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綠色稅制對企業創新能力的影響研究

2022-03-07 14:53:59周永新
現代管理科學 2022年6期
關鍵詞:生態文明創新能力

[摘要]新發展理念下,深入探討綠色稅制對企業創新能力的影響,是實現“雙碳”目標、促進綠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議題。基于2012—2020年滬深A股1156家上市企業面板數據,運用回歸分析法與中介效應模型,實證檢驗綠色稅制對企業創新能力的影響,并對企業治理水平與企業環保投資力度的中介效應進行擴展討論。研究結果表明,落實綠色稅制有利于提升企業創新能力;綠色稅制主要通過提升企業治理水平與增強企業環保投資力度兩條路徑提升企業創新能力。進一步從所有權性質及規模差異的實證結果看,綠色稅制對非國有企業及大規模企業的創新能力促進作用更強。對此,建議完善綠色稅制改革方案、打造“協同共治+稅收調節”管理方式、實施差異化綠色稅制激勵舉措,為推動綠色稅制改革、提升企業綠色創新能力提供經驗證據。

[關鍵詞]綠色稅制;企業治理水平;創新能力;生態文明

一、 引言

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經濟保持長時間高速增長態勢,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國家。與此同時,以高污染、高耗能為表征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呈現極大負面影響,特別對人居環境、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較為突出。此情勢下,綠色環境與經濟循環之間的協同發展得到了國家重點關注。鑒于環境治理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結合經濟、市場、法治、行政、技術等多重舉措推進,國家從法律層面做出回應。2018年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簡稱“《環境保護稅法》”)作為中國第一部專門體現“綠色稅制”、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單行稅法正式落地執行1。該法律同現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棄物污染防治法》等法律制度,共同構成完整的環境保護法律體系。2020年9月1日,由資源稅條例升級的《資源稅法》施行,意味著資源稅征管遵循的法律級次更高、剛性更強,這為綠水青山拉起又一張“保護網”2。企業作為社會經濟活動關鍵主體,其經濟活動一定程度上影響到“碳中和、碳達峰”目標的實現及綠色經濟高質量發展。而中央政府通過落實綠色稅制向企業征收環境保護稅,本意在于倒逼企業通過改革創新活動來遏制環境污染蔓延[1],以實現“雙碳”目標及促進綠色經濟高質量發展。

國家綠色發展理念可否轉化為企業改革創新動力,關鍵在于綠色稅制發揮了何種效應。梳理已有研究發現,主流觀點主要從兩個視角進行分析。一是積極回應策略。雙重紅利理論表明,作為治理企業環境污染的一種關鍵舉措,稅收調控的功能在于將環境污染造成的外部性問題進行轉化,即變為排污者內部成本問題。這種轉變可削弱企業日常活動對環境負向作用,達成環境治理目標[2]。那么,綠色稅制作為稅收調控的關鍵手段,其對企業進行環境規制亦應該產生正向促進作用,即提高企業創新能力。“波特效應”假說理論認為,科學合理的環境規制有利于提升企業創新水平,從而抵消部分環境資本,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3]。二是消極回應策略。有研究指出,為適應市場環境發展需要,雖然財政稅收政策有了針對性調整,但實際制定的財政稅收政策與制度仍無法適應中小企業創新發展需要,甚至對中小企業發展造成較大程度的束縛[4]。實質上,《環境保護稅法》的出臺,主要利用財稅政策來改善生態環境,旨在將企業環境污染社會成本內部化,勢必對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產生重要影響。那么,面對日益增強的環境規制,企業是選擇被動接受懲罰繼續生產,還是主動通過提升創新能力實現綠色生產?與此同時,綠色稅制對企業創新能力的影響作用可能受哪些因素調節?這種影響在所有制、規模方面的差異性表現如何?現有研究并未對上述問題展開具體研究,但回答這些問題不僅可以更好地理解綠色稅制在企業創新能力提升中的作用,而且對于規范綠色稅制落實有較強實踐意義。鑒于此,本文選取2012—2020年滬深A股上市的1156家企業作為研究樣本,通過如下步驟展開實證檢驗:第一,以全樣本數據考察綠色稅制對企業創新能力的影響;第二,通過分組樣本檢驗企業治理水平對兩者的調節作用。

