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娜 鄧淇尹 管太興
摘要:高職院校心理健康課程是培養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和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徑,而傳統的心理健康課程模式已無法適應新時代高職學生的身心發展需求。以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為例,結合心理健康課程目標,以積極心理學為導向,探索“縱向深度貫通,橫向多元融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教學體系構建,圍繞心理健康課程實踐教學中“哪里教、如何教、誰來教”三個關鍵要素,通過“三抓三建”為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教學的有效實施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舉措。
關鍵詞:“三全育人”;高職心理健康;實踐教學體系;積極心理品質
“三全育人”理念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使思想政治工作體系貫通高校育人體系,形成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格局。作為培養技能型人才的高職院校,必須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育人育心育德優勢,培養“具備健康的心理素質、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素養”的新時代技能型人才。
一、“三全育人”與高職心理健康教育
(一)當代高職學生心理特征
當代高職學生接受新鮮事物能力強,但還未樹立正確完整的個人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自我約束力較差,思想行為較為自由。處于青春躁動期的他們容易在日常學習生活中遇到困惑或迷茫,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響。外界干擾極易造成學生心理上的失衡及思想上的迷失。社會的不斷發展對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高職學生不僅要掌握系統的專業理論知識,具備一定的社會實踐工作能力,還要不斷完善自己思想政治素質和心理素養,這樣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但這也對職業教育的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高職院校心理健康實踐教學改革
心理體驗是指個體以情緒情感為核心,因親身經歷和感受而產生和賦予意義的內在能量,它是一種發展式情緒情感、認識認知、思維意識的心理活動過程。實踐教學是開展高職學生心理健康課程的關鍵載體,其核心是通過使學生參加課堂內外和校內校外心理素質訓練、團體輔導活動、角色扮演等互動活動來獲得對周圍事物的感知。
高職院校心理健康課程是一門兼具學科性質和實踐體驗活動的課程,應以學生的自我感受和心理體驗為主。其教育教學的實質不僅是為學生提供心理健康的理論知識,更是為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因此,在“三全育人”背景下高職院校如何強化理論教學,有效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教學,營造積極向上的教學氛圍至關重要。
二、高職院校心理健康實踐教學現狀
心理健康實踐教學應以提升心理素質的實踐訓練活動為載體,以體驗感知為教學內容,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通過親身經歷體驗實踐活動感受周圍的一切人事物,實現自我內化,最終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思想政治素質。但目前,高職院校的心理健康課程實踐教學普遍存在以下問題。
(一)高職心理健康課程實踐教學普遍存在的問題
一是教學目標不明確。心理健康課程教學雖然設置了知識、能力和素質目標,但受各個學校實際教學條件、師資力量等方面限制,往往無法落到實處,導致學生雖然了解了一些心理知識,但在面對現實生活的心理困惑時,無法采取有效措施加強自我調節。二是教學形式單一。大學期間,不同年級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的需求不盡相同。而目前,心理健康課程不管是必修課還是選修課,集中學習均以課堂教學為主,教學方法以知識灌輸為主,缺乏體驗感,形式較為單一,學生個性化需求無法被充分滿足。三是教學內容缺乏實踐性。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內容還是以理論講授為主,實踐技能講授較少,無法適應當前飛速發展的社會趨勢。
(二)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實際教學問題
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的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教學主要存在以下問題: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教學載體欠缺;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教學無法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心理咨詢、團體輔導等專業化技能薄弱。
三、高職心理健康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與實施
心理健康實踐教學應從學生的實際需求出發,加強個性化引導,注重個人潛能開發,讓學生在接受心理健康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后,善于發現生活中的小確幸,做到悅納自我,提升個人價值感和主觀幸福感。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基于積極心理學理念,探索“縱向深度貫通,橫向多元融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教學體系構建,圍繞心理健康課程實踐教學中“哪里教、如何教、誰來教”三個關鍵要素,通過“三抓三建”為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教學的有效實施提供了新舉措。
(一)抓基礎,建成理實一體化實踐教學保障體系
一是以實踐教學基地為載體,保障實踐課程有效實施。如,打造1000平米“幸福驛站”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教學基地,彌補實踐教學場地缺失問題。二是以理論為指導,增設心理健康實踐教學課程。如,結合學生實際需求,按1:1優化理論與實踐課程比例,開設2門必修課并編寫配套教材,以實現1+1>2效果。三是組建專業化師資隊伍。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通過“專兼職結合、校內校外結合、線上線下結合、學生管理與教學結合”的方式,組建心理健康實踐教學師資隊伍。
(二)抓教學,建成多元課堂實踐教學課程體系
一是創新體驗式課堂,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創新教學方法,通過多重互動體驗開展心理素質訓練,激發學生興趣,提升參與度,促進教學相長。二是開展課外實踐,由一課堂向二課堂延伸。依托二課堂開展系列主題團體輔導、朋輩培訓、心理情景劇、寵物心理和園藝心理等實踐課程,引導學生自我完善。三是拓展社會實踐,踐行社會服務。聯合校團委、社區、行業協會等開展各類社會服務,并針對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群體開展“三下鄉”特色心理關愛社會實踐項目。四是結合學生多元需求,助力自我成長。結合不同年級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分層分類制定實踐任務,通過適應力訓練與團隊建設、沙盤游戲體驗、就業心理與面試技巧等課程解決學生多元化需求。
(三)抓人才,建成復合型實踐教學師資隊伍
