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鳳
鶴壁朝陽仁愛醫院神經內科,鶴壁 456750
血管性癡呆常由腦供血動脈病變導致的慢性腦損傷引起,患者常表現為認知障礙、記憶注意力減退、行為習慣改變等癥狀,若未采取及時治療可能進一步累及患者神經功能進而出現感知覺、運動障礙等系列并發癥。目前臨床治療血管性癡呆主要以保守治療為主,常用藥物中丁苯酞具有良好的擴張血管作用,能夠有效改善心腦血管血液循環,增加腦供血動脈血流量,改善線粒體功能,大部分患者經治療后均可獲得良好預后[1]。但丁苯酞作用靶點單一,其單獨使用治療血管性癡呆的個體療效差異較大,部分患者服藥后臨床癥狀改善不明顯,臨床療效并不理想[2]。艾地苯醌是一種具有良好腦功能代謝改善作用的藥物,在腦衰、癡呆等腦功能異常疾病的治療中應用廣泛[3]。目前臨床關于丁苯酞軟膠囊聯合艾地苯醌治療血管性癡呆的研究較少,本研究基于此展開分析,探討丁苯酞軟膠囊聯合艾地苯醌對血管性癡呆患者認知功能、血液流變學及生活質量的影響。
回顧性分析,選取鶴壁朝陽仁愛醫院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165例血管性癡呆老年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析患者病歷資料后根據用藥方案的不同將所有患者分為對照組(82例)和研究組(83例)。對照組男42例,女40例;年齡為60~81(69.27±2.51)歲;癡呆病程為6~29(19.35±4.31)個月;腦卒中病程為1.5~4.6(3.13±0.58)年。研究組男44例,女39例;年齡為62~83(69.50±2.76)歲;癡呆病程為7~30(19.43±4.45)個月;腦卒中病程為1.5~5.0(3.26±0.62)年。兩組血管性癡呆老年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經鶴壁朝陽仁愛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2021101A)。
納入標準:(1)符合血管性癡呆的診斷標準[4];(2)存在缺血性腦卒中病史且既往無認知功能障礙;(3)影像學檢查確認存在腦卒中病灶;(4)監護人自愿簽署知情書。排除標準:(1)合并腦器質性外傷;(2)丁苯酞或艾地苯醌成分過敏;(3)合并其他可能導致神經功能異常的疾?。唬?)合并臟器功能損傷;(5)因任何原因導致的中途退出。
兩組患者治療期間均嚴格控制飲食及行為習慣,積極開展拉伸、慢走、踏步等康復訓練。對照組給予丁苯酞軟膠囊(石藥集團恩必普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0299,規格0.1 g×24粒),空腹口服,1次2粒(0.2 g),1日3次,療程2個月。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用艾地苯醌(深圳海王藥業,國藥準字H10970363,規格30 mg/片),30 mg/次,1日3次,療程2個月。
(1)認知行為:治療前后采用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量表(MoCA)[5]評估患者認知功能,該量表共30個計分項,總分30分,分值越高表明認知功能越正常。(2)血液流變學:治療前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美國GE,LOGIQ-E9型)血流成像技術檢測兩組患者頸動脈收縮期峰值流速(PSV)、阻力指數(RI)、舒張末期流速(EDV)。(3)生活質量:治療前后采用腦卒中專用生活質量量表(SS-QOL)[6]評價生活質量,該量表包含自理能力(14項)、身體狀態(15項)、心理狀態(10項)、生活影響(10項)共49個評分項,均采用1~5分5級評分,總分49~245分,分值越高表明生活質量越高。(4)不良反應:對比兩組治療期間惡心、腹痛、乏力、皮疹等不良反應。
采用SPSS22.0軟件完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例(%)表示,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研究組的MoCA評分為(15.43±3.23)分,與對照組(15.51±3.18)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160,P>0.05);治療后,研究組的MoCA評分為(23.43±2.75)分,高于對照組的(19.79±2.91)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8.259,P<0.05)。
治療前,兩組血管性癡呆老年患者頸動脈血液動力學指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治療后,研究組的EDV、PSV指標均大于對照組,RI小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血管性癡呆老年患者治療前后頸動脈血液動力學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血管性癡呆老年患者治療前后頸動脈血液動力學指標比較(±s)
