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增學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新媒體的相關內涵及其特點,而后分析了新媒體與三網融合之間的有效關聯,接著對三網融合技術進行了闡述,最后提出了新媒體時代推廣三網融合技術的相關措施,以期為我國的三網融合技術的順利實施提供有益的參考。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三網融合;內涵特點;技術分析;措施
中圖分類號:TN92?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2.02.004
現今,隨著各種先進技術的發展和成熟,廣播電視網和電信網以及互聯網正在不斷實現三網的轉型與升級,我國大力推廣三網融合技術模式,就是要在技術層面上確保各個網絡之間的互相關聯并能實現資源的共享,這樣就能讓傳統的廣電電信業務實現進一步的拓展,進而為大力推廣新媒體提供科學的依據以及堅實的基礎。
1. 關于新媒體的相關內涵
所謂新媒體,指的是包含和運用了多樣的數字化媒體形式,不僅有傳統媒體的繼承,還有網絡媒體、數字電視等多種形式的融入。新媒體相較于舊媒體不只是在名稱上發生了改變,而是站在舊媒體的“肩膀上”,在汲取了經驗和方法以后,搭上了網絡和手機等互聯網端和移動端的技術的“順風車”。對于新媒體這個概念來說,數字和網絡技術是其最為鮮明也是最為顯著的特征,并和互聯網、無線通信等保持著緊密的聯系,信息的傳播速度更快,服務的水平也越來越高。就本質而言,新媒體多以數字化的形式展現。
2. 新媒體的主要特點分析
2.1 其媒體特征比較強
新媒體的強大功能和廣泛應用,讓人們很多時候忽視了舊媒體的存在,它可以提供更加個性化的服務。每個人都可能在新媒體上獲取自己想要獲取的信息和資源,不受時空的限制。
2.2 具有更豐富的表現形式
新媒體有著多樣化的形式和豐富的表現過程,可以讓各種媒介形式實現有機融合,比如它能很好地將文字和視頻以及畫面等相互融合在一起,這就使其具有了即時性特點。在計算機技術的強大支持下,新媒體可以實現對龐大信息量的及時傳播和存儲。
2.3 受眾的選擇呈現出多元性特點
在新媒體語境下,個人可以通過先進的科技手段來獲取信息以及發布信息,這樣就能同時完成多種服務功能,并且具有較強的互動性。這對于傳統信息的傳播方式來說,是一種較大的突破,它實現了由受眾來主導信息的傳播方式。
2.4 可以及時發布信息
在新媒體語境下,信息的傳遞已經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人們可以隨時來整理和加工各種信息。新媒體的交互性特點越來越強,由于大量使用網絡媒介,信息的傳播者與接受者之間的地位會更加平等,并能讓二者實現有效的互動。
3. 新媒體與三網融合之間的有效關聯
三網融合促進了媒體運營方式的轉變。在現今的社會發展中,計算機和網絡技術成為了社會上必不可少的技術支撐之一。就信息傳播角度而言,人們不再像以前一樣只能通過固定的渠道和方式才能獲取信息,只要是有疑問、有需求,基本上都能在計算機和網絡技術中得到想要的答案,三網融合讓社會發展邁出了一大步,媒體也迎來了真正意義上的“紅利期”。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的完善傳播的媒介,讓生產和生活看到了更多的希望和光明。也正是因為三網融合環境的構建,媒體在運營方面有了更多的話語權,不再是被動發力,而是變成了主動出擊。通過三網融合模式,會讓媒體之間進行有機融合,傳播的形式和傳播內容都能得到極大地豐富和完善。同時,三網融合的功能,可以看作是為傳遞信息和實現資源共享搭建了一個天然優勢平臺,并確保具有更加豐富的信息類型。平臺的功能是實現更多的互動。發揮端點的作用是其主要功能,同時還要提供更好的內容與服務,進而讓用戶的需求得以滿足,從而讓交互的效率提升。可見,在平臺的發展中,三網融合技術提供了強大的助力。在三網融合的環境下,接收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實現了由內容主導向渠道主導的轉型。此外,對于新媒體接收端而言,數字技術是其基礎性的技術。在推廣三網融合過程中,新媒體給用戶帶來了更加豐富化的多元模式,利用數字化工具,將三網的功能充分發揮好,可以確保信息能更好地傳遞。同時還能增加資源的共享性,并擴大媒體的交互界面。
4. 關于三網融合技術的相關分析
4.1 對三網融合的基礎性技術的分析
4.1 1深入分析數字技術
利用更加成熟的數字技術,能夠實現圖像和音頻不再通過以往的固態介質傳播,現在只要有需求,就能馬上實現交換和共享。同時,數字化技術的應用和三網融合的發展實現了語言方面的“大一統”,信息經常會以想象不到的方式呈現出來,比如圖像和視頻等信息,數字化在其中發揮了主要作用。
4.1.2 深入分析IP 技術
利用IP技術,能夠實現不同需求的統一映射,效率上得到了提高,功能上得到了豐富,技術上得到了加強,對于快速增長的業務數據、多變的環境等,只需要IP基礎性功能的發揮,就能確保業務之間的互通,進而為3D融合提供科學的依據。