二、 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1. 綠色稅制對企業創新能力的影響效應

綠色稅制對企業創新能力的影響作用主要表現為以下3點。其一,緩解企業環境成本壓力。作為綠色稅制的典型代表,《環境保護稅法》從法律規范維度解決了傳統管理辦法約束力薄弱的困境,且從制度層面形成環境保護稅的基本架構。如此一來,企業將會面臨更高的環境成本與風險,若企業仍以傳統生產模式進行生產經營活動,不僅會增加自身環境成本,也可能因無法滿足環境監管要求而受到法律在經濟方面制裁,由此提高整體運營成本,這與企業追求最大利益目標相違背[5]。為降低環境成本壓力,企業通過改進生產工藝,提高生產效率等創新活動,不斷提升創新能力,提高經濟活動質量[6]。其二,激發潛在經濟效益。企業創新能力的提升可以降低生產成本,塑造良好的社會形象,從而獲得市場品牌效應,提高生產經營利潤。在這一正向作用下,企業管理層提高創新能力的動機會伴隨企業新潛在收益的增加而逐步增強[7]。其三,規避社會成本壓力。綠色稅制的優化與實施,不僅可以增強稅收合規性及納稅人環保意識,更有助于增強企業追求環境治理與經濟效益協同發展的主觀能動性,激發企業管理層提升創新能力的意愿。實際上,污染排放較為嚴重的企業更容易引起管理部門、社會公眾、稅務部門及其他機構的關注,也會面臨更高的社會政治壓力[8]。為降低社會成本,企業需要通過提高創新能力來優化生產模式,從而在環境治理方面做出突出貢獻,以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根據以上研究理論,本文提出如下假設1:

H1:綠色稅制有利于提升企業創新能力。

2. 企業治理水平、企業環保投資力度的中介效應

伴隨著綠色稅制的不斷完善及減稅降費的持續落地,企業在降低稅費“包袱”的同時亦能掌握市場優質資源來提高自我治理水平[9]。與此同時,綠色稅制不斷落實,能夠幫助企業提高學習能力,進而降低系統突變率,以此提高整體治理效能[10]。相對來說,企業治理水平的提高,亦能為自身創新能力的提升提供更多支持。龍勇等[11]研究認為,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源泉是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對于高新技術企業而言,提高其治理水平一定程度上可以激發企業創新活力,增強整體創新能力。并且,企業在遵循綠色稅制提高綠色創新能力過程中,還需要一定綠色金融的資金支持,而綠色金融資金主要來自企業環保投資。綠色稅制作為環境規制的分支,在綠色金融對企業環保投資的支持中起到規范與促進作用。也就是說,政府和金融部門在事后治理中對環保產業投入越多,企業環保投資就會越大[12],這會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依據如上理論進行進一步猜測,綠色稅制的落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倒逼企業采取一定行為措施,如使其通過治理內部環境提高外界風險應對水平,進而提升創新能力,或通過增加環保產業投入來提高企業環保投資,進而增強創新水平。據此,本文提出假設2:

H2:綠色稅制可通過提高企業治理水平、增強企業環保投資力度兩條路徑來提升企業創新能力。

三、 研究設計

1. 變量定義

(1)被解釋變量:企業創新能力([PAT])

傳統研究選擇專利授權量、專利申請量等指標衡量企業創新能力[13]。雖然在多數情形下兩者可以闡釋企業發明創造與創新能力,但受制于環境、制度、融資等條件制約,單一的專利申請量、授權量無法全面衡量企業實際創新能力。有鑒于此,本文基于不同區域企業創新能力發展差異,從知識創造、知識獲取、創新環境、創新績效4個維度構建指標體系(表1),而后通過熵權法測算2012—2020年上市企業創新能力綜合指數1。

中國上市企業創新能力的整體時序演變特征如圖1所示。圖1結果顯示,2010—2020年,中國上市企業創新能力總指數呈逐步上升態勢,尤其自2015年以后上升幅度較為明顯。可能原因在于,2014年國家提出的“大眾創新、萬眾創新”政策,對企業產生了較強激勵作用。受此影響企業開始加大各項活動創新力度來提高自身創新能力。

(2)核心解釋變量:綠色稅制([LCS])

