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傅山的小楷被認為是歷代小楷的范本,《春日小賦冊》是傅山小楷的代表作。此帖古拙質樸,氣息流暢,用筆自然,節奏輕快,是傅山早期小楷的經典之一。
關鍵詞:傅山;小楷;古樸;閑適
天津博物館藏傅山小楷《春日小賦冊》(圖一),紙本,縱15.2厘米,橫29.2厘米,正文十六行,全文無欄格,字體穩重、平正,雖字大不過1厘米見方,然字體開闊疏朗,氣息流暢。在傅山存世作品中,最早的是書于1641年的《上蘭五龍祠場圃記》。白謙慎先生在《傅山的世界》一書中遺憾地說:“由于傅山在一六四〇年以前的書作沒有一件存世,我們無法確知其早期書法的風格特征。”①
在中國書法發展史上,傅山可謂里程碑式的人物,他的過人氣節也造就了他獨樹一幟的書風。傅山楷書宗法魏晉,八九歲時臨摹鐘繇,后又習王羲之、虞世南、顏真卿、趙孟頫等。他曾在自注中說:“貧道二十歲左右于先世所傳晉、唐楷書法無所不臨,而不能略肖,偶得趙子昂香光詩墨跡,愛其圓轉流麗,遂臨之,不數過而遂欲亂真。此無他,即如人學正人君子,只覺觚棱難近,降而與匪人游,神情不覺其日親日密,而無爾我者,然也。行大薄其為人,痛惡其書淺俗如徐偃王之無骨,始復宗先人四五世所學之魯公而苦學之。”在清初的政治背景下,傅山遵循著“書,心畫也”的觀念,堅持“作字先做人”的觀點。他從傾習趙孟頫轉為師法顏真卿,所以顏真卿的書法風格對傅山的小楷作品有很大影響。從《春日小賦冊》作品中可以看出,傅山小楷中整體字形明顯受顏體外拓書風影響,結體寬松自然,筆畫疏朗。鄧散木在《臨池偶得》中道:“傅山的小楷最精,極為古拙,然不多作,一般多以草書應人求索,但他的草書也沒有一點塵俗氣,外表飄逸,內涵倔強,正像他的為人。”②傅山的遺民情結也使他更加推崇為國捐軀的忠臣顏魯公的書法,這一點在其以小楷臨習的《麻姑仙壇記》,小楷作品《金剛經》《逍遙游》,還有《四題書冊》的小楷部分都得以體現。傅山的小楷作品中有大量的異體字及篆書、隸書的摻雜使用。傅山深受晚明文人篆刻興起和碑學思想濫觴的影響,晚明文人對古字體的興趣大增,因此異體字的使用成為當時書家創作的特點之一,傅山正是將文人書法中使用異體字的風氣推向頂峰的書家。傅山自述學書經歷曰:“吾八九歲臨元常,不似。少長,如《黃庭》《曹娥》《樂毅論》《東方贊》《十三行洛神》,下及《破邪論》,無所不臨,而無一近似者,最后寫魯公《家廟》,略得其支離。又溯而臨《爭座》,頗欲似之。又進而臨《蘭亭》,雖不得其神情,漸欲知此技之大概矣。”從中可以看出,傅山的楷書結合鐘繇古拙、王羲之妍美、顏真卿寬博,自成一家,獨具風貌。
一、《春日小賦冊》內容賞析
《春日小賦冊》全文內容為:“蕩蕩草野,春心是傾。去人不遠,悔近郊垌。違人后豁,曳我柴扃。云阡雨暗,雨陌云明。花離柳合,日艷風輕,組金織碧,分丹共青。丹青界絡,金碧明淫。金碧挑蕩,丹青崢嶸。轉竦換密,抽光繹精。細螽閱香,詳鳥審聲。端失鹵莽,緒得丁寧。此時非我,蘧然遺形。外物豈假,誘我落情。情遠道近,因夢入醒。回視大夢,覺癡夢靈。夢亂花忙,花多夢更。水前花當,花外水縈。縈洄不測,溟漲云平。山川有極,神理不停。顛倒孤月,不指列星。比肩步趨,瞠乎不行。君不入夢,謂我逕庭。舉世蔪亂,爾將汝迎。吾將為實?吾將為名?有內無外,忍辱則榮。動靜專專,其神始凝。古迂今闊,俄經頃營。衾枕昏昏,不愜其生。耳目取資,天地之英。東風吹衣,神廬不盈。謝白若惕,納紅若驚,華年感慨,始葉初莖。不念頹暮,但憐奮苓。春日既鮮,新夜不冥。冥花如雪,涼月如冰。花翻月諜,月避花偵。玩而不喪,虛以損增。良畫佳夜,眾兆不誠。勿與人事,蚩蚩之氓。”③
