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珊珊 馬文君
南陽市第一人民醫院腫瘤二科,南陽 473000
食管癌屬于消化道惡性腫瘤疾病,臨床治療首選手術方式[1],但因此疾病早期癥狀無典型性和特異性,大部分患者確診時病變已發展至晚期,即使實施手術切除治療,其效果仍不理想。有報告稱,針對中晚期食管癌患者,在實施手術治療前,先給予化療治療,以提升手術療效[2]。現主流放療方式為三維適形放療[2],通過三維重建病灶結構,各方向照射野不同,達到高精度放療病灶細胞的目的。西妥昔單抗也為治療中晚期食管癌的常用藥物,對病灶新生血管生成有抑制作用,進而延緩病變。但目前有關三維適形放療與西妥昔單抗兩者聯合治療中晚期食管癌的報道甚是少見。現本研究共納入106例中晚期食管癌患者分組重點論述此點,具體如下。
回顧性分析選取南陽市第一人民醫院2020年1月至2021年8月收治的106例中晚期食管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析患者的病歷資料后,根據治療方案的不同將患者分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3例。對照組:病程3~9年(5.69±0.25)年,年齡35~79歲(58.69±1.28)歲,女性30例、男性23例,卡氏(Karnofsky,KPS)評分為56~71分(68.32±1.25)分;觀察組:病程3~9年(5.98±0.29)年,年齡34~79歲(57.96±1.32)歲,女性31例、男性22例,KPS評分為55~70分(68.97±1.32)分。兩組患者基本資料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研究方案經醫院倫理會批準后實施(批準號:202112),且各患者以及患者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入選標準:①各患者均經病理學檢查得到確診,滿足《食管癌診治指南2020版》中食管癌判定標準;②疾病TNM分期Ⅲ期~Ⅳ期者;③病歷記錄完整;④均滿足治療指征[3]。(2)排除標準:①凝血功能障礙者;②胸部手術史者;③合并傳染性疾病或其他食管病變者;④預估生存時間<3個月者;⑤對本研究使用藥物過敏或禁忌者;⑥存在穿孔、出血傾向者;⑦中途轉其他方式治療者。
對照組:第1~2天,靜滴75 mg/m2表柔比星(國藥準字H20143165,北京協和藥廠),第3天,靜滴75 mg/m2多西紫杉醇(注冊證號X20010340,Rhone Poulenc Rorer)。1個療程為4周。放療:仰臥,用CT掃描其環狀軟骨傷2 cm至第1腰椎下緣,獲得圖像傳至三維軟件系統進行重建,按照影像學結果規劃計劃靶體積、臨床靶體積、腫瘤靶體積,用6MV-X射線做放療,控制總劑量60~70 Gy/(30~35)f,1個療程為4周,5次/周。
觀察組(對照組基礎上):第1周,靜滴400 mg/m2西妥昔單抗(注冊證號S20050095,德國默克里昂制藥公司),靜滴前將藥物與100 ml氯化鈉溶液混合,控制滴注時間>2 h,1次/d;第2周,控制給藥劑量250 mg/(m2·d),給藥時間>1 h,持續治療1個月。為避免出現過敏癥狀,可在滴注西妥昔單抗前肌注鹽酸異丙嗪25 mg。
①治療效果。完全緩解:病灶持續消失>4周;部分緩解:病灶縮小≥50%;穩定:病灶縮小≥25%且<50%;進展:病灶縮小<25%,或出現新病灶,病情惡化。有效包含完全緩解和部分緩解。②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采集治療前后各患者靜脈血作為標本(空腹,5 ml),離心處理后,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糖類抗原125(carbohydrate antigen 125,CA125)、細胞角化素蛋白片段19(cytokeratin protein fragment 19,CYFA21-1)、血 清 癌 胚 抗 原(serum 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③新生血管指標水平:采集治療前后各患者靜脈血作為標本(空腹,5 ml),離心處理后,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轉化生長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水平。④生存狀況:隨訪患者1年,記錄生存例數。⑤不良反應:記錄惡心嘔吐、白細胞降低、肝腎功異常等發生例數。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符合正態分布,用(±s)表示,組間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組間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75.47%高于對照組49.06%(χ2=7.869 7,P=0.005 0),見表1。

表1 兩組中晚期食管癌患者治療效果的比較[例(%)]
治療前兩組患者血清腫瘤標志物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治療后,觀察組CA125、CYFA21-1、CEA低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中晚期食管癌患者治療前后血清腫瘤標志物的比較(μg/L,±s)

