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曙虹
學校文化是所有學校的客觀存在,是指一所學校經過長期發展積淀而形成共識的一種價值體系,即價值觀念、辦學思想、群體意識、行為規范等,也是一所學校辦學精神與環境氛圍的集中體現。一提到學校文化,人們往往都習慣性地賦予它向好、向善、向美、向上的內涵,仿佛它天生就是個褒義詞,天生就充滿了正能量。
誠然,健康、向上、豐富的學校文化,對于提高學生的人文道德素養,拓寬學生的視野,培養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才具有深遠意義。確實,學校的性質決定了學校文化理應向善向上,但愿望與事實,有時并非相伴而行。
我們關注到一些學校文化存在功利化、標簽化、低俗化等現象,也能看到學校文化的沖突性、滯后性、消極性等表現,例如:一方面倡導和諧的辦學理念,另一方面卻在強化學業競爭;教師的職業倦怠,執行力、創新力缺乏;學校管理層篤信“老辦法”,拒絕教學新理念的引入;把富麗堂皇的環境布置視為環境育人的上佳手段;有些學校片面強調井然有序的工作紀律,把對師生實行嚴格的軍事化管理等同于學校文化建設,造成學校內部氣氛緊張、單調;校長過度迷信某些教育大咖的觀點,不加選擇地引為本校辦學圭臬,導致“水土不服”……
早在我國學校文化熱潮興起初期,我就提出了“學校文化力”概念,指出學校文化是有能量的,這種能量不但有大小、強弱之別,甚至還有正負之別。學校的育人屬性、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人的倫理身份都要求學校文化必須充滿正能量,必須契合教育規律和人性成長規律,必須與社會和時代的進步桴鼓相應,然而學校文化畢竟只是一個中性概念,并非天然的、必然的褒義詞,在不同的價值導向及其實踐之下,它可能產生正向的發展力,有時也可能產生負面的破壞力。
“學校文化”是客觀性、事實性存在,是價值中立的概念,但“學校文化建設”卻是有主觀能動性的、蘊含價值指向的表述。顧明遠先生在《論學校文化建設》一文中說:“雖然學校文化也可能會有消極因素,但在學校文化建設中是要設法消除的?!币箤W校文化形成學校持續發展的正能量,就必須要求學校文化的建設者們在準確把握國家政策與教育趨勢的基礎上,科學認識學校文化建設的基本意義、基本規律,以人為本經營文化,不斷提升完善學校的價值觀、行為方式和物化形態,真正使文化成為促進學校高品質發展的核心推動力、核心發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