全文開頭輕松明快,傅山居住郊外,欣賞春日明媚風光,睹物思人,不由得傷感。明朝覆滅,清軍入關,傅山的精神世界轟然倒塌,“哭國書難著,依親命茍逃”成為他內心情感的真實寫照。悲憤壓抑之余,他開始逃避現實生活,隱居道觀,成為一名“朱衣道人”。如果說睹物思人是人之常情,那么傅山仇視清廷,不與之往來,也就理所當然。“此時非我,蘧然遺形。外物豈假,誘我落情”,傅山經歷了朝代更迭,苦悶心情郁結心中,“舉世蔪亂,爾將汝迎。吾將為實?吾將為名?”傅山連著兩次的發問,視功名利祿為草芥,最后表達自己心聲:“勿與人事,蚩蚩之氓。”不述世事,可見傅山心中之無奈。傅山剛開始書寫的心情是較為平靜的,描寫了春日中的云、花、柳等靜物,非常舒緩,而從“此時非我,蘧然遺形。外物豈假,誘我落情”開始,字形大小與前文對比強烈,可見作者當時心境已漸跌宕,到“華年感慨,始葉初莖。不念頹暮,但憐奮苓”時,悲傷至極,尤其“華”“年”二字明顯放大,這是書寫速度過慢所致,或許此時傅山已神思筆外,回想明朝的覆滅和自己的經歷,到最后兩句“虛以損增。良畫佳夜,眾兆不誠。勿與人事,蚩蚩之氓”,這時傅山已經不再克制自己的心情,字形已經完全放開、舒展,為宣泄郁悶的心情打開出口,整幅作品藝術價值極高,作者是在純粹的自然書寫中流露苦悶的情感。傅山39歲時明朝覆滅,后傅山出家為道,可以推測此作品應作于傅山39歲之后,此時其整體書法風格已經漸趨統一。
二、傅山小楷《春日小賦冊》的風格特點
(一)氣息閑適
《春日小賦冊》章法上下字距稍緊,左右行距疏散,在舒朗的行距中,字形大體沿襲魏晉小楷之橫向取勢,結體寬博,橫向長筆畫縮短,單字包容含蓄,整體看上去空靈輕松,瀟灑自然,有楊凝式《韭花帖》之韻致。傅山還加大了字與字之間大小欹正的對比。單豎行中軸線的左右搖擺使整體更加靈活自然,濃淡墨交叉使用,更顯活潑生動。整體風格和諧統一,氣息流暢,輕松自然。
(二)用筆流暢
作品用筆流暢,流暢的用筆簡約優雅,筆畫帶有弧度,中段多細瘦,兩頭點畫飽滿,用筆沒有復雜的裝飾動作,順勢起筆,稍駐,然后中鋒行筆,最后順勢收筆,一氣呵成,天真自然,沒有矯揉造作之態。師宗魏晉鐘王取法,是傅山“取法乎上”的學書覺悟使然,筆畫起收與鐘繇一致,收筆精到。在形與質的關系上,傅山更注重線條質量的渾厚與力度,不太注重筆畫的具體形態,撇畫和提畫的落筆多不出鋒,收筆圓潤飽滿,橫畫、豎畫多為重按圓收,捺畫收尾趨向隸書燕尾,捺畫撥挑也與隸書相似,如“遠”“金”“失”“趍”的捺畫,使作品更加稚趣盎然。點畫呼應,如“納”“紅”字絞絲旁為點畫組成,充滿韻味和趣味,使字形更加靈動。傅山在家訓中說:“作小楷須用大力,柱筆著紙,如以千金鐵杖拄地。若謂小字無須重力,可以飄忽點綴而就,便于此技說夢。寫黃庭經數千過,了用圓鋒筆、香象力,竭誠用腕,肩臂供筋骨之輸,久久從右天柱涌起,然后可語奇正之變。”④這也解釋了為何傅山小楷雖每字不足1厘米見方,然每個點畫都有鏗鏘之力,而非飄忽點綴之浮筆。
(三)結字寬博
在結構上,傅山借鑒顏真卿書法的寬博取勢,用筆又與顏真卿楷書同取篆籀筆意,每字結字以方取勢,微微向右欹側,橫折的折角處多是略有聳起、方中見圓之態,如“雨”“明”“目”“日”“月”等字。“誠”“氓”字,斜勾向右升高蹬出,外拓的筆畫,使整體豐腴而具有顏真卿的寬博書風,顯得整體氣象宏大,樸實古拙。傅山在《字訓》中說:“寫字只在不放肆,一筆一畫,平平穩穩,結構得去,有甚行不得。”④可以看出傅山追求的是結體平穩寬博的字態。他又說:“寫字無奇巧,只有正拙,正極奇生,歸于大巧若拙已矣。”傅山追求的“拙”,就是要排除人為的技巧,歸真返璞,氣質樸實,直追“二王”、鐘繇。
三、傅山《春日小賦冊》與《逍遙游》風格對比