表2 兩組中晚期食管癌患者治療前后血清腫瘤標志物的比較(μg/L,±s)
注:對照組接受三維適形放療治療,觀察組接受西妥昔單抗聯合三維適形放療治療;CA125為糖類抗原125,CYFA21-1為細胞角化素蛋白片段19,CEA為血清癌胚抗原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例數53 53治療前CA125 80.16±4.54 80.19±4.36 0.034 7 0.972 4 CYFA21-1 5.59±1.02 5.56±1.01 0.152 2 0.879 4 CEA 15.65±1.36 15.69±1.38 0.150 3 0.880 8治療后CA125 33.28±1.65 47.52±2.32 36.414 5<0.000 1 CYFA21-1 1.68±0.69 2.51±0.65 6.374 3<0.000 1 CEA 6.51±1.02 9.65±1.05 15.615 9 0.000 1
兩組患者治療前TGF-β1、VEGF指標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治療后,觀察組TGF-β1、VEGF低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中晚期食管癌患者新生血管指標的比較(μg/L,±s)

表3 兩組中晚期食管癌患者新生血管指標的比較(μg/L,±s)
注:對照組接受三維適形放療治療,觀察組接受西妥昔單抗聯合三維適形放療治療;TGF-β1為轉化生長因子β1,VEGF為血管內皮生長因子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值P值例數53 53治療前TGF-β1 44.54±8.21 44.61±8.32 0.043 6 0.965 3 VEGF 942.32±15.65 942.39±15.28 0.023 2 0.981 5治療后TGF-β1 20.21±1.65 28.65±1.69 26.014 6<0.000 1 VEGF 552.36±14.21 656.38±14.65 37.104 2<0.000 1
觀察組53例,生存者32例,生存率為60.38%。對照組53例,生存者20例,生存率為37.74%,觀察組生存率高于對照組(χ2=5.439 7,P<0.05)。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18.87%低于對照組22.64%,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229 4,P=0.631 9),見表4。

表4 兩組中晚期食管癌患者不良反應的比較[例(%)]
食管癌指機體食管上皮組織部位發生惡性腫瘤,此疾病在我國發病率、病死率均高。目前暫不完全明確其發病機制,認為與微量元素、炎癥、遺傳、亞硝胺慢性刺激等有關[4]。因病變發展至中晚期階段,已錯失手術治療最佳療效時期,放化療則成為中晚期食管癌疾病的主要治療方式[5]。常規的二維放射治療,因其放射精準度不高,療效不理想,患者生存率低。所以,近年臨床多推廣三維適形放療,此方式具有高精度優勢,利用CT重建三維圖,設置各方向照射野,并使用和形狀與病灶一致的適形擋鉛,確保高劑量分布形狀在上下、左右、前后(三維方向上)與靶區形狀盡量相符[6],提高放射準確性和精度,避免病灶附近健康組織受到破壞。目前,此方式已在中晚期食管癌中得到廣泛應用和認可。
近年發現食管癌患者機體內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指標增高,且增高程度與病變惡性程度有密切關系,因此,可將EGFR作為治療食管癌的重要靶點[7-8]。西妥昔單抗對EGFR存在較高的親和度,可競爭性結合病灶細胞和健康細胞EGFR胞外激酶[9],對受體激酶磷酸化產生阻斷效果,抑制EGFR,進而延緩病灶細胞生長和增殖,促進腫瘤細胞死亡,發揮治療效果。近年臨床應用西妥昔單抗的頻次較多。韓玉秋等[10]學者通過分析86例中晚期食管癌患者得知,FP(5-氟尿嘧啶+順鉑)方案治療基礎上,聯合西妥昔單抗,對中晚期食管癌患者CEA指標有降低作用,并可提升生存質量,延長生存時間,降低病死率,不良反應少。符洪犢與梁麗明[5]也報道稱,西妥昔單抗對食管癌放療有增敏作用,考慮與抑制機體EGFR作用有關。以上各學者均證實了西妥昔單抗對食管癌的治療效果。但有關西妥昔單抗聯合三維適形放療的報道,近年僅饒石磊等[11]學者對此點做出了分析,報道顯示,觀察組血清腫瘤標志物(CYFRA21-1、CA125、CEA)、新生血管指標(TGF-β1、VEGF)均優于對照組,隨訪3年內復發率41.94%、轉移率38.71%,低于對照組77.42%、67.74%,生存率67.75%高于對照組67.74%,證實了西妥昔單抗聯合三維適形放療的治療效果。本研究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75.47%高于對照組49.06%,CA125、CYFA21-1、CEA低于對照組,TGF-β 1、VEGF低于對照組,生存率60.38%高于對照組37.74%(均P<0.05),且不良反應觀察組18.87%比對照組22.64%略低(P>0.05),同時證實了觀察組治療方式更具優勢。與研究報道結果相比,在血清腫瘤標志物指標、新生血管指標、生存率等方面基本相符,本研究因研討時間等因素局限,各患者隨訪時間僅為1年,在分析治療方式對疾病預后方面存在一定欠缺,條件成熟可對此作出進一步探討[11-12]。
綜上,中晚期食管癌患者接受西妥昔單抗聯合三維適形放療治療,可顯著改善其血清腫瘤標志物水平、新生血管指標,提高生存率,安全有效。
利益沖突 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