已有研究將綠色稅制劃分為狹義與廣義兩個層面[14]。其中,狹義綠色稅制主要指環境保護稅,旨在減少污染而對導致污染的經濟主體征收的一種綠色稅種,此稅種開征前以排污費替代;廣義綠色稅制是指在稅收制度中一切與有效保護環境、合理開發資源相關的稅種和稅目總稱,包括資源稅、消費稅、企業所得稅、增值稅等稅種。考慮數據可得性及后續測度的科學性,綜合綠色稅制廣義與狹義兩大概念,同時參考OECD對綠色稅收的劃分依據,以環境保護稅(排污費)、消費稅、資源稅、企業所得稅、增值稅5種稅種稅收收入之和占稅收總收入的比重表示綠色稅制應用水平。

(3)中介變量:企業治理水平([QZ])

治理水平表征企業對于內部人員、制度、環境等要素管理效果。一定意義上,綠色稅制落地實施需要憑借良好的內部管理效果來推動企業創新發展。據此,借鑒相關學者[15-16]對企業治理水平的指標體系構建做法,本文選取CEO兼任情況、外部董事比例、上市公司獨立董事比例、高管人員持股比例、第二至第十大股東持股集中度、是否擁有母公司、是否在其他市場掛牌上市、是否國有控股來衡量企業治理水平,隨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在控制固定效應之后,測得企業治理水平綜合指數。

企業環保投資力度([TL])。環保投資是企業為追求高質量經濟效益而在減少污染排放、節約資源方面進行的所有投資。這里參考胡立新等[17]經驗證據,將上市企業披露的環保投資總額視為衡量企業環保投資力度的具體指標。

(4)控制變量

本文選取以下能影響企業創新能力的一系列控制變量:企業成立年限([CZ]),采用當年年份與企業成立年份之差之后再取自然對數進行衡量;資產負債率([TK]),采用總負債與總資產之比來指代;總資產收益率([JG]),一般以稅收凈利潤占總資產中的占比來測算,用來評估公司盈利能力;現金持有量([JS]),一般采用經營活動的現金占總現金持有量來指代;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JR]),采用第一大股東占總股東數量的比重衡量。此外,本文加入地區([AREA])與年度([YEAR])虛擬變量來控制空間、時間固定效應。

2. 模型構建

為分析綠色稅制對企業創新能力的具體影響,以及企業治理水平、企業環保投資力度在兩者中的中介作用,本文采用兩步回歸法展開實證分析。首先,構建綠色稅制對企業創新能力的影響模型:

式(1)中,下標[i]和[t]分別為某城市與某年;[PAT]表示企業創新能力;[LCS]指代綠色稅制;[X]代表文中涉及的主要控制變量; [μ]與[γ]分別為地區固定效應與時間固定效應;[ε]指代估計誤差;[α]為回歸系數。

其次,參照溫忠麟等[18]的中介效應分析方法,構建以企業創新能力為被解釋變量、以綠色稅制為核心解釋變量,以及企業治理水平與企業環保投資力度為中介變量的中介效應模型:

式(2)和式(3)的中介變量[M]包括企業治理水平([QZ])、企業環保投資力度([TL])。結合上述方程,設定中介效應的檢驗程序如下:第一步,若(2)式、(3)式預期系數[β1]、[β2]均顯著,則證實核心解釋變量對被解釋變量的影響作用中,至少有一部分是通過中介變量實現的;第二步,若其中任一系數不顯著,此時仍需通過Sobel檢驗;第三步,在開展Sobel檢驗過程中,若以上兩個系數均顯著,說明中介變量([QZi,t])在核心解釋變量([LCSi,t])與被解釋變量([XJi,t])確實具有中介效應。

3. 樣本選取及數據來源

“十一五”規劃明確提出,落實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基本國策,建設低投入、高產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環、可持續的國民經濟體系和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1。在此背景下,我國綠色稅制逐步形成,并于2012年以部門規則逐步形成各項綠色稅收制度。對此,基于數據可得性及客觀性,本文以2012—2020年我國滬深兩市A股上市企業為研究對象,并對數據進行如下處理:一是剔除金融類公司、ST、*ST公司及核心數據缺失較多的樣本;二是對連續變量進行1%和99%的Winsorize縮尾處理。經過如上處理流程,最終獲取1156家研究樣本。研究數據主要來源于《中國金融年鑒》《高新技術產業統計年鑒》,并結合上市企業年報、金融界、深證交易所、上海交易所等專業網站所披露的信息進行了核實。所有數據通過STATA22.0軟件進行處理,變量描述性特征見表2。

