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暉
中圖分類號:G479 ? 文獻標識:A ? ? 文章編號:1009-9328(2022)01-185-02
摘 ?要 ?兒童青少年視力發展的問題目前已是全球重點關注的焦點之一,我國“雙減”政策的出臺減輕了孩子學習用眼的負擔,同時增加戶外活動時間使得近視防控工作向前推進了一大步。本研究通過文獻資料、邏輯推理探析運動項目的改良及應用對兒童青少年視力發展產生的影響,力求摸索出有效的視力防控路徑。研究發現:通過對不同運動項目的改良,有意融入視力鍛煉環節有利于兒童青少年的視力發展,緩解視疲勞。
關鍵詞 ?運動項目 ?兒童青少年 ?視力發展
2018年,教育部發布了我國第一份《中國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報告》,該份報告顯示:兒童青少年的近視人數數量越發增多,小學四年的視力不良率達到36.5%,而中學八年級的則達到65%,幾近兩倍[1]。目前,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已經是國家戰略。2021年4月教育部辦公廳等十五部門印發《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光明行動工作方案(2021—2025年)》,要求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健全完善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體系。今年全國“兩會”上,有代表建議改善兒童青少年近視現狀,全國人大應盡快立法,把方案法規具體落實到法律層面,明確政府、學校和家長在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中的法律責任。同時“雙減”政策出臺最直接的益處是讓孩子們走出忙碌的補課生活,減輕學習負擔,減少近距離用眼時間,使眼睛得到放松,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工作向前邁進了一大步。為應對幾何級增長的近視率,很多??漆t院均開設了屈光門診,但除了給患者配戴眼鏡進行矯正外,并沒有更有效的思路和方法,尤其在如何控制兒童近視率進展這一難題方面更是黔驢技窮。眾所周知,戶外運動有利于視力發展,但若戶外活動只是單純“量”的累積而非“質”的跨越,通過體育活動防控近視的措施恐怕難以實現長期維持。通過對不同運動項目的改良與應用對視力發展產生影響,是本文著重研究的問題。
一、理論依據
近視是指眼睛在調節放松狀態下,外界平行光線進入眼內后聚焦于視網膜感光細胞層之前,及遠點移近的一種屈光狀態。近視的臨床表現主要有視力減退、容易視疲勞。近視現象的形成有部分在于睫狀肌的調節是使不同距離物體均能形成清晰視覺的關鍵,長期視近會導致睫狀肌調節功能的下降,造成調節紊亂和屈光不正,根據此原理可以通過調節功能優化訓練實現對近視的控制。因此推測:通過專門設計和進行改編的運動項目可以代替常規的體育活動,可以提高對睫狀肌的鍛煉效果,從而達到能夠控制和緩解近視現象。視力即看清物體的能力,而看清物體實質上是“眼睛捕捉到物體反射的光線,經過屈光系統將光線聚焦于視網膜上的過程”,而負責調解焦點位置的重要結構便是睫狀肌。從某些層面上而言,視力的好壞即取決于睫狀肌調節功能的好壞。有研究發現動態視力(KVA)主要是睫狀肌調節做工,在眼球追蹤物體進行視遠一視近交替看物體的過程中,緩解因長期看近物引起的睫狀肌痙攣,并增強睫狀肌肌力,恢復其調節功能。動態視力又與靜態視力呈正相關關系。因此,鍛煉動態視力對控制近視發展進程具有積極影響。遵循提高動態視力所要求的基本原則,將動態視力與運動項目結合,運動中對目標的捕捉帶有交替視遠-視近的調節訓練特征,通過專門針對兒童青少年設計的運動項目作為干預手段,可以實現在進行運動的同時達到對睫狀肌鍛煉的效果,恢復和加強睫狀肌的調節功能,從而達到預防和控制兒童青少年近視的目的。
二、不同運動項目的改良及應用對兒童青少年近視發生發展的相關研究
(一)球類運動項目的改良與應用
目前,關于球類運動改善近視的研究已較豐富,且多集中于小球類項目,如乒乓球、羽毛球等。此類運動中,球的運動速度快、方向變化多,由于其運動的特點對參加者用眼觀察和判斷球的運動路線,并以視覺效應做出相應的動作要求很高,這無疑給參加者眼睛的晶狀體、睫狀肌以及調節眼睛運動的肌群和韌帶予以很好的鍛煉。在羽毛球、乒乓球等運動中,隨著來球路線、球速、旋轉等的多樣變化,運動者的眼球也會隨著其多變方向角度進行相應變化,由此我們眼部肌肉力量會不斷增強,眼睛處的神經反應能力及血液代謝也會得到提高。在兒童青少年的訓練中,通過找準目標物擊打得分、盯球多次擊打為改良方式引導孩子們積極參與運動,也有利于促進視力發展。張澤宇[2]在文章中寫到長期堅持乒乓球練習能夠預防和控制近視的發生。在球類運動中,由于視覺目標的不確定性或突變性,參賽者的眼睛需要持續調節注意力的焦點,人體眼部的肌肉可以得到很好的鍛煉效果。因此籃球、足球等大球類的體育活動可以作為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治工作中的重點項目,以足球為干預手段,以足球基礎練習改編成游戲的方式進行,練習內容由簡到繁,由易到難。