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段世飛
隨著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世界格局加速演變。我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參與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提升國際話語權和國際規則制定能力成為必然要求。為參與引領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我國高校積極推動國際勝任人才培養,并取得了較為突出的成果。本文以其中40所具有代表性的高校為例,分析其在國際勝任人才培養方面的共性與特性,以此總結我國高校國際勝任人才培養的成效、舉措和需要改進的問題。
近年來,在國家方針政策的支持與指引下,我國高校高度重視國際勝任人才的培養,國際勝任人才培養體系得到進一步完善。例如,同濟大學促進跨學科交叉融合,以多語能力和國際組織任職必備的知識與素養為核心,通過“主修專業+微專業+輔修專業/輔修學位”進階式培養體系,培養符合“一精多會”“一專多能”,具有堅定中國立場、寬廣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在專業領域參與國際事務合作與競爭的國際勝任人才。大連外國語大學“全球治理與國際組織人才培養實驗班”采取“校內+校外”“國內+國外”“企業+學校”結合的培養體系,借助案例教學、角色模擬教學等培養模式,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等教學方法,通過短期交流課程、國際暑期課程、國際化課程等助力具有全球思維、國際視野、國際化適應能力的國際型人才培養。
為提升我國在國際組織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我國高校積極拓寬國際組織實習和就業渠道,并取得較為突出的成果,赴國際組織實習和就業人數穩中有升。例如,上海財經大學自2015年至今,已選拔并培養8期近200名學生,67人次在聯合國相關機構、美洲開發銀行等國際組織完成實習歷練,10人入選國際組織后備人才庫,多人以優異的實習表現留任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聯合國項目事務廳。上海外國語大學自2016年以來,成功推送68名學生到國際組織實習,包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國總部等,多數學生是頂崗實習。
我國高校立足各自的學科優勢和學科特色,形成一批有較強影響力的國際勝任人才培養項目。例如,北京師范大學在國際勝任人才培養過程中,一方面開發和編寫相關的“國際教育”與“發展教育”教材,為專業人才培養提供理論基礎,另一方面不斷強化與實踐的聯系,為培養國際勝任人才奠定堅實的基礎。上海師范大學與國際組織深入合作,實踐培養國際勝任人才。不僅與之開展合作研究、委托培訓,還有多位專家應邀進入國際組織的理事會和常設委員會,擔任決策咨詢專家。例如,張民選教授先后擔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規劃研究所顧問、終身學習研究理事和教師政策委員會常任委員。
我國高校在國際勝任人才培養過程中,通過加強頂層設計,為國際勝任人才培養提供制度保障和政策保障,多所高校都設立了校領導任組長的領導小組,并形成學校和院系等多層次聯動機制。例如,中央財經大學高度重視人才培養國際化工作,在各類國際化人才培養項目開展過程中,學校各層面在逐步加深對國際勝任人才培養工作重要性的認識。由主管校領導協調“高層次國際化人才培養創新實踐基地”建設工作,國際合作處、教務處、研究生院、學生處等各職能部門和學院積極參與基地建設任務,定期召開基地建設工作協調會,協調學生選課、學分認定、實習推送等項目細節,形成了各部門和學院協同聯動機制。上海交通大學成立了學生赴國際組織實習、任職工作領導小組,建立部門聯動機制,出臺配套政策,劃撥專項資金支持學生赴國際組織實習和工作。浙江大學學生國際化能力培養基地啟動后,學校整合校內相關院系和部門,形成了“培養-推送”全過程、“院系(部門)-基地-就業平臺”一體化的頂層設計和運行機制。
我國高校充分發揮學科優勢和資源優勢,建立健全國際勝任人才培養的模式與機制。例如,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于2017年在國內率先設置“國際組織與國際公共政策”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點,設立“國際組織與國際公共政策”本科項目,并在國際政治專業博士點下新設立國際組織與全球治理方向,目前北京大學國際組織與國際公共政策項目已形成本、碩、博貫通的人才培養模式。與此同時,國際關系學院面向全校學生提供國際組織與國際公共政策雙學位和輔修學位。清華大學于2018年成立學生全球勝任力發展指導中心,為學生提供全球勝任力輔導支持,讓全球勝任力融入學校教育教學全過程。此外,清華大學鼓勵院系設立學科相關的國際化能力提升項目,針對性加強雙學位、輔修、兼修和證書建設,做好國際勝任人才培養。中國人民大學探索出“教學為主、實踐引領、資源共享”的獨具人大特色的國際勝任人才培養模式。2019年成立國際組織學院,并推出“全球治理與國際組織人才培養計劃”。首屆“全球治理與國際組織人才培養計劃”招收本碩博學生共計240人,生源來自學校的18個學院。
