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興岳(河北省滄州中西醫結合醫院骨科院區兒童康復科)
小兒抽動癥是兒科常見疾病,臨床中男患兒多于女患兒,典型癥狀為突發性運動抽動或語言障礙,常表現為不自主的刻板動作,例如擠眉、聳肩、發聲、旋轉軀體等,逐漸轉變為吼叫、咒罵。部分患兒伴有學習困難、注意力不集中等情況,病情不到一年的屬于暫時性障礙。
慢性運動障礙和運動性及發聲性抽動不同時出現,病情可因患兒的負面情緒加重。病情發展具有波動性,抽動強度、頻率均可發生變化,若病情嚴重可能導致患兒無法正常生活。實驗室檢查一般無特殊結果,需做腦部CT、影像等檢查了解病變情況。
小兒抽動癥的治療方案需根據患兒的病情程度制定,對患兒的心理、教育等方面進行評價,以藥物治療和心理行為治療為主。通過松弛訓練減少抽動,多服用鈣、維生素C 含量較高的食物,減少疾病發作頻率。維持治療一般需要1 年的時間,癥狀減輕后不可立即停止用藥,需減少藥量觀察疾病的發展至停藥,中途疾病發展不佳時需加大藥量,避免危險因素,防止復發。
抗精神病藥用神經阻滯劑;患兒病情較輕可選擇硫必利,副作用相對較少;患兒病情較重首選氟哌啶醇,非典型抗精神疾病藥利培酮、氯氮平等;可用腎上腺素藥物可樂定,抗抑郁藥物控制或緩解患兒的強迫行為;氯丙咪嗪治療效果較佳但副作用較多,當艾司西酞普蘭、舍曲林等藥物無效時才考慮使用。
給予患兒心理支持,幫助患兒認識抽動癥,告知老師相關疾病知識,減少患兒在學校因疾病產生的不便,幫助同學正確接納患兒。對患兒的怪異舉動不可過分關注,轉移患兒的注意力,引導其進行正常的娛樂活動,鼓勵患兒與他人多交流,消除自卑感,合理安排患兒的日常生活,不可給予患兒較大的心理壓力,若患兒情緒波動較大,必要時可采取鎮靜治療。
HRT(習慣反向訓練)通過減慢呼吸阻止發聲性抽動,拉緊抽動對應肌肉,當患兒抽動減輕時應給予正向鼓勵,通過反復進行緊張、放松訓練達到全身放松,減輕癥狀。
中醫治療該疾病通常需要的時間較長,可通過中藥、針灸等方法治療,選擇滋腎熄風的藥物,以祛風止痙為主,針灸通過刺激頭部穴位,放松神經肌肉,緩解癥狀。
總之,小兒抽動癥是指突然、迅速、無目的出現的運動或發聲,從頭面部延展到四肢,常伴有不明原因的頭痛、遺尿等癥狀,臨床應與癲癇、舞蹈癥等疾病進行鑒別。疾病早期癥狀主要以運動性抽動為主,可出現眨眼、晃頭等動作,癥狀容易控制,疾病發展同時有發聲性抽動,治療效果變差。
大部分患兒治療后,病情逐漸好轉至痊愈,在疾病初期應提高重視,防止錯過最佳治療時機。不及時治療可能出現強迫障礙、自傷、抑郁障礙等,若患兒治療不徹底,疾病可伴隨年齡增長逐漸加重,影響日后的心理健康和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