獨特的民族服飾,亦或是與眾不同的競爭規則,均具備濃郁的民族特征。湘西民族村寨傳統體育具備一定的原生態特征,原生態項目保存較為完整。湘西民族村寨傳統體育項目是一種原生態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這種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存在于民族民間,并且擁有最原始最固定的聯系場所、方法和人群,很難受到外界因素干擾而改變原有現狀[2]。湘西村寨村民都很樂意去接受來源于生活并輔助生活的體育健身活動,例如搶花炮、蕩秋千、打陀螺、民族健身操等活動。
現今處于萌芽階段的民族村寨傳統體育產業,大部分項目還處于待開發狀態和待完善階段,有的民族村寨傳統體育項目瀕臨失傳,己經進入產業化的民族體育項目少之又少。目前已經開發的民族體育項目而且得到社會認可的并不多,則只有舞龍、舞獅、龍舟、武術等成為商業商品。處于分散布局和散亂狀態的國家體育產業,還缺乏國家政府整體規劃,己經步入產業化的民族體育項目,目前配套設施規模小、質量差、產出量少、吸引力差、檔次低[3]。從而影響了民族村寨傳統體育資源優勢未能及時轉化為品牌產品優勢和商業經濟優勢。
湘西民族村寨法律規章立體覆蓋差,力度不夠,眾多政策和管理措施沒到位,傳統的體育制度建設嚴重失衡。生態化保護氣氛不濃,不重視傳統體育規劃,傳統體育建設的資金投入欠缺,未完善傳統體育體制。湘西體育運動市場上的健身行業,現無一家是以村寨傳統體育項目為主題的健身場館,這就需要湘西地區推廣促進民族村寨傳統體育項目的發展,建設健全、完善傳統體育制度。要是現階段沒有相關政策性的導向鼓勵和正規法律條款、制度,這將嚴重影響了湘西民族村寨傳統體育項目的傳承,影響整個湘西地區民族村寨傳統體育的發展,就談不上從生態化角度對湘西民族村寨傳統體育進行保護研究。
近年來,由于湘西少數民族村寨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現代體育的沖擊以及村民生活方式的改變等原因,原本村民所喜愛的娛悅身心的傳統體育運動被網絡、電視、廣場舞等取而代之,湘西民族村寨過去經常開展的秋千、猴兒鼓舞、拉鼓、舞板凳龍等民族民間傳統體育項目日益遠離村民的生活。傳統體育的文化環境逐漸減弱,如江河泥沙淤積狀況十分嚴重,從而制約著水上運動項目的開展,如賽龍舟、獨竹漂等[4]。由此可見,對湘西民族村寨傳統體育的生態化保護就更為困難了。
宣傳教育工作和專業人員的培養是民族傳統體育發展極其重要的影響因素,目前我國傳統體育傳承和保護人才嚴重短缺。湘西地區民族傳統體育傳承人對于民族民間體育的技藝掌握較好,但其文化水平不高,協調、管理水平不高。體育社會組織在傳統村寨嚴重缺乏,且工作人員的數量、質量都存在不足,尤其以中青年民族傳統體育專業人才緊缺。湘西民族村寨村民缺乏對本地區本民族傳統體育保護的意識。大部分村民都認為傳統體育挖掘、保護與傳承的意義不大,且與普通村民個人無關。少數村民也僅僅認為民族村寨應該具備一些民族特色以發展鄉村旅游等,但對于傳統體育對于鄉村振興、發展鄉村旅游等的促進作用以及價值等卻并不知曉,在傳統體育文化保護工作中表現出較高的冷漠。
湘西民族村寨傳統體育文化受到社會發展、文化間交流和民族風俗的影響,隨著社會經濟不斷進步和發展湘西地區民族村寨的大多數村民,特別是年輕人,紛紛走出大山,但并未將本地區的風俗文化帶出去,隨著時間的推移,大部分的文化也就慢慢的失傳,部分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只能在史書上才有記載了。湘西地區的接龍文化就是失傳的體育項目中較為典型的例子。湘西民族村寨傳統體育項目的生存面臨著挑戰,村民缺乏應有的保護意識,有的項目依據口傳身授傳承的傳統體育項目已處于瀕臨消亡的境地,有的項目逐漸消失需要進一步收集整理和保護研究,有的項目如今僅有極少數老人掌握。搶救的措施首先應是加強對老藝人的保護,讓老藝人培養一批年輕人,才能使其延續并得到活態保護。現階段只有通過深度挖掘、保護和傳承等手段才有可能實現其生態化傳承的目的。由此可見,湘西民族村寨傳統體育項目生態化保護已經具有一定緊迫性。