我國高校尤其是行業特色高校,充分立足各自學校特色,打造高質量國際勝任人才培養品牌。例如,中國農業大學以農業和減貧為特色,以全球治理為導向,以貢獻全球治理新型人才培養為方向,以國際發展理論為核心,培養我國積極參與全球發展治理、糧農治理和減貧治理等領域高素質涉外人才。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立足自身“空天信”融合的學科特色,與全球高校開展合作,建立了一批國際化人才培養示范項目。北京理工大學則發揚學校學科行業優勢,以創新包容的態度開展國際化團隊合作,提出了國際行業導向、國家需求導向的“國際行業勝任力”人才培養理念,培養具有“時代擔當”的國際勝任人才。

外交學院舉辦2021北京國際模擬聯合國大會
我國高校通過與國外高校和國際組織的合作,構建起國際勝任人才培養的高層次全球合作網絡。例如,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與瑞士日內瓦大學合作實施“中歐歐洲法國際組織后備人才培養項目”,培養具備參與全球治理能力和國際組織經驗的高層次法律精英。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中國人民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聯合比利時荷語布魯塞爾自由大學合作實施“當代中國與歐盟研究國際組織后備人才培養項目”,培養新時代全球化人才。外交學院則落實以推送為導向,構建輸出型的國際勝任人才培養模式,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世界糧食計劃署、聯合國訓練研究所合作,選派學生赴海外實習。中國政法大學著眼于國家對涉外法治人才的迫切需求,與德國慕尼黑大學等7所高校合作,創辦了國內首家中德法學院,連續選派200多人赴德國交流學習并攻讀碩士學位,大力培養精通大陸法系的高端法治人才。
我國高校重視實習和就業在國際勝任人才培養中的重要性,并為學生實習提供渠道和幫助,從人才培養“出口”端的高要求倒逼國際勝任人才培養,實現國際勝任人才輸送的常態化。例如,北京大學積極拓展國際組織實習資源,一是主動對接國際組織;二是精心打造就業信息平臺,積極提供職業技能指導;三是加大國際組織實習資助力度。復旦大學打造“項目渠道、人員遴選、項目管理、危機預案和資金支持”五位一體國際組織實習任職工作體系,探索完善海外實習過程管理體系,設計學習成效評估、實習成績認定、生涯規劃輔導等機制,解決學分認定、質量控制和就業導向等問題。上海海洋大學重視關注參加國際組織實習生的后期發展,尤其重點關注國際組織實習生優秀代表,完善國際勝任人才發展跟蹤機制。
在推動學生到國際組織實習和就業過程中,我國高校充分利用校友和國際組織官員等資源。例如,清華大學邀請有國際組織就職經歷的校友開展職業咨詢和職位申請一對一輔導;為學生提供充足的英語口語表達、英文學術活動、世界文化探索、跨文化交流等培養資源,并陸續邀請聯合國副秘書長等多位國際組織高級官員來校講座。中國人民大學積極舉辦國際組織實習宣講會,邀請以往曾赴國際組織實習的優秀校友分享國際組織申請和實習經驗。
我國高校在國際勝任人才培養過程中,重視意識培育。例如,中國科學院大學堅持在國際勝任人才培養過程中以德為先,注重培養學生的中國立場、民族情懷、政治敏銳力和愛國主義精神。同時,我國高校也重視對學生國際意識和全球視野的培育。中央財經大學注重校園的國際化氛圍建設,不斷培育師生關注國際組織和全球發展的土壤。通過舉辦課程、講座、競賽等方式,提高學生對國際組織與全球治理的認識度和參與感,提升學生的全球使命感。
我國高校的國際勝任人才培養還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以學生為主體,成立學生性的國際組織社團和協會。例如,清華大學學生全球治理與國際組織發展協會是全國高校中第一家國際組織類學生協會,該協會為對國際組織感興趣的學生提供了自助互助探索路徑、暢通渠道的支持平臺。上海交通大學通過成立學生國際組織發展協會引導學生參與全球治理。上海外國語大學模擬聯合國協會是學生會下屬協會,致力于推動模擬聯合國項目的推廣與發展,自2009年起,已成功舉辦7屆上海模擬聯合國大會。南京大學成立了學生國際組織發展協會,組織國際組織系列講座、全球議題對話沙龍等各類活動,建立人才儲備。華中科技大學于2008年成立了學生全球治理與可持續發展協會,邀請有國際組織任職經歷的官員來校講座,鼓勵學生自主發展。
