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鄉村振興,城鄉融合發展是關鍵。城鄉融合發展能夠彌補鄉村發展不足,實現共同發展,有其必要性、可行性和內在動力。但城鄉之間在居民收入、公共資源供給、要素自由流動等方面仍存在差距,需要在產業、空間和要素融合等方面持續用力。
關鍵詞:鄉村振興;城鄉融合;發展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并提出“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城鄉融合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所在,需要進行認真研究。
一、鄉村振興視域下城鄉融合發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城鄉融合發展的必要性
我國已步入新的發展階段,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難點在鄉村。根據木桶原理,一個木桶裝水的數量,由最短的那塊木板所決定。如果把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看成一個木桶,那么鄉村發展就是短板之一??s小城鄉差距,促進城鄉融合,實現城鄉共同發展、共同進步,才能補足鄉村發展短板。
(二)城鄉融合發展的可行性
1、我國大幅提升的經濟實力是城鄉融合的物質基礎。我國GDP穩居世界第二位,國家綜合實力不斷增強,能夠在城鄉投入更多;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的流動加快,農村富余勞動力彌補了城市勞動力的缺口,同時,鄉村廣闊發展前景吸引城市高水平勞動力、資金和先進技術等也逐步走向鄉村;隨著新技術的涌現,農產品深加工、原生態農產品等新業態在鄉村普遍出現。
2、深入推進多項改革是城鄉融合的社會基礎。戶籍制度改革加快推進,城鄉居民流動加快;全民醫療和養老保險制度為城鄉居民提供了基礎保障,解除了居民后顧之憂;信息化建設的深入發展,使鄉村也能享受到信息的便利,彌補了城鄉之間信息的差距。
3、逐步完善的鄉村振興相關制度是城鄉融合的制度基礎。在國家的統一部署下,中央和地方從制度、工作落實、成果評估等方面進行了科學部署和系統安排,以實現城鄉共同發展進步。
二、鄉村振興視域下城鄉融合發展的動力研究
(一)鄉村振興戰略與城鄉融合發展相互驅動
在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之前,我國城市化發展建立在鄉村資源向城市的單向流動基礎上,鄉村相對于城市,劣勢明顯,不均衡現象突出。資源的大量涌入,使得城市化的進程得以快速推進,但也無形中拉大了城鄉差距,鄉村發展緩慢,內驅動力被削弱。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旨在改變這一局面,推動城鄉實現共建、共享。城鄉融合發展有助于鄉村振興目標的實現。鄉村振興要求鄉村優先發展,加快城鄉之間要素合理流動、產業互補和人員自主流動,推動實現產業、人才、文化、生態和組織振興發展目標。
(二)城鄉融合發展的動力
1、城市發展是牽引動力。城市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是人類文明進步的結晶。在城鄉融合發展過程中,城市發展有帶動作用,城市能夠吸納農村的勞動力,提供就業崗位,增加收入,加強城鄉聯系。城市加快發展,能夠帶動提升鄉村技術水平,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經濟效率,增加農民收入,為鄉村發展帶來機遇。
2、市場發展是基礎動力。市場在資源配置中具有基礎性作用,影響產品和要素流動,造成價格波動,對城鄉整合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城市建設離不開勞動力,從鄉村吸收勞動力,能夠加快鄉村人力資源向城市流動。同時,由于城市人口增加,需要消耗大量的糧食、蔬菜等農產品,進而推動農業生產規模的擴大。農村勞動力流向城市,農業生產從業者減少,迫切要求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城市能夠提供鄉村所需的機械、技術、資金等要素,由此推動城市經濟發展。
3、行政推動是催化動力。僅依靠市場力量勢必會加劇城鄉不平衡,擴大城鄉之間差距。因此,應發揮政府力量,運用行政手段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在制定政策時,要將城市和鄉村置于同等地位,兼顧各方需求,將鄉村發展與城市發展同等看待,促進城鄉共同進步,實現融合發展。
4、群眾訴求是城鄉融合發展的內在動力。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必須實現城鄉融合發展。沒有鄉村振興,就無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鄉村群眾對鄉村振興的需求、對城鄉融合發展的需求是最核心的內在動力。
三、鄉村振興視域下城鄉融合發展的短板
(一)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縮小緩慢
1、城鄉人均收入差距大。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一直較大,從人均可支配收入看,2019年城鎮為42352元,農村為16021元,城鄉人均收入指數2.64;2020年城鎮為43834元,農村為17131元,城鄉人均收入指數2.55。從收入結構看,雖然都有所提升,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縮小比較緩慢。
