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訊員 儲曉露
日前,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和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江蘇省科技情報研究所、安徽省科技情報研究所共同發布了《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指數2021》(以下簡稱“指數報告”),這也是三省一市4 家科技智庫第三次共同發布該指數報告。
指數研究以提升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策源力、支撐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為評價對象,構建了包括資源共享、創新合作、成果共用、產業聯動和環境支撐5 項一級指標以及20 項二級指標的指標體系。研究以2011 年為基期,測算評估了2011—2020 年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指數發展情況(見圖1)。

圖1 2011—2020年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總指數發展情況
報告顯示,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指數從2011 年的100 分(基期)增長 至2020 年 的227.05 分,較2011年翻一番,同比增長9.69%,年均增速達到9.54%,長三角整體協同創新水平穩步提升,一體化的創新格局基本形成。從5項一級指標變化情況來看,成果共用指標增幅最大,從2011 年的100 分提高到2020 年的292.15分,年均增速達到12.65%;其次是資源共享指標,從2011 年的100 分上升到2020 年的246.32 分,年均增速達到10.54%;第三是創新合作指標,從2011 年的100 分增長到2020 年的224.81 分,年均增速達到9.42%;相對而言,產業聯動和環境支撐兩個指標發展增速較為滯緩,是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未來發展中需要關注的重點所在(見圖2)。

圖2 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指數一級指標發展情況
報告同時反映了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發展已形成了三大高地。
2020 年,長三角地區每萬人擁有研發人員占67.97 人年,超過全國平均水平近3 倍,高被引科學家達到237 人次,占據全國的27%,從人才流動的視角來看,“十三五”期間,科技人才在長三角三省一市跨區域流動達到165 萬人次。2020 年,長三角地區研發投入強度高達2.84%,超過全國平均水平近三成,長三角地區財政科技撥款占政府支出的比重為4.84%,高出全國平均水平近兩成。創新資源高濃度集聚、基礎設施高能級建設為長三角協同創新提供了重要條件,尤其在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大型科研儀器共享和創新券通用通兌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隨著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布局和推進,三省一市之間重大技術聯合攻關活動日益活躍,長三角打造高水平協同創新策源地的進程不斷加速。
2020 年,長三角區域國際科技論文合作數量持續增長,從2011 年的3817 篇上升至2020 年的22575 篇,10 年間增長近5 倍。同時,長三角地區41 個地級以上城市全部參與到科技論文合作網絡中,以科技論文為紐帶的長三角區域科研合作網絡實現全覆蓋。2020 年長三角專利轉移數量達到17741 件,合作發明專利3010件,相比2011 年分別增長了16 倍和6 倍,增速明顯。隨著長三角區域園區共建、研發飛地、離岸科技創新中心等一批創新平臺的建設和發展,創新成果合作開發和有效共享機制更加完善,源源不斷為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動能。

供圖/視覺中國
2020 年,長三角高技術產業利潤高達2885.6 億元,比2011 年的1559.2 億元接近翻番,占全國高技術產業利潤的十分之三左右。截至2021 年9 月,長三角地區1456 家上市企業在長三角異地投資企業近4000 家,上海、江蘇、浙江、安徽上市企業在長三角跨區域投資企業數量分別為1209、1024、1358、364 家。截至2021年9 月,長三角地區獲融資企業數超過1.3 萬家,其中,上海獲融資企業超過六千家,占長三角地區的一半,浙江和江蘇獲融資企業數量相當,分別為3405 家和2875 家;在資金流動方面,上海是各地投資機構開展投資活動的主要地區,浙江、江蘇投資機構在上海開展投資活動均占區域內異地投資的71%。總的來說,長三角已經形成促進創新主體和資本要素高效暢通的營商環境和要素市場環境,為將來圍繞產業鏈、創新鏈協同創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