四、 實證分析

1. 基準回歸結果

采用固定效應模型(RPT)對模型(1)展開回歸分析(表3)。其中,列(1)、列(2)分別為未加入控制變量及加入控制變量后,綠色稅制對企業創新能力的影響。列(1)結果顯示,綠色稅制與企業創新能力影響系數為0.366,且通過5%顯著性水平檢驗,意味著兩者間存在正相關關系,即綠色稅制能夠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可能因為綠色稅制通過法律措施加強對企業環境規制,使得企業不斷提高創新能力來提升生產利潤,同時贏得社會認可獲取更多社會效益[19]。在一系列控制變量參與下,列(2)顯示的估計參數值為1.035(通過5%顯著性檢驗),可知綠色稅制對企業創新能力具有正向促進作用。綜合而言,落實綠色稅制能夠更好地推動企業進行技術創新,提高其創新能力,有助于實現生態文明建設。從外部原因看,綠色稅制一方面可通過強制性環境規制政策,推動企業對傳統生產方式加以改革,這在降低企業生產成本、提高經營效益同時亦能實現生態效益,從而促進企業創新能力提升;另一方面可通過完善的資源稅、環境保護稅、綠色交通稅等優惠政策,激發企業創新積極性,推動生態經濟發展。從內部原因看,為提高環境監管部門、社會公眾及稅務部門的良好印象,規避社會成本壓力,企業需要遵循綠色稅制的相關規定,持續通過創新生產方式,降低對環境的污染力度,推動經濟與生態和諧發展。

控制變量方面,企業成立年限越長,也就越注重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會通過提升創新能力提升綠色經濟發展水平。現金持有量、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均與企業創新能力具有正向影響關系,意味著企業持有現金數量、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越多,也就越有利于企業提高創新能力。相對來說,資產負債率與企業創新能力之間為負相關關系,即企業資產負債率降低,有利于提高自身創新能力。

2. 進一步分析

為考察“綠色稅制→企業治理水平/企業環保投資力度→企業創新能力”的中介機制,本文對企業治理水平和企業環保投資力度的中介效應進行檢驗(表4)。在模型(3)和(4)的回歸結果中,企業治理水平做因變量時,綠色稅制系數在10%的水平上顯著為正,企業創新能力做因變量時,綠色稅制與企業治理水平均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為正,表明企業治理水平在綠色稅制對促進企業創新能力的提升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與此類似,在模型(5)和(6)的回歸結果中,企業環保投資力度做中介變量時,綠色稅制系數在5%的水平上顯著為正,在企業創新能力做因變量時,綠色稅制與企業環保投資力度的系數均在10%的水平上顯著為正,說明企業環保投資力度在綠色稅制對企業創新能力的促進作用中也發揮部分中介效應。綜上,綠色稅制可提高企業治理水平和增強企業環保投資力度,進而對企業創新能力起到一定推動作用。假設2得證。

3. 穩健性檢驗

為保證研究假設結果精準性,本文通過轉化工具變量法、替換模型法、縮小樣本量3類方法進行穩健性檢驗。限于篇幅,研究結果表不再列出。

(1)轉化工具變量方法考慮到綠色稅制與企業創新能力之間可能存在偽因果關系及回歸過程中可能存在遺漏變量問題,采用工具變量的方式對研究關系進行內生性檢驗。也就是將地區工業企業滯后一期的綠色稅制作為綠色財稅政策的工具變量。理由在于,滯后一期政府綠色稅制與當期政府綠色發展政策支持存在相關性,且與未來企業創新能力的關聯性較弱,所以滿足工具變量的基本條件。具體做法是:以上市公司t-1期綠色稅制為解釋變量對t期上市公司創新能力進行回歸;同時以擬合后的t期綠色稅制為第二階段回歸的解釋變量對t+1期的上市公司創新能力進行回歸。

(2)替換模型法考慮到綠色稅制在樣本中所占比重較小,為降低選擇性偏差所導致的內生性問題,通過傾向得分匹配法進行內生性檢驗。具體做法是:將已開展綠色稅制城市樣本作為處理組,以上市公司創新能力與所有控制變量進行logit回歸所估計的傾向得分,而后采用最近鄰匹配法(1∶1的比例)進行對應匹配,為處理組選擇對照樣本134個,將匹配成功的樣本與控制組樣本進行縱向合并之后,獲得355個樣本。