我國高校高度重視師資隊伍建設,通過引進和培育一流師資培養一流的國際勝任人才。例如,東南大學積極開展教師培養計劃,2021年1月組織90名教師參加首期高層次國際化創新實踐項目線上師資培訓,專項培養教師將人文交流理念和全球勝任力融入國際化教學與培養工作的能力。華南理工大學強化師資隊伍建設,積極探索跨校聯動、多方協同工作機制。建設國際組織與全球治理人才培養專家委員會,聘請國際組織官員擔任名譽教授;培養一批國際組織和全球治理相關課程任課教師以及國際組織職業導師。大連理工大學對參與國際勝任人才培養的教師,制訂鼓勵性政策和措施,鼓勵教師積極參加高素質國際化精英人才培養。西北工業大學通過境外培訓、遠程在線教學等方式,面向相關專業教師,組織50多場與全球治理相關的師資培訓。中央財經大學在教師團隊組成上,組建跨學科、跨行業的聯合導師組,即語言文化導師、專業導師、國際組織實務導師。同時,學校也通過建設引智項目、支持教師參與國際會議等方式,鼓勵教師提升國際勝任力。
我國高校不斷加大對國際組織、國際勝任人才培養的研究,通過加強理論供給,提升國際勝任人才的研究水平。例如,進入21世紀以后,北京師范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開始系統地有計劃地組織開展政府間國際教育組織的系列研究,發表和出版了“國際組織與全球教育治理”的相關論文和專著,提出一批創新性的學術觀點,成為國際教育組織研究的重要核心力量。中國農業大學積極開展高水平研究,在國際關系研究、貧困研究和中非研究等領域多項政策建議或成果獲得中央領導的批示。同濟大學依托學校智庫建設,不斷豐富區域國別教學與研究資源,加強國際組織與國際關系研究。
我國高校在注重培養學生扎實理論功底的同時,更鼓勵學生走向全球,通過對國際組織的實地參訪,實現對國際組織的直觀感知,獲得國際組織相關的實踐經驗。例如,中國人民大學通過支持學生對國際組織進行實地參訪,進而提升學生的國際組織勝任力,增進其團隊合作和溝通能力,為其日后競聘國際組織增強競爭力。南京大學組織學生赴國際組織實地參訪和國際組織技能海外實訓等。東南大學適時開展國際組織專項參訪項目,支持學生到國際組織實地參訪,了解國際組織的運行和管理工作。

四川大學第一屆國際組織人才訓練營

清華大學舉辦第三屆國際組織人才訓練營
以往,我國高校在國際勝任人才培養方面,更多扮演“追隨者”和“實施者”的角色,隨著我國參與全球治理的日益深入,我國高校開始發起成立國際勝任人才培養平臺,以更加積極主動的方式實現國際勝任人才培養。例如,中國科學院大學同中國科學院發起成立了“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The Alliance of International Science Organizations,簡稱ANSO)活動。ANSO是首個由37家“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科研機構、大學與國際組織共同發起成立的綜合性、實質性國際科技組織。截至2020年底,成員機構發展至59家,遍布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ANSO每年向中國科學院大學學生提供崗位實習機會,現已有多名中國科學院大學學生畢業后到ANSO秘書處工作。
目前,我國高校國際勝任人才培養在體制機制和規律認知上還有待完善和進一步深化。這其中包括部分學校辦學經驗不足,對國際勝任人才培養規律的認識也有待進一步深化;國際勝任人才培養缺乏總體規劃和頂層設計,相關機制不完善;教學培養模式有待進一步創新,校內頂層設計與統籌協調需進一步增強等。
目前,我國國內高校的國際勝任人才培養的同質化現象嚴重,且高校間的合作相對缺乏。清華大學認為,各高校與國際組織合作基本大同小異,長期來看不利于各高校協同發力,亟需各高校結合自身特色優勢形成良性共進的差序格局。此外,外交學院也提出,全國高校范圍內尚未建立國際勝任人才統一合作交流機制,缺少優質課程、師資等資源共享平臺。
目前,我國與國際組織的常態化、國際化合作還存在較多問題。外交學院提出,由學校自行搭建與學科專業對口的國際組織的機制化合作以及成建制地推送學生到國際組織實習任職難度較大。此外,外交學院與國際組織合作多為口頭協定,部分合作機構尚未簽訂正式合作協議或人才輸送合作備忘錄。同濟大學提出,與國際組織聯系有待突破,推送渠道有待進一步開發。東南大學提出,與國際組織交流合作尚不充分,項目保障不足。
目前,我國高校國際勝任人才培養與世界一流大學相比影響力有限,且培養渠道較為單一。北京大學提出,其國際勝任人才培養的國際影響力有限。與海外世界一流大學的國際勝任人才培養項目相比,北大的國際勝任人才培養項目在學科建設和影響力方面還有不小的差距。中國科學院大學提出,其國際勝任人才培養的產出體量和規模偏小。上海外國語大學提出,目前與國際組織合作的渠道主要集中在高級翻譯學院和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鑒于國際組織用人對特定專業的需求,其他院系共享度不足。
目前,我國高校國際勝任人才培養存在師資力量不足等問題。國際勝任人才培養作為系統性工程,涉及較多學科與專業,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提出,學校尚未開設國際關系相關學科的原因在于相關領域師資不足、教學研究基礎薄弱等問題。東南大學提出,學校缺乏了解國際組織并且通曉主要國際語言、國際事務專業知識的專門教師。
綜上所述,我國高校在國際勝任人才培養方面進行了大量探索與實踐,但目前仍面臨著較大挑戰,需要進一步創新機制模式,建立健全人才培養體系,為實現新階段我國深度參與全球治理作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