《逍遙游》整體精凝肅穆,是傅山47歲所書,此時傅山的書法風格已經穩定,多體現點畫厚重的篆籀用筆,結體上左右欹側,取顏體的寬博,整體章法疏朗錯落,傅山曾說“寧拙勿巧”,但他并不是不“巧”,而是拙中藏巧,字形耐看,富有古拙之味。
陳振濂在評價傅山小楷《逍遙游》時提道:“……但它的精凝與靜穆卻是第一流的。寬博的結構向四周徐徐地張開著,線條決不故為頓挫—與草書的大起大伏截然相反,是一種平淡的推移。干片拗而渾樸的格調中,我們特別感受到一種恢宏博大的‘氣的流動,但它不是草書那種明的流動,它是在表面上平靜下的氣的流動,是物質之靜的精神的動。”⑤《逍遙游》的精凝和靜穆是它最大的特征,整體氣息典雅,筆畫細致,墨色變化不大,輕重得宜,二王的中和氣質突出,整體細勁,字距緊湊,行距加寬,疏朗有致,筆畫收放有度,莊重典雅,是傅山小楷中的精品。
比較這兩幅作品,雖是傅山一人所書,但各有不同。整體氣質上《春日小賦冊》氣象高古,更有古意,整體更為厚重,字形更加寬博,字形欹側之勢突出,筆畫粗細對比更加強烈,章法布局更為率意隨性,行距疏朗,質樸天然,生動古拙。《逍遙游》整體更加平和典雅,清新明快,筆法含蓄,端莊典雅,自然筆態橫生,有種平靜細致的美,筆法精道,點畫超逸典雅,比《春日小賦冊》更加精美,而在古意上稍遜。
傅山的小楷書法筆力雄強,氣質古拙,氣息流暢,他習用篆籀筆法書寫小楷,在解體和章法上有很大的突破,有意打破結字的平衡感,以達到“支離”與“奇”的效果,這一點在傅山書法作品《嗇廬妙翰》的小楷部分中有明顯體現。《春日小賦冊》作為傅山早期小楷作品,整體還是和諧統一的,筆畫結字沒有《嗇廬妙翰》中的小楷夸張,但章法疏朗,充滿韻致,是小楷作品中的精品。
四、結語
傅山的小楷作品以顏真卿楷書風格為基礎,交糅融合,字形以顏書取勢,又以異體字與不同書體入楷書作品,自成一家,由此也可以推斷《春日小賦冊》為傅山早期的小楷作品。此后,隨著傅山藝術功力的不斷沉淀,其書法的藝術性也被推向了高峰。
作者簡介
張躍,1994年生,女,漢族,山西太原人,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書法藝術。
注釋
①白謙慎.傅山的世界[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
②唐革非:《臨池偶得》,遼寧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12頁。
③(清)傅山:《傅山全書》第一冊,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3頁。
④(清)傅山:《傅山全書(第一冊)·家訓·子訓》,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11頁。
⑤陳振濂:《精凝靜穆的傅山小楷〈逍遙游〉》,《文物世界》,2007年第6期,第76、81頁。
參考文獻
[1]王鎮遠:《中國書法理論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283頁.
[2]唐革非.臨池偶得[M].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2012.
[3](清)傅山.傅山全書[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6.
[4]王鎮遠.中國書法理論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