村寨體育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長期、系統的文化工程和環境工程,也是鄉村振興和發展的必然選擇。以生態文明理念和思路指導發展湘西民族村寨傳統體育,是建立湘西民族村寨傳統體育發展生態文明觀的重要體現。民族村寨傳統體育生態化保護正是指在湘西民族村寨傳統體育變遷過程中所進行的村寨文化保護,它是在變遷中保護,在發展中保護,是要保護優秀的民族村寨傳統體育項目,而這種文化保護不是因循守舊,更不是固步自封。從形式到內容,應采取積極傳承的態度,保護那些既體現民族特色又融競技、健身、娛樂和藝術于一體的項目[5]。因此,在湘西民族村寨傳統體育生態化保護中樹立正確的生態化保護觀,能更好的保持湘西民族村寨傳統體育的特色與文化。
湘西地區大部分民族村寨聚居區水土流失、植被損害和生態環境遭受到一定破壞,民族村寨大多數傳統體育項目能夠保持其獨特的“原生態”的特色的原因,正是植根于當地獨有的生態環境之上。因此,正確處理好人與自然之間的利益關系,使民族村寨傳統體育項目開發和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保護好生態環境保護,平衡傳統體育、現代體育與村寨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使人與自然、地理的關系形成一種和諧的、可持續發展的理想狀態[4]。湘西民族村寨傳統體育是在具體的自然環境中產生和發展起來,與當地自然環境密切相關,它具有十分明顯的地域性特征。如何合理解決經濟社會發展與自然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就顯得十分重要。
依托自然環境、地理優勢,以豐富多彩的民族村寨傳統體育文化為開發平臺[4],開展生態化民族村寨傳統體育旅游。選擇一些娛樂性和觀賞性強的項目,在村里開展當地具有民族特色、民俗風情的民族村寨體育活動,邀請旅游者參與。這樣能使游客感受山水之美、領悟當地民族村寨充滿特色的民族風情[6]。民族村寨傳統體育表現出與眾不同的運動方式,會吸引到眾多的旅游者參與。積極開展村寨旅游文化事業,又能起到宣傳、推廣、發展民族村寨傳統體育文化、項目。在項目開發中考慮生態環境的承受力,注意自然生態環境和保護自然旅游資源,嚴格控制生態容量,根據民族村寨資源特點和民族區域功能特點,進行有效合理開發民族村寨傳統體育旅游、度假等項目。保證脆弱的生態保護區和重點自然保護區的開放利用的完整性,建立項目開發環境評價指標系統體系,禁止開發自然環境影響大的項目。
充分發揮基層政府在民族村寨傳統體育生態化保護中的服務、引導和監督職能。在推進鄉村振興、豐富鄉村多種產品和服務的同時,積極推進社會組織、企業等進駐村寨市場,鼓勵、促進更多的社會力量主動參與到村寨民族傳統體育的基礎設施建設、文化宣傳等工作,使更多的社會、市場等主體協同政府、村寨共同培育湘西民族傳統體育傳承與發展。在保護湘西民族傳統體育原真性的同時,把村寨的體育產品和服務積極推向城市社區市場,從而推動村寨民族傳統文化與時尚、潮流文化的交鋒、交流與共生發展。經濟支持是民族村寨傳統體育生態化保護得以進行的基礎,政府可以投入資金到湘西民族村寨傳統體育資源的整理工作上、民族村寨傳統民俗活動的舉辦上、民族村寨文化設施的建設上,同時完善相關監督機制,保證專款專用,保障生態化保護工作順利進行[7]。
民族村寨傳統體育生態化保護并非僅靠湘西人民自己就可以完成的任務,它并不是看似簡單的一項工作,還需動員全社會共同參與與支持這項民族村寨傳統體育生態化保護工作。首先,鼓動相關專業人士和專家學者積極參與。這些相關專業人士和專家學者擁有著豐富生態化知識、具體研究手段、保護技術和前瞻眼光[7];民族學、歷史學、文化學、管理學等方面的專家學者對于民族村寨傳統體育保護以及民族村寨文化工作有深入地研究,是民族村寨傳統體育生態化保護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人員。其次,鼓勵大中小企業投入到民族村寨傳統體育保護隊伍中。最后,組織民眾參與。熱心民眾和相關組織加入到民族村寨傳統體育生態化保護,將起到意識上的呼喚作用,起到一定的宣傳和帶動作用。
充分利用各種新聞傳播媒體,加強民族村寨傳統體育生態化保護的宣傳,讓村寨人民認識、了解、接納并參與到村寨傳統體育的生態化保護中。調動廣大村寨村民的積極性,使村民懂得保護村寨傳統體育的重要性,清楚為什么要保護,以及怎樣保護,從而讓“生態化保護”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這樣就有利于推進湘西民族村寨傳統體育的生態化保護工作。教育是民族傳統體育傳承的重要途徑和手段。通過社會組織、社會培訓企業、各層級學校以及家庭教育等,把民族村寨傳統體育文化傳承與發展納入到相應層級教育機構的學習和培訓中,擴大民族村寨傳統體育發展的場域空間,豐富發展路徑。將有特色的民族村寨傳統體育項目推廣到學校體育教學中去,提高人們對民族村寨傳統體育生態化保護的意識。