(3)縮小在此次研究樣本中的樣本量,創新能力較強的586個企業占全部樣本的比例為54.5%。因此,參考專業數據集團36氪評選開放型特征企業標準1,整理并選取具有典型創新開放特征的國有及民營企業237家,并將這些樣本代入模型進行重新回歸分析。在經過如上3類檢驗方法之后的回歸結果仍然支持前述結論。

4. 異質性考察

在不同所有制及規模條件下,綠色稅制對企業綠色創新能力的影響可能存在差異性。因此,從企業所有制和企業規模兩個維度出發,考察綠色稅制對企業創新能力的異質性影響。

(1)企業所有制異質性

加入對企業所有制考慮之后,對比表5中模型(7)和(8)的結果可知,綠色稅制對非國有企業的創新能力的促進作用要遠大于國有企業。可能原因在于,綠色稅制通過調整稅收優惠力度來促進企業發展。對國有企業而言,其本身擁有較為豐富的資本、人力等要素資源,很少依靠稅收調節作用來提高創新能力。但對非國有企業而言,其本身不具備較強的資金、人力等實力,需要依靠稅收調節作用降低企業研發投資實際成本、勞動力培訓成本,從而提高企業創新的內生動力及創新能力。因此,綠色稅制對非國有企業創新能力的促進作用更加顯著。

(2)企業規模異質性

考慮到綠色稅制對不同規模企業的制約程度存在差異,故參照國家統計局制定的《統計上大中小微型企業劃分辦法(2017)》,以零售業2億元人民幣營業收入為界,以上為大規模企業,以下為中小規模企業。對比表5的模型(9)和(10)的結果發現,綠色稅制對大規模企業的創新能力的促進作用要高于中小規模企業。可能原因是,大規模企業具有豐富的資金和人才實力,能夠更好地遵循綠色稅制各項原則,通過增加資金投入進行技術創新。相對而言,中小規模企業由于資金實力薄弱,較難應對綠色稅制的規制,也就無法開展大量創新活動,其創新能力較弱。

五、 研究結論與對策建議

伴隨我國社會經濟步入新發展時期,創新愈來愈成為驅動企業展開綠色經濟活動的重要因素。與此同時,綠色稅制改革進程的加快,一定程度增加了環境規制的強度與力度,這為提升企業創新能力提供了強大動力。在此背景下,深入分析綠色稅制與企業創新能力的影響效應,可為綠色生態與經濟協同發展提供了重要理論支撐。本文經過理論與實證研究獲得如下結論:(1)綠色稅制的落實能夠更好地提升企業創新能力。(2)綠色稅制可通過提升企業治理水平、增強企業環保投資兩條路徑提高企業創新能力。(3)綠色稅制對非國有性質及大規模企業的創新能力具有更明顯的促進作用。針對以上研究結論,本文提出如下對策建議。

第一,落實綠色稅制改革方案。一是建立綠色稅制評估機制。政府須出臺積極政策并盡快引入多元評估主體參與綠色稅制評估,共同參與制定綠色稅制評估機制。企業應立足于現實,打造契合自身發展的綠色稅制績效評價體系,確保依據率稅制供給方案進行創新活動,最終實現環境規制效率、效益的最大化。二是健全綠色稅制技術支持機制。為更好地發揮綠色稅制作用,促進企業創新發展,高等院校需要形成綠色稅制專項課題,給予企業創新能力提供更多有益參考。具言之,高等院校應在全面借鑒國外先進的現代科學技術基礎上,將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先進數字技術應用于綠色稅制改革領域,形成各項課題,并結合企業創新發展需要進行適度優化與應用,為提升企業創新能力提供戰略指導。

第二,打造“協同共治+稅收調節”管理方式。研究表明,提高企業治理水平與增強企業環保投資力度是綠色稅制提升企業創新能力的兩條關鍵路徑。因此,一方面,要推動部門間協同配合,實現稅收共治。稅務部門應配合生態環境部門,落實好“稅務征管、企業申報、環保監測、信息共享、協作共治”的全新征管舉措,加強企業內部治理,提高企業綠色治理水平,進而提升其創新能力。另一方面,發揮綠色稅優政策正向引導作用,優化環保投資補貼機制。政府部門應組織各單位在綠色稅制內容基礎上,拓寬企業的環保投資融資渠道,盡可能降低企業融資成本以提高其潛在創新活力,從而提升企業整體創新能力及創新水平。