2、基尼系數值仍在高位?;嵯禂翟?.2~0.3區間,說明收入分配比較公平,基尼系數超過0.4,則表明收入分配差距大。我國的基尼系數,2019年為0.465,2020年為0.468,均高于國際警戒線0.4的標準。說明我國貧富差距仍然較大,城鄉之間差距更為顯著。
(二)城鄉公共資源供給存在較大差距
1、基礎設施差距大。我國城鄉基礎設施建設不均衡,鄉村在道路建設、居民生活用電、用氣及垃圾分類處理等方面與城市還有較大差距,農村居民的正常生活也因此受到影響。農村基礎設施落后,對實現鄉村振興戰略有很大的障礙。
2、公共服務差距大。長期以來,我國優先發展城市,優質資源向城市匯集,導致鄉村在醫療、養老、教育、交通等方面保障不足。
(三)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尚未建立
1、農民進城越來越難。為了謀求更好的生活,農村勞動力大量涌向城市,但房價高企,擁有住房困難。同時,因相關政策及經濟條件限制,子女入學方面也面臨問題。
2、土地城鎮化速度快于人口城鎮化。為了快速增加GDP,許多地方政府過分依賴土地財政,土地城鎮化發展迅速。但由于農村居民融入城市需要一個過程,出現了土地城鎮化速度快于人口城鎮化的現象。
3、城鄉金融市場發展不平衡。鄉村發展需要大量資本,但金融市場在城市發展迅速,而在鄉村發展緩慢,資本向城市流動加快,而真正留在農村、用于發展鄉村的資金相對不足,無法滿足農村發展對資金的需要。
四、鄉村振興視域下推進我國城鄉融合發展的建議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指實現鄉村的全面振興,包括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和組織振興。實現城鄉融合發展最核心的是實現產業、空間和要素的融合。
(一)實現城鄉產業融合
1、農村要滿足城鎮新需求。鄉村農產品在量的方面能夠滿足城鎮居民的需求,但農產品在質的方面與城鎮居民的需求還有差距。鄉村不僅要提供安全、綠色的農產品,還要利用自身特色,提供農耕文化、鄉愁寄托等精神產品,更要挖掘自身潛力,努力提供空氣清新、環境優美、富有田園特色等的生態產品。鄉村要加快農業發展提質增效,大力發展特色種植業;根據市場需求和資源優勢,發展區域性公用品牌;加快一二三產業融合,借助網絡,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進行業態創新,發展山水遠足、民宿休閑、土味美食、農耕體驗等新產業,以創新帶動鄉村生產生活環境的改善。
2、城鎮也要適應農村的新需求。發展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需要新技術的加持,滿足鄉村對新技術的渴求;提供有機肥料、低毒高效農藥和其他農用物資,深入開發農村市場;適應農村現代化需求,開發農業機械,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滿足鄉村改善人居環境的需求,提供適合鄉村的垃圾處理、污水處理和新型建筑材料。
(二)實現城鄉空間融合
1、優化布局美化人居環境。首先,對鄉村進行科學規劃。由政府主導,調動社會團體和環保組織等各方力量,制定縣、鄉、村建設規劃,提升鄉村風貌。實施重點特色村鎮建筑群保護,保護和傳承傳統文化。更好地將優化布局美化人居結合,同時可以開發鄉村旅游資源,提高當地老百姓的純收入。其次,對鄉村生活環境進行整治。加強農村廁所改造,建立垃圾處理和回收機制,加大污水處理力度,運營與管護好鄉村良好生態。再次,建立鄉村生態評估與補償機制。對鄉村環境進行評估,并建立健全評估和生態補償機制,加強鄉村生態保護與治理。
2、提高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水平。通過“村村通”建設,大幅度提升鄉村交通條件。從收益與成本角度考慮,市場力量難以主動參與到鄉村基礎設施建設上來。因此,政府應加大財政投入,營造良好的設施和環境,提供適當的補助和政策支持,為資源要素流向鄉村提供便利,讓農民享受到實實在在的紅利。
3、提升城鄉公共服務水平。城鄉之間在教育、醫療、技術等公共服務方面不均衡現象尤其突出。要著力提升鄉村學校硬件設施水準,加大對鄉村教師待遇的補貼力度,讓優質教育資源能夠在城鄉合理流動;完善新農合、大病醫療保障和貧困家庭救助體系;通過提供科技服務和技術支持,增加單產,提高質量,降低成本,提高農民收入。
(三)實現城鄉要素融合
1、匯聚人才要素。要破解鄉村人才匱乏難題,必須創設良好就業環境,留住人才。一是優化從業者層次結構。既要注重留守鄉村高素質農民培養,又要引導大學生和城市人才下鄉。二是優化居民結構。鄉村的價值,既體現在能夠提供生態產品,也體現在能夠提供高品質生活。三是加快“三農”人才建設。提高農村地區工作人員的能力和水平,培養懂技術、會管理的鄉村振興技術技能人才。
2、保障產權要素。深化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和經營權改革,推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有序規范運轉;實行靈活寬松的管理政策,對農產品冷鏈、休閑采摘、倉儲等設施用地優先進行保障。激活資本要素,加大鄉村投入力度,加快鄉村金融創新,拓寬融資渠道,鼓勵社會資本參與農村產業建設,建立適合鄉村發展的金融體系。
作者簡介:溫雯(1983-),女,河南洛陽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英語教育。
(責任編輯 劉常興)
1244500520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