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千帆 張瑾 曹學兵
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康復醫學科,廣州 510180
肩周炎即肩關節周圍炎,也稱凍結肩,是累及肩部肌肉、肌腱、滑囊及關節囊等軟組織的慢性無菌性廣泛性炎性反應,病理改變表現為肩關節囊纖維性增生攣縮,偶有鈣鹽沉積。本病發病率為2.4%~26.0%,并多見于40~65歲的中老年女性,臨床表現為肩部酸重疼痛以及肩關節各方向活動受限、僵直等[1-2]。肩周炎是自愈性疾病,但其自愈的時間可能是一兩年甚至更長,不積極的治療將可能會因為長期肩關節活動受限而導致肩周肌肉萎縮且肌力下降等情況,從而引起相應的功能障礙,給患者的生活質量帶來嚴重的影響。肩周炎的治療主要有以非甾體類消炎鎮痛藥物及局部封閉為主的保守治療和以關節鏡下松解術為主的手術治療,而保守治療副作用較多,手術治療后的局部制動可能增加關節粘連、凍結等風險[3-4]。體外沖擊波作為一種機械性脈沖壓強波,在骨折不連接、股骨頭缺血性壞死、跟痛癥等疾病的治療中已取得顯著療效,其中液電式沖擊波相對技術較成熟、安全可靠并且能量較大,非常適合于治療骨軟組織疾病,但其需要頻繁更換電極,焦點漂移以及治療中較大的噪聲等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電磁式沖擊波具有焦點穩定不漂移、無需更換電極并且噪聲小等優點,不足之處在于沖擊波時間慢、焦斑長、脈寬窄等[3]。本研究通過比較電磁式與液電式沖擊波治療肩周炎后的療效情況,以求為肩周炎的治療尋找一種療效更好、療程更短且痛苦更少的治療方法。
選取于2016年6月至2020年6月在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康復科門診或者住院接受肩周炎相關治療的患者88例,其中女性患者49例,男性患者39例,年齡為45~75歲之間。(1)肩周炎的診斷標準為:①肩周疼痛并肩關節活動受限超過1個月;②疼痛夜間加重,但患側上肢無感覺障礙;③肩關節活動障礙以不能上舉、內外旋及外展為主;④肩周肌肉出現痙攣或萎縮等病變;⑤影像學及實驗室檢查未發現明顯異常。(2)納入標準為:①符合上述肩周炎診斷標準且病程大于3個月;②年齡在45~75歲之間;③近2個月來未接受肩關節相關的特殊治療(如封閉、手術治療等);④獲得患者的知情同意及配合。(3)排除標準為:①存在風濕免疫性、腫瘤性、神經性等疾病或者其他可能引起肩周病變的繼發性因素;②妊娠、哺乳期女性;③有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腎臟疾病以及心臟起搏器植入等;④凝血功能障礙者;⑤有心理等相關疾病或者不能配合治療者。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上述88例患者由第三方(數據記錄者)簡單隨機雙盲均分成電磁式沖擊波源治療組(研究組)和液電式沖擊波源治療組(對照組)。研究組采用沖擊波骨科治療機(深圳慧康)的電磁式沖擊波源進行治療,以局部壓痛點為中心(無明確壓痛點者于其關節或筋膜附著處開始沖擊并尋找最疼痛部位),于縱、橫兩個方向進行沖擊波治療。治療參數:工作電壓為9~16 kV、每次沖擊400~1 100次、治療時間為每次15~30 min、每次治療間隔1周并連續治療3次。對照組采用上述同一機型的液電式沖擊波源,治療方式同研究組,治療參數:工作電壓為5~12 kV,余參數情況同研究組。每個研究對象均輔予相關的肩關節功能康復鍛煉,部分局部疼痛不適者可予口服消炎止痛藥(療程小于3 d)。
每一例患者均在治療前后進行疼痛及肩關節活動度評分,在參考constant評分表的基礎上,將疼痛及活動度情況粗分為4個等級,相應的評分分別為0分、1分、2分及3分,詳見表1。

表1 肩周炎患者疼痛及肩關節活動度評分表
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包對相關數據進行比較分析,計量資料符合正態分布,采用(±s)表示,組內治療前后差異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進行比較,組間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進行比較,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時認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入組的88例患者隨機均分為研究組及對照組,在治療全過程中,88例患者均未出現明顯的不良反應,也未出現失訪病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體質量、心率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因此認為兩組患者具有研究可比性,詳見表2。