注:對照組接受丁苯酞治療,研究組接受丁苯酞聯合艾地苯醌治療;EDV為舒張末期流速,PSV為頸動脈收縮期峰值流速,RI為阻力指數;與本組治療前相比,a P<0.05
組別研究組對照組t值P值例數83 82治療前EDV(cm/s)16.23±4.82 16.34±4.90 0.107 0.912 PSV(cm/s)67.51±15.49 67.94±15.68 0.131 0.896 RI 0.73±0.09 0.70±0.10 1.497 0.138治療后EDV(cm/s)19.93±4.96a 17.55±5.21 2.220 0.029 PSV(cm/s)75.95±10.25a 70.16±15.16a 2.131 0.036 RI 0.60±0.07a 0.66±0.17 2.207 0.030
治療前,兩組血管性癡呆老年患者SS-QOL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治療后,研究組自理能力、身體狀態、心理狀態、生活影響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血管性癡呆老年患者治療前后SS-QOL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血管性癡呆老年患者治療前后SS-QOL評分比較(分,±s)
注:對照組接受丁苯酞治療,研究組接受丁苯酞聯合艾地苯醌治療;SS-QOL為腦卒中專用生活質量量表;與本組治療前相比,a P<0.05
組別研究組對照組t值P值例數83 82治療前自理能力35.76±7.32 36.21±6.95 0.299 0.766身體狀態37.16±6.49 37.53±6.55 0.269 0.788心理狀態26.75±4.29 26.34±4.15 0.461 0.646生活影響24.33±4.74 24.19±4.50 0.144 0.886治療后自理能力49.35±8.16a 43.55±7.84a 3.438<0.001身體狀態52.35±9.44a 46.61±8.93a 2.963 0.004心理狀態39.86±6.28a 34.34±6.55a 4.081<0.001生活影響40.13±5.52a 35.41±6.15a 3.831<0.001
兩組血管性癡呆老年患者不良反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334,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血管性癡呆老年患者不良反應比較[例(%)]
血管性癡呆是一種中老年人常見病,血管性疾病導致的神經認知功能損傷是其主要病因,臨床患者主要表現為記憶力減退、認知障礙或感知覺異常等癥狀,腦血管病變程度是影響其病程進展的關鍵[7]。血管性癡呆發病機制尚不確切,但是有研究證實高血脂、肥胖、飲食結構失衡會導致血管性癡呆發病概率上升[8]。臨床研究指出,血管性癡呆患者腦供血動脈管腔狹窄引起的腦缺氧會造成患者神經功能損傷,也是影響血管性癡呆病情進展的最主要原因,因此改善患者血液循環,降低微循環障礙風險是減輕血管性癡呆癥狀及改善病情的關鍵[9]。目前臨床治療血管性癡呆主要以改善腦血液循環及腦功能為主,常用藥物中丁苯酞具有良好擴張血管作用,可有效改善血管性癡呆患者頸動脈血流速度,減輕患者臨床癥狀[10]。但丁苯酞對血管性癡呆的治療效果受患者自身體質影響較大,部分患者服藥后臨床癥狀改善效果并不明顯,且其對凝血過程存在影響,具有一定局限性?;诖?,本研究采用丁苯酞聯合艾地苯醌治療血管性癡呆并探討其可能機制。
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對照組患者的MoCA、SS-QOL評分及EDV、PSV水平均有所升高,RI水平有所降低,與金強等[11]研究基本一致,這表明丁苯酞可改善血管性癡呆患者腦血液循環及認知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分析其原因,這是由于丁苯酞可以重構人體局部微循環,增加缺血區毛細血管數量,從而降低血管栓塞、狹閉風險;同時其還能抗血小板凝集,減緩自由基的產生速度,抑制神經細胞凋亡,從而改善了血管性癡呆患者血液流變學,降低了腦循環障礙發生風險。結果還顯示,治療后研究組患者的MoCA、SS-QOL評分及EDV、PSV水平均高于對照組,RI水平低于對照組,與吳小慧等[12]和楊瑩瑩[13]的研究對應,這表明丁苯酞聯用艾地苯醌可進一步提高患者認知功能及生活質量改善效果。這是由于艾地苯醌可改善人體腦內神經遞質的代謝水平,從而改善患者認知功能;不僅如此,其還具有較強的自由基清除及抗氧化作用,可有效減輕血管性癡呆患者血管內皮及神經中樞損傷,提高患者預后質量。
綜上所述,丁苯酞聯合艾地苯醌治療血管性癡呆患者的療效確切,可有效改善患者腦供血動脈血液流變學指標,降低患者腦循環障礙發生風險,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及MoCA評分,具有廣闊臨床應用前景。
利益沖突 作者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