4.1.3 深入分析光纖技術
三網融合,光纖電子通信網起到了連通的作用。此外,三網融合增加了對寬帶的需求。只有不斷推廣光纖通信技術,才能讓信息的綜合需求得以滿足,進而才能有效提升寬帶速度和傳輸的質量。這也是三網發展的合理環境。
4.2 對三網融合的關鍵性技術的分析
4.2.1 關于接入網技術
現今,數字光纖通信以及WDM密集技術也進一步融入了人們的生產和生活當中,網絡連接技術也在其中得到了更加廣泛的應用。對于接入網技術較為熟悉的人員可能都會知道,這一技術對于三網融合技術實現的重要性。接入技術可以從四個方面進行考慮:第一,全業務接入,也就是實現FTTC+HFC。第二,寬帶技術接入。第三,無線技術接入,以不使用客觀上看得見、摸得著的介質讓用戶和網絡之間可以傳遞各種信息。第四,機頂盒STB技術。
4.2.2 關于光傳輸技術
第一種是寬帶有源光網絡技術。它主要通過SDH技術,將寬帶技術的優勢充分發揮出來,確保實現和網絡的連接,它具有較強的管理能力和可靠性。第二種是寬帶無源光網絡技術。它主要利用ATM無源光網絡,這些可以讓傳統業務的需要得以滿足,還可以讓多媒體業務寬帶平臺的運行更加高效。
5. 新媒體時代推廣三網融合技術的相關措施
5.1 正確分析現今的廣電網技術
在三網融合的背景下,網絡技術也在持續提升,廣電傳輸技術更是突飛猛進。基于光傳輸的SDH和HFC技術也在飛速發展,它確保了信息的有效傳輸與分配。骨干網一般使用的是光纜遠距離光傳輸方式。SDH技術盡管相對成熟,可以完成多接口的傳輸,還可以對多種服務業務進行拓展,然而其也有一些缺點,主要是它在寬帶動態范圍方面,有著較為嚴格的標準與要求,特別是隨著不斷增加的網絡業務,其缺點就越來越明顯。此外,關于三網融合后的全業務,還需要改進HFC技術,進而讓信息的交互更加靈活,同時還要完成網絡的接入。
5.2 通過先進技術加快網絡建設的速度
現今已經出現很多我們并不是太熟悉的新型網絡技術,OTN和ASON就是非常典型的代表。前者可以看作是用來傳送網絡的,其核心和關鍵就是波分復用技術,它可以確保多種形式信息的傳遞。后者可以看作是智能光網絡,它是基于傳送技術的前提,速率和信號特征成為了密切配合的統一體,如果這兩種技術得到成功的推廣和應用,就可以確保三網融合中完成多種信息形式的融合性業務。
5.3 加大力度建設好廣電網
對于三網融合來說,廣播電視需要完成更多的主責主業,它承擔著較大的社會責任。在實踐中,廣播電視網要能迅速地實現數字化轉換,最大程度縮小移動媒體和廣播電視之間的距離,加大力度實現自主創新,打造自身的品牌價值和發揮出應有的影響力,多從群眾的喜聞樂見中找到創作的源泉和動力。要對NGB技術進行大力發展,讓數字與信號“同呼吸、共命運”,并讓其保持雙向性的交互。
5.4 建設好新媒體的傳播渠道
有線電視網絡的完善健全對于建設好新媒體的傳播渠道至關重要。因為我國在這一方面沒有給予較大的政策和資金扶持,各地的分級建設水平參差不齊,同時實行分級管理的模式,由于主體的多元性,往往不需要花費太大力氣就能競標成功,規模化和產業化很難實現。
目前而言,東部與中部省份在對有線電視網絡的整合方面,沒有太大的問題,西部地區就有些困難。因此,各地區要加快速度整合好其有線電視網絡,進而為三網融合的實施提供堅實的基礎。其次是多與電信企業進行深度合作。面對著三網融合的巨大機遇,有線電視網絡要加強和電信企業之間的合作,在保障安全播出的基礎上,要多探索和電信企業的多種合作方式,以便將各方的優勢充分發揮出來,進而為社會公眾帶來更優的服務質量以及更好的節目內容。
5.5 做好對新媒體的有效監管
對于我國的電臺以及電視臺來說,都屬于國家來專營的,新媒體作為一種先進的互聯網技術,它的發展也是要以廣電為主,不過它已經打破了傳統媒體的界限,變為了一種具有社會性以及大眾性的媒體形式。它推動了社會的信息交流以及文化的發展,但同時也讓信息領域面臨著較大的安全隱患,因而就要加強安全意識。我們要做好監管新媒體的各項工作,讓信息文化確保良好的安全性,就成為了一項重要的任務。尤其是在三網融合過程中,要實時監控好各種視聽節目,還要監管好傳輸分發等過程。按照三網融合的相關要求,誰得轄區誰就要完全負責,不能推脫和賴掉責任,對于廣電與電信企業來說,都要對自身的監管機構進行進一步完善,讓網絡信息安全擁有更加堅實的保障。
步入了新時代的新發展階段,新媒體的發展越來越強大,在這種背景下,傳統的媒體方式就面臨著很多的挑戰。對此傳統媒體要積極探索多種傳播模式,還要善于抓住新媒體時代中的各種機遇,來大力推廣三網融合模式,進而取長補短優勢互補,從而讓傳統媒體方式的發展更具生命力。
參考文獻:
[1]張惠蓉.三網融合背景下新媒體與傳統媒體依存度探討[J].新聞研究導刊,2020,11(15):134-135.
[2]梁倩蓉,葉開,謝應東.新時代高校“三全育人”與新媒體融合平臺探索——以“廣外思政學時”微信小程序應用為例[J].浙江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44(6):690-696.
[3]位麗娜.基于三網融合的智能網絡通信技術發展特點分析[J].數碼世界,202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