一是以心理育人為導向,構建實踐教學服務體系。以“課程教學、實踐教學、咨詢服務、危機干預”為心理育人維度,建成以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一二級學院(心理輔導站)一班級(輔導員、心理委員)一寢室(寢室心理聯絡員)為層級的“四維度四層級”實踐教學服務體系。二是以科研促教學,建成高水平科研團隊。圍繞學生中農村生源較多、留守經歷突出問題,構建以“輔導員工作室”為依托的專項科研團隊,教研互通互融,形成特色科研成果。三是專業技能培訓常態化,提升教師實踐教學能力。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與專業機構開展校企合作,每年針對學工一線全體人員開展常態化心理輔導培訓;專兼職心理教師通過專業培訓、校際交流、學術會議等形式,提升專業水平和實踐技能。
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可有效促進從傳統授課方式向體驗式教學模式轉變,實現理論實踐融合一體化,優化學生心理素質、提升心理健康水平,讓學生真正學有所獲,學有所悟。
四、創新與推廣
(一)理念創新
創造性提出了“學生主體、積極導向、夯實理論、拓展實踐”的教學理念。以積極心理學理論為導向,打破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針對學生消極心理特質實施教育教學的傳統模式;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心理健康理論知識學習和實踐教學中的積極心理體驗,營造積極活躍課程氛圍,實現理實一體化,以培養學生積極價值觀、激發學生積極潛能,使之形成積極心理品質。
(二)實踐創新
探索構建“縱向深度貫通,橫向多元融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教學體系,圍繞心理健康課程實踐教學中“哪里教、如何教、誰來教”三個關鍵要素,通過“三抓三建”,為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教學的有效實施提供了新途徑。
抓基礎,建實踐基地。在成都高職院校中率先建成了規模大、配置高、功能齊的“幸福驛站”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教學基地,建成校級心理健康教育在線精品課程。
抓教學,建多元課堂。通過“分層式實踐教學理念+體驗式實踐教學方法+發展式實踐教學管理”,實施“課內體驗、課外實踐、社會實踐、自我成長”的橫向多元融合,破解了學生多元化需求無法滿足的困局。
抓人才,建師資隊伍。通過教研結合、常態化師資培訓以及“四維度四層級”的縱向深度貫通,建成一支復合型實踐教學師資隊伍。
(三)科研創新
針對生源80%以上來自四川農村,其中近60%學生均有留守經歷的校情,在省內率先開展“留守經歷涉農高職學生”專題調查研究,形成了《農村生源地高職學生積極心理品質與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研究》等一系列特色研究成果,為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改革開拓了新思路,為高職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教學提供了學術研究基礎。
(四)推廣應用
一是教研互通互融,成果豐碩,成效顯著。圍繞學校農村生源較多、留守經歷突出問題,以科研帶動教研,以教研促進教學,教研互通互融,形成一系列特色科研成果。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主編的心理健康教材在兄弟院校廣泛使用。同時,學校、學校的團隊教師及學生均獲得相應榮譽及表彰。二是“縱向深度貫通,橫向多元融合”實踐教學體系得到同行認可。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被授予四川省心理學會“理事會員單位”,其團隊教師被聘為四川省心理學會理事及專委會副主任、委員等。西華大學、成都中醫藥大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西北師范大學心理學院等本科院校來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參觀交流學習,學校的特色做法對本科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心理學專業人才培養具有積極借鑒價值。四川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宜賓職業技術學院等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先后來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交流調研,學校的特色做法在高職院校中受到廣泛認可和好評。因此,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的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教學體系構建及實施具有普遍推廣和應用價值。三是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教學影響廣泛,受到媒體關注。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被評為四川省首屆“十佳心育學校”,學校團隊教師接受媒體采訪,并被香港國際衛視、四川頻道報道播出,在各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具有一定的示范引領作用。
結語
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在“學生主體、積極導向、夯實理論、拓展實踐”的教學理念指導下,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教學體系實現了四個轉變:一是建成“幸福驛站”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教學基地,實現實踐教學場地從無到有的轉變;二是創新教學理念,實現從關注學生“消極面”問題導向到激發學生“自身潛能”積極心理學導向的轉變;三是改變課堂形態,開設多元課堂,通過“三抓三建”實現理實一體化,實現學生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四是采取教研互融模式,通過“教中研”——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問題,進而開展針對性研究,為教師教學提供理論依據,實施“研中教”——將研究成果應用到實踐教學中,實現教師從“單純教學”到“教研相長”的轉變,為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教學的有效實施提供了新舉措。
基金項目:2021年度四川省教育廳四川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培訓基地研究課題“大思政背景下留守經歷高職學生積極心理品質調查及養成研究”,項目編號:2021SXJP022;2021年度四川省教育廳四川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培訓基地研究課題“心理健康課程對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提升實效的研究”,項目編號:2021SXJP002;2021年度四川省教育廳四川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培訓基地研究課題“學校心理危機干預機制、方法與技術研究”,項目編號:2021SXJPO01;2022年度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科研基金項目(思想政治/輔導員專項)“留守經歷高職學生積極心理品質養成路徑探索”,項目編號:22SZ101。
作者簡介:張娜(1980-),女,陜西咸陽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鄧淇尹(1983-),女,四川渠縣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管太興(1966-),男,四川射洪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責任編輯 張萌喆)
185750052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