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紅(甘肅省臨夏市人民醫院消化內科)
消化性潰瘍是慢性疾病。臨床上比較常見的并發癥有以下幾種:
(1)上消化道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主要表現為嘔血、排黑便、貧血。若出現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并發失血性休克,需要搶救治療。
(2)引起穿孔 胃或十二指腸球部潰瘍都有可能引起穿孔,急性穿孔的時候,患者表現為急性的上腹痛、上腹脹。一部分患者可以選擇內科的保守治療,另外一部分患者則需要外科手術治療。
(3)幽門梗阻 幽門梗阻最常見于幽門管的潰瘍和十二指腸球部的潰瘍,出現幽門梗阻的患者會有上腹飽脹、惡心嘔吐的癥狀,嚴重者會導致營養不良。嘔吐嚴重的話會導致水電解質失衡,假如形成疤痕性的潰瘍則需要手術處理。良性的潰瘍沒有經過合理的、規范的治療,會有癌變的可能性。
消化性潰瘍的發生與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飲食習慣、生活節奏以及氣候變化都有一定的關系,如果不注意治療和預防,就容易出現反復消化性潰瘍。幽門螺旋桿菌跟十二指腸潰瘍和胃潰瘍有明確的關系,如果在治療潰瘍的時候只用了質子泵抑制劑,而沒有去根除幽門螺旋桿菌,潰瘍的復發率就可能達到50%,如果根除幽門螺旋桿菌,潰瘍的復發率就可能降到5%以下。部分患有心腦血管疾病和風濕免疫系統疾病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會服用一些非甾體類的消炎藥和激素類藥物,這些藥物對于胃黏膜有一定的損傷,也容易導致消化性潰瘍的發生。
此外,潰瘍的發生跟氣候、生活節奏和情緒有一定的關系,尤其是在秋末春初季節交替的時候容易出現。
精神緊張、情緒激動、過分憂慮可造成自主神經功能紊亂,不利于食物的消化和潰瘍的愈合,所以要與患者多溝通,使其保持樂觀愉悅的心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消化性潰瘍可引起長期反復周期性發作的上腹部疼痛,應積極了解患者疼痛的性質、部位、時間,減輕患者的痛苦。
消化性潰瘍的治療需要較長時間,患者必須堅持長期服藥才能達到最佳的效果,鉍劑一般在三餐前和晚上給藥,抗酸藥物、抗膽堿藥物和胃動力藥物應在餐后1 小時和睡前1 小時服用,H2 受體拮抗劑應在餐中或餐后服用。
規律飲食,宜食清淡易消化、富有營養的食物,忌食粗糙、過冷、過熱、油炸、辛辣的食物以及濃茶、咖啡等,還要注意飲食的衛生。
觀察嘔吐、便血、疼痛的部位、程度及規律變化,如果出現出血、穿孔、梗阻,要及時進行對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