第三,實施差異化綠色稅制激勵舉措。前已述及,綠色稅制對于非國有企業和大規模企業創新能力的促進作用更為明顯。據此,我國應實施差異化綠色稅制激勵舉措。細言之,對于資源稟賦良好的大規模企業,稅務部門可以適度多征稅,使其在提高綠色創新能力同時,承擔更多社會綠色發展責任。對條件較差、創新水平較低的中小企業而言,要給予一定的稅收優惠。與此同時,要積極推動消費稅、車輛購置稅、耕地占用稅等稅種在綠色稅收體系中的調節作用,對于國有企業要按比例配套補貼,提高其環保投資意愿,確保企業將補貼資金用于綠色技術創新,增強整體創新能力;對于非國有企業要制定完善的補貼程序和要求,不斷促使其進行各類創新活動以提升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 潘林偉,馬迪,吳婭玲.中國金融效率促進經濟增長效應的區域差異及地方政府宏觀調控的異質需求[J].技術經濟,2017(10):114-122.

[2] Bertrand M, Mullainathan S.Are Emily and Greg More Employable than Lakisha and Jamal? A Field Experiment on Labor Market Discrimination[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4,94(4):991-1013.

[3] Chen H L,Hsu W T.Family Ownership, Board Independence and R&D Investment[J].Family Business Review,2009,22(4):347-362.

[4] 許國斌.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加強生態文明建設[J].人民論壇,2019(9):54-55.

[5] 姚佳含,孫小涵.碳排放約束對我國宏觀效應與能源價格的影響研究——基于發揮財政政策、金融支持疊加優勢視角[J].金融理論與實踐,2022(5):38-47.

[6] 陳險峰,胡珺,胡國柳.董事高管責任保險、權益資本成本與上市公司再融資能力[J].財經理論與實踐,2014(1):39-44.

[7] 魏江,徐蕾.知識網絡雙重嵌入、知識整合與集群企業創新能力[J].管理科學學報,2014(2):34-47.

[8] 李藝瑋.媒體關注、管理層權力與企業環保投入——基于重污染行業上市公司的實證研究[J].商業會計,2022(3):33-38.

[9] 汪澤波.城鎮化過程中能源消費、環境治理與綠色稅收——一個綠色內生經濟增長模型[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2016(2):49-61.

[10] 羅明,范如國,張應青,等.環境稅制下政府與企業環境治理協同行為演化博弈及仿真研究[J].技術經濟,2019(11):83-92.

[11] 龍勇,龐思迪,張合.高新技術企業融資方式、治理結構與技術創新能力關系研究[J].當代經濟科學,2010(3):113-118.

[12] 孫志紅,陸阿會.環境規制、綠色金融與環保企業投資[J].金融發展研究,2021(1):22-28.

[13] 李磊,劉常青,韓民春.信息化建設能夠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嗎?——來自“兩化融合試驗區”的證據[J].經濟學(季刊),2022(3):1079-1100.

[14] 薛鋼,蔡爽.環境保護稅與綠色稅制改革方向[J].中華環境,2018(4):22-25.

[15] 白重恩,劉俏,陸洲,等.中國上市公司治理結構的實證研究[J].經濟研究,2005(2):81-91.

[16] 韓慶瀟.財稅支持、公司治理與創新績效——基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政策“穿透性”視角[J].南方金融,2020(1):37-47.

[17] 胡立新,王俊,馮雨晴.地方政府競爭、環境政策與上市公司環保投資研究[J].新疆社會科學,2017(2):27-33.

[18] 溫忠麟,侯杰泰,張雷.調節效應與中介效應的比較和應用[J].心理學報,2005(2):268-274.

[19] 林志炳.考慮企業社會責任的綠色供應鏈定價與制造策略研究[J].管理工程學報,2022(3):131-138.

