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鷹為
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以事后審核、經濟監督為主的傳統內部審計已經很難滿足企業發展的需要,企業呼喚內部審計的變革和突破。內部審計必須貼合業務流程,參與企業決策、管理,實現“業審融合”并助力企業經營和風險防控水平的提升。
業審融合是指傳統審計應與企業經營中的三大主要流程—業務流、管理流、監督流深度融合。
傳統的內部審計是事后監督或階段性事后監督,是業務流、管理流的階段性后期介入,但“事后諸葛亮”的做法已經無法滿足當前企業決策層的需求。信息技術的發展,為審計實現業審融合提供了平臺和可能。企業的管理部門、業務部門以信息化手段為媒介,將企業的資金流、業務流和信息流等數據資源共享到企業平臺,使審計部門能夠借助信息技術手段實現實時動態監督,通過分析、評價、研判,規避企業經營管理中的風險,共同參與企業發展的規劃、控制、決策和評價等活動,確保企業的經濟利益最大化。
與傳統內部審計模式相比,業審融合的優勢顯著。一是揭示問題更加深刻。在業審融合模式作用下,促進企業審計和業務管理信息的整合,對審計發現的問題不能糾結于問題表象,要深挖細究、追根溯源,從業務流程到管理流程全面滲透,由業務問題追溯至管理原因,使問題揭示更加深刻。二是風險防控更加突出。業審融合將審計關口前移,在問題發生之前、在影響形成之前對企業面臨的各項風險因素進行識別,在審計部門、管理部門及業務部門一同努力下,防止企業經營管理危機發生。三是意見建議更具高度。業審融合可以促使審計人員融入企業發展,提高政治站位,以大局意識和主人翁責任感開展工作,可以促進審計意見建議的高質量提出,在確保企業經濟效益最大化的同時,幫助決策層科學決策,規避企業經營風險,實現企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業審融合不可能一蹴而就,應重點著眼運行機制、技術方法和審計人員等三個方面。
在運行機制方面,業審融合的推進勢必對審計的運行機制提出更高要求。審計運行機制也必須根據業審融合的步伐做出適當的調整和改變,比如組織模式的轉變、監督模式的調整、審計成果的運用等。
一要發揮業務部門優勢,轉變審計組織模式。要發動勘探、開發、計劃、財務、基建、法律、采購等業務部門專家參與審計項目,補齊專業知識短板;同時要發揮紀檢、巡察、法律、內控、財務稽核部門的監督優勢,協調各方力量、互補職能優勢、共享信息資源、實施監督聯動,構建形成立體化、多維度、全方位的聯動監督體系。
二要把握經營風險防控,調整審計監督模式。業審融合的最大優勢就是可以實現經營風險的防與控,這與以往事后監督單一的末端監督形式有較大區別,所以審計監督的模式勢必進行調整,比如針對物資采購、工程建設、選人用人等權力運行的關鍵領域和環節開展“點穴式”監督,追根溯源深入揭露問題實質;與生產經營同頻共振,聚焦重大決策部署、高風險業務、重點資金、重大事項開展“專項式”監督,揭示深層次有價值的問題,防范企業系統性風險;協同巡察、審計、組織等部門,結合常規審計、專項監督和動態監控開展“貫通式”監督,剖析某一領域或層面面臨的現狀、風險及存在問題,向決策層提供全面系統的價值建議。
三要完善問題整改體系,擴大審計成果運用范圍。“整改難”一直是審計部門面臨的問題。業審融合將監督流與業務流、管理流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個閉環體系,將推動審計問題的整改。一是審計問題聯動整改。審計部門應與生產、基建、財務、計劃、經營、合同等部門在明確職責、分工協作的基礎上,合力推進審計查出問題的整改。二是審計整改責任追究。應建立審計問責制度,落實到人、明確到人、責任到人,對審計發現的問題,做到有責必問,問責必究。三是審計整改跟蹤檢查。審計部門應對審計整改情況實施跟蹤檢查,健全審計跟蹤回訪機制,實行動態管理促整改。
在技術方法方面,業審融合建立在對信息技術的運用和發展的基礎上,必須依靠信息技術的支持。所以,審計技術方法變革也是業審融合的前提和保障。一要暢通數據采集通道,實現實時在線審計。在數據資料獲取環節,可采取“權限申請、數據接口、模塊嵌入”等方式建立有效數據采集途徑。二要借助“大智移云”技術,實現數據集成關聯。要借助大數據、智能化、移動技術和云技術,打破系統技術壁壘,做好各業務領域和板塊的數據分類歸集,加強重要數據集成關聯,實現數據鏈的完整接續。同時,綜合運用“趨勢分析法、數據比對法、隨機抽樣法”等技術方法,提升數據集成關聯分析水平,在線實時發現數據前后不一、差異過大、不符合生產經營業務自身特點等疑點線索。
審計人員是審計的靈魂和重心,所以審計的變革必須從人入手,轉變思維觀念、提升業務技能、提高政治站位、轉換角色定位,把一成不變的核查手段變為層出不窮的審計手法。

審計人員在湖南石油分公司開展企業管理人員離任審計。龔筱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