表2 兩組肩周炎患者入組時一般資料
研究組患者在治療前及治療3周后的疼痛和肩關節活動度評分分別為(2.11±0.25)分、(0.89±0.43)分和(2.54±1.02)分、(1.02±0.87)分,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03、0.007)。對照組患者在治療前及治療3周后的疼痛和肩關節活動度評分分別為(2.03±0.29)分、(0.90±0.35)分和(2.55±1.15)分、(1.01±0.79)分,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01、0.014)。研究組和對照組組間在治療過程中的3個時間點(治療1、2、3周后),其組間的疼痛評分和肩關節活動度評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肩周炎患者在治療不同時間段疼痛和肩關節活動度評分的比較(分,±s)

表3 兩組肩周炎患者在治療不同時間段疼痛和肩關節活動度評分的比較(分,±s)
注:研究組采用電磁式沖擊波源,對照組采用液電式沖擊波源
組別研究組對照組t值P值例數44 44疼痛評分治療前2.11±0.25 2.03±0.29 1.386 0.169治療1周后1.73±0.49 1.78±0.44 0.504 0.616治療2周后1.25±0.38 1.30±0.52 0.515 0.608治療3周后0.89±0.43 0.90±0.35 0.120 0.905肩關節活動度評分治療前2.54±1.02 2.55±1.15 0.043 0.966治療1周后1.96±1.24 2.07±1.32 0.403 0.688治療2周后1.39±0.87 1.44±1.05 0.243 0.808治療3周后1.02±0.87 1.01±0.79 0.056 0.955
目前臨床上有多種治療肩周炎的應用方法,如肩部局部制動、藥物治療、針灸、肩部局部封閉以及關節鏡手術治療等,現階段上述多種方法都有各自的局限性[5]。如肩部局部制動療程較長,大部分患者長時間的依從性將較差;藥物治療以非甾體類抗炎鎮痛藥物為主,而這類藥物的不良反應不可避免,尤其在一些合并有心腦血管或者代謝方面類基礎疾病的中老年患者風險更大;針灸療法雖然在未出現肌攣縮的肩周炎患者效果尚可,但是在治療已經出現肌攣縮的患者時效果并不理想;局部封閉主要用于短期對癥治療,長期療效欠佳且不能很好地促進肩關節功能的恢復;手術治療因為存在手術并發癥和麻醉的相關風險而不易被一些患者所接受[6-8]。體外沖擊波治療是一種介于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之間的非侵入性療法,因其具有安全、有效、簡便的優點而在泌尿系碎石、骨骼肌肉疾病等方面得到廣泛臨床應用。目前臨床中應用的體外沖擊波治療根據波源不同可分為聚焦型和發散型兩種,聚焦型沖擊波可分為液電式、電磁式和壓電式等[9-10],本研究通過分析比較聚焦型中的電磁式和液電式沖擊波對肩周炎的療效情況,以求尋找一種針對肩周炎的安全、有效、簡便并值得推廣的治療方法。
本研究將研究對象隨機均分成為采用電磁式沖擊波的研究組和采用液電式沖擊波的對照組,兩組在治療開始前組間年齡、體質量、心率、疼痛評分以及肩關節活動度評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在治療3周后,治療組和研究組的疼痛評分和肩關節活動度評分均較治療前減小,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表明電磁式沖擊波和液電式沖擊波對治療肩周炎均有明顯臨床效果。兩組間在治療中的3個時間點(治療1、2、3周后),其組間的疼痛評分和肩關節活動度評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證明電磁式沖擊波源和液電式沖擊波源對治療肩周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面無顯著差異[11]。液電式沖擊波的原理是由高壓脈沖放電產生,所以在治療過程中可能伴有較強的“砰砰”聲音及明顯電火花現象,患者還可能有穿透性、放射性的刺痛及麻木感的不適感覺,從而可能使患者對治療過程產生恐懼而難以接受,并且液電式沖擊波源治療過程中還可能因為電極的損耗而需頻繁更換電極、焦點易漂移并且噪聲較大等情況均會嚴重影響患者對其的接受度[12]。而電磁式沖擊波是由脈沖磁場推動金屬薄膜產生沖擊波,因此其治療過程中不需要放電效應,磁場及能量輸出相也對穩定,并且也沒有明顯的電火花及噪聲的產生,從而更容易被患者接受[13]。因此,本研究表明電磁式和液電式沖擊波治療肩周炎均具有良好的康復效果,是肩周炎常規治療效果不佳且難以接受手術治療患者的絕佳選擇,并且進一步表明電磁式沖擊波因為更容易被患者所接受,因而更值得臨床推廣[14]。
體外沖擊波治療目前在臨床中的應用已經十分廣泛,但其對肩周炎的治療機制仍不十分清楚,而體外沖擊波治療對人體的安全性方面已有極多的報道,其對慢性軟組織損傷性疾病的治療效果也早已得到臨床研究證實。因此,相信在隨著體外沖擊波在治療肩周炎方面的研究的不斷深入,其具體的作用機理也將不斷的被研究者們揭曉,體外沖擊波也將會在肩周炎的治療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利益沖突 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