首先從球性練習如足球顛球練習、行進間顛球、踩球練習、原地交替踩球、交替踩球后退、足球揉球、腳步停球練習、腿部停球練習、連續對墻擊球練習等。在練習進行中穿插視準游戲,在運球過程中進行視力追蹤游戲,在保護自己的球的同時,破壞他人的運球;還可以在運動過程中通過視近視遠快速找到指定的數字或字母進行射門。謝咪(2020)在其以足球運動改良及應用的干預實驗結束后得出被試者總體靜態視力和動態視力都有了大幅度提高。在籃球運動中,搶斷、控球、傳球、投球以及對場上隊友與對手位置的判斷無時無刻不涉及視覺的遠-近切換。孫義良[3]在對籃球運動員與動態視力的關系做了詳細的闡述:籃球運動員在運動場上看清前后方向來球,或觀察攻防對手前后移動變換位置的視覺能力為動態視力(KVA)。運動中動態視力的參與使眼球做了遠近的調節與做功,使得睫狀肌得到運動。刺激睫狀肌的做功使其原本緊張狀態有所緩解,對近視的生長控制也有著重要意義。通過在運動中增加視準、盯球等游戲增加孩子的興趣及專注力,使得這些類型的行為持續作用于聚散和調節系統,并且可能產生與視覺治療練習相一致的效果,以緩解眼睛疲勞和睫狀肌緊張。
(二)其他運動項目的改良與應用
田徑是兒童青少年必修的課程內容,在體育教學課程中占比較大。因此將田徑基礎練習進行改良,將干預手段融入正常教學中,保證了干預手段的利用率,對視力的控制也有著重要作用。跑:“攔路虎”通過欄架設置不同障礙,在進行障礙跑練習的同時設置視標變換行進方式;“小小搬運工”通過相同的標志物選擇進行折返跑練習。跳:“搶位子”利用雙腳跳躍移動,選擇正確的視標位置。投擲:“砸寶藏”采用跪姿前拋實心球的方式擊倒對應視標物;“攔截”在拋沙包的過程中,攔截貼有對應標志的沙包并拋回指定地點。兒童青少年必須要學習并完成的體育學業任務,就是學會跑、跳、投相關的基本技能。因此,田徑在中小學體育課程中占比較高。若在跑、跳、投相關練習中進行改良,能夠利用正常體育課田徑教學的時間對小學生視力進行干預,且跑、跳、投相關練習的教學較為枯燥單一,所以小學階段更提倡游戲教學附加動態視覺任務,既豐富了教學內容,激發學生上課的興趣,又達到了對學生視力的干預效果,對控制近視的發展進程有重要意義。
啦啦操是深受兒童青少年喜愛的一項運動,啦啦操運動基本手位,步法為基礎進行改良。將原本閉鎖性的動作通過改編加入了動態視力的參與,使練習者可以通過視標物體的空間運動、練習者與空間的動態變化和練習者之間人員位置的動態變化等動態視力的活動對睫狀肌進行視遠-視近的調節。將改編后的基本手位按照上、下、左、右的空間順序重新進行排列組合,使練習者能夠輕松愉快地打好啦啦操運動的基礎,同時養成良好的手眼協調習慣,并培養調動眼部運動的意識。其研究結果表明結合動態視力任務的啦啦操練習對靜態視力的改善呈現出勻速提高的趨勢,對靜態視力的提高較為顯著,靜態視力水平的提高是呈現持續上升的趨勢,適合學生長期練習。
(三)體育游戲的改良與應用
體育課堂身體練習與游戲,皆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深受學生的喜愛。如“跑步識圖標”在進行跑步練習時看清遠處圖標說出圖片內容(數字或字母);“丟沙包”鍛煉學生的與手眼協調能力,在游戲中學生通過投擲的練習,學生在進行投擲活動的過程中視線鎖定被投擲人、擊打活動目標,發展其視力追蹤及投擲能力;“老鷹捉小雞”與傳統的老鷹捉小雞不同,分別在“老鷹”和“小雞”背后貼上九宮格。當教師發令開始后,老鷹需要繞道隊伍的正后方看見看清小雞身后的九宮格,而隊伍中的其他所有人都可以觀察老鷹背后的九宮格并向母雞提醒,當母雞或老鷹有一方記住了九宮格的數字順序后向教師報出,如正確則獲勝。在學生進行身體練習或游戲的過程中,不僅四肢與大腦的協調能力得到了鍛煉,同時學生在尋找視覺目標,看見并看清視覺目標的過程中,需要不斷地調節目光焦點,使得睫狀肌與其他眼部肌肉得到鍛煉,同時緩解了日常學習生活中產生的眼部的疲勞。
三、結語
隨著兒童青少年近視的增長率加快,且逐漸低齡化,社會各界對兒童青少年近視問題的關注度越來越高。眾多學者開始探討體育運動對兒童青少年近視影響,嘗試從新的角度防治兒童青少年的近視問題。在運動鍛煉的基礎上強化動態視力鍛煉的內容,對于兒童青少年的視力發展是有著巨大影響力的。但是要注意兒童青少年動態視力發育敏感期,在發育早期鞏固提高動態視力可防控近視的發生發展;不同年級階段、性別對體育活動的心理需求不同,因此在借助運動項目防控近視的改良方案設計中應充分利用不同運動項目的特性,或通過對其進行合理改編,在不影響運動技能練習原本想要達到的效果的同時增加操作過程中對不同年級、性別兒童青少年視力干預的質與量。針對當前近視高發問題,治療近視既無“神器”也無“神醫”,必須“運動”和“戶外”二者兼備,才能起到預防效果。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心.我國首份《中國義務教務質量監測報告》發布[J].教育學報,2018,14(04):46.
[2]張澤宇.乒乓球練習對改善近視兒童視力影響的實驗研究[D].太原:山西師范大學,2014.
[3]孫義良.籃球運動員的視覺能力及其訓練的探討[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3(02):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