基金項目:河南省軟科學會計專項課題“應對突發公共事件背景下地方政府財政可持續發展的挑戰與對策”(項目編號:212400410531)。

作者簡介:周永新(1976-),男,碩士,鄭州科技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經濟政策、財政學。

(收稿日期:2022-07-20? 責任編輯:殷 俊)

① 資料來源于《一批新規1月起施行 “綠色稅法”落地》,中國政府網,http://www.npc.gov.cn/npc/c12435/201811/5e7d3cfb3afa4ef79428c0ff7a29fdd7.shtml。

2 資料來源于《資源稅法9月1日起施行 稅收助力綠色發展》,中國稅務報,http://www.chinatax.gov.cn/chinatax/n810219/n810780/c5156082/content.html。

① 本文數據來源于《中國城市統計年鑒》、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的相關數據和研究報告,以及手工收集和整理的城市科技企業、Wind數據庫以及國泰安數據庫。

1 資料來源于《“十一五”規劃: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官網,http://www.gov.cn/ztzl/2006-03/06/content_219535.htm。

① 36氪給出創新開放特征標準是:第一,在過去1—3年積極探索開放式創新,并形成創新標桿案例的企業;第二,擁有頭部效應,且經過創新探索在行業形成一定影響力,帶領整個產業升級與變革的企業。

猜你喜歡
生態文明創新能力
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創新能力的培養
創新能力培養視角下的無機化學教學研究
化工管理(2021年7期)2021-05-13 00:44:44
推進軟件產業創新能力提升
信息化建設(2019年2期)2019-03-27 06:23:58
基于創新能力培養的高職音樂教育改革探討
北方音樂(2017年4期)2017-05-04 03:40:28
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現狀研究
商(2016年33期)2016-11-24 22:06:27
美麗鄉村之景觀改造實踐
生態文明建設融入高職校園文化發展的思考
職教論壇(2016年23期)2016-11-19 09:40:22
生態文明城市建設中花卉旅游發展策略研究
中國市場(2016年38期)2016-11-15 00:47:19
適應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的增長方式和消費模式研究
淺議如何培養學生閱讀的創新能力
學周刊(2016年26期)2016-09-08 09:02:54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午夜激情福利视频| 亚洲一区色| 日韩高清一区 | 中文毛片无遮挡播放免费| 一级福利视频| 2022国产无码在线| 2021亚洲精品不卡a| 日韩精品亚洲精品第一页| 福利在线免费视频| 国语少妇高潮| 成人毛片免费在线观看| 中文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 五月婷婷综合网| 亚洲天堂成人在线观看| 亚洲第一国产综合| 毛片手机在线看| 伊人精品视频免费在线| 国产一区亚洲一区| 欧美一级夜夜爽| 欧美另类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毛片网站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色欲AV| www.91中文字幕| 国产中文一区a级毛片视频| 日韩午夜伦| 久久国产精品77777| 丁香五月激情图片| 免费中文字幕在在线不卡| 黄网站欧美内射| 国产亚洲精品在天天在线麻豆| 国产毛片久久国产| 91区国产福利在线观看午夜 | 国产精品流白浆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亚洲精品福利片| AV无码无在线观看免费| 少妇精品在线| 广东一级毛片| 黄色网页在线播放| 婷婷午夜天| 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视频| 日韩无码白| 九色91在线视频| 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99| 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躁88| 国产一级毛片高清完整视频版| 国产成人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国产va欧美va在线观看| 精品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gif| 欧美色综合久久| a色毛片免费视频| 亚洲天堂成人在线观看| 天堂网亚洲系列亚洲系列| 亚洲性色永久网址| 久久77777| 欧美区一区| 51国产偷自视频区视频手机观看 | 国产后式a一视频| 免费人成视网站在线不卡| 手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欧美日韩第三页| 福利在线不卡一区| 99在线国产| 毛片免费网址| 国产精品美女免费视频大全| 国产女人喷水视频| 色悠久久久| 日本福利视频网站| 手机在线看片不卡中文字幕| 亚洲一区毛片| 88av在线看| 欧亚日韩Av| 99热国产这里只有精品9九| 在线综合亚洲欧美网站| 91口爆吞精国产对白第三集| 欧美激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一级在线毛片| 亚洲精品无码av中文字幕| 一级毛片无毒不卡直接观看| 国产免费好大好硬视频| 欧美日韩中文国产| 亚洲手机在线| 日本一区中文字幕最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