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中風
最近,一張“張愛玲奶奶”的照片在網上成了爆款。張愛玲是名門之后,祖父張佩綸,是晚清名臣。祖母為李鴻章之女李菊藕,去世已有110年。網絡廣泛流傳的照片里的女子妝容復古,很有大家閨秀氣質,引發網友贊嘆。但事實卻是,照片上的女子并非李菊藕,而是網友“窈窈”。
因為一張復古藝術照,這位網友“被穿越”去了晚清。這個大烏龍反映出一些自媒體運營者歷史文化知識堪憂。如此張冠李戴的事情,在網絡上其實并不少見。其中,我們不能排除有李鬼故意冒充李逵之舉,有人惡意傳播錯誤的歷史文化信息,牟取利益或混淆視聽達到不良目的。但對于一些網友而言,傳播甚至編造名人名言,或許并無惡意,只是一次有趣的“玩梗”。不過,互聯網既是信息的集散地,又是放大器。在網絡上,傳播的訴求遠遠強于考證。錯誤信息一旦竊取了名人光環,傳播起來便如虎添翼,更容易“贏在起跑線上”。而且,對于許多網友而言,一鍵三連是舉手之勞,考辨真偽,去偽存真,卻是“吃力不討好”。因而,錯誤歷史文化信息在傳播過程中,極有可能被“熱心網友”反復傳播,二次加工,產生“傳話游戲”的效果,起初偏差毫厘,最終謬以千里。
尤為值得注意的是,隨著信息傳播渠道的迭代,當下的中老年人或許還有信賴紙媒的習慣,而作為網絡原住民的青少年,卻早已形成了對網絡信息的依賴。因此,“網絡空間是什么樣,我們的未來就是什么樣”,絕非故作危言。構建清朗的網絡空間,促進網絡文化健康繁榮,關乎社會的明天,是一項名副其實的未來工程。
“張愛玲奶奶”照片事件再一次提醒我們:應進一步加強網絡文明建設,倡導網民養成負責任、重自律的信息傳播觀,在網絡空間自覺良言善行,多生產傳播正能量的內容,抵制虛假、錯誤歷史文化信息的流傳。有關部門則應加大處罰力度,提高制造傳播錯誤信息的成本,從源頭上對其進行有效遏制;還要鼓勵和引導在歷史文化方面學有專長的網友擔當“網絡鑒定志愿者”。
而更根本的,則是加強歷史文化信息的普及傳播。說到底,網絡空間是信息的汪洋大海,準確、正確的信息輸入得越多,它的自潔能力就越強,自潔機制運行就越有效。當網友可以從權威的網站便捷地獲取李菊藕的照片時,誰想要給某張照片安上“張愛玲奶奶”的名頭就不會那么容易了。
中華文明浩瀚博大,但目前可以在網上獲取的內容卻還很少,而且不夠系統、權威。為此,需要加強頂層設計,加大投入,推動博物館、圖書館等機構與互聯網部門合作,加快古代典籍、碑刻畫像、文物圖冊等的數據化步伐,對于晚清以來的各種影像資料,尤應更快更多更系統地挖掘修復并加以準確標注,并在此基礎上,建設中華文明的網絡數據庫,以最大可能向公眾開放,為澄清網絡空間、防止虛假歷史信息成為爆款打下扎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