新時代的社會特征和市場發展的系統性,要求湘西民族村寨傳統體育生態化保護需要在建立服務型政府的同時,引導更多的企業、社會組織、研究機構、學校等積極參與,群策群力推動鄉村振興與民族傳統體育生態化挖掘、整理、數字化保護與活化開發利用等融合,使民族傳統體育生態化發展路徑與鄉村振興精神、生態文明建設以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等緊密結合,各相關利益主體共同營建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教育的多元傳播途徑,并在城市營銷、城市品牌建設等大型城市舉措中加大民族村寨傳統體育的宣傳與教育,多項措施并舉、多主體協同等最終促進湘西民族村寨傳統體育的生態化發展。
[1]張謙;張惠.新疆哈薩克族傳統體育項目分類及其文化特征分析[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1,6(6):23-25
[2]符雪姣.文化生境下武陵山區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發展的SWOT分析[J].體育世界(學術版,2016,752(2):59-61.
[3]李紹銀,胡志.四川少數民族體育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C].中國體育產業與體育用品業發展論壇論文集,2012(5)17:31-33.
[4]吳秋來,謝小龍.全民健身視角下民族傳統體育制度的優化[J].四川體育科學,2013,32(5):94-97.
[5]羅剛,鄭鋒.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生態性發展思考[J].畢節學院學報,2011,29(2):112-115.
[6]林順治.媽祖文化中的民俗體育探析[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1,28(2):194-196.
[7]王小梅.新農村建設中沈陽市朝鮮族村落民族文化保護研究[D]東北大學,2009.
[8]李玉文.湘西山寨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現狀及其保護發展[J].吉首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29(11):121-124.
[9]顏下里.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搶救和保護[J].體育文化導刊,2004,9(9):13-15.
[10]李景繁,高會軍.消解與重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傳承空間衍變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6,11(11):36-40.
[11]王曉.非物質文化遺產視野下民族傳統體育保護的若干思考[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7,31(1):72-75.
Research on Traditional Sports Protection in Xiangxi Ethnic Villages under Ecological Vision
FU Xuejiao
(Jishou University, Jishou 416000, Hunan, China)
2019年度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項目編號:19YBA287;2022年張家界市哲學社會科學課題,課題編號:zjjskl2022051。
符雪姣(1981—),博士,講師,研究方向:體育教學、民族傳統體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