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銅器文物具有極高的文化價值、歷史價值和科研價值,因此其保護工作一直備受文博工作者的高度關注。本文在簡要概述青銅器文物腐蝕的主要形式的基礎上,結合青銅器文物養護處理的基本原則,從除銹養護和緩沖劑養護兩個層面提出具體的養護策略,以期提升我國青銅器文物的養護水平,使青銅器文物的文化、科研價值得以充分發揮。
關鍵詞:青銅器;文物;腐蝕;養護

作為金屬類文物,青銅器文物出土前后都會面臨腐蝕問題。如何預防和處理青銅器文物的腐蝕問題,更好地對其進行養護,是當代文物工作者重點思考的問題。基于此,筆者對青銅器文物腐蝕的原因、機理和類型進行總結分析,在此基礎上探究科學有效的養護策略,希望為保護青銅器文物歷史和科研價值,推動我國文物保護工作發展提供實踐經驗。
一、青銅器文物腐蝕的主要形式
根據腐蝕形態的不同,青銅器文物腐蝕可劃分為“全部腐蝕”和“小孔腐蝕”兩種形式。



二、青銅器文物養護處理的基本原則
(一)維持原狀
維持文物原狀是青銅器文物腐蝕處理和養護的基本原則,包括維持器物原始的制造工藝、紋飾、色彩、造型等多方面內容,遵循“維持原狀”原則開展文物腐蝕處理和養護工作,能最大限度地保留器物的科學價值、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因此,在開展具體工作時,應準確把握文物的性質、腐蝕類型及程度,在此基礎上科學選擇最為恰當的養護技術,以確保文物外觀色彩、造型紋飾不受影響。
(二)腐蝕物選擇性去留
經過千百年時間的洗禮,青銅器文物必然會有不同程度的腐蝕問題,腐蝕物覆蓋層已經逐漸成為青銅器文物的一大特征。在對青銅器文物進行腐蝕處理和養護時,文物保護人員應對文物表面腐蝕物覆蓋層的成分作全面分析,對于銅的硫化物、氧化物以及硫酸鹽等自然形成的、不會對青銅器造成損傷的穩定性礦物層予以保留,體現文物的藝術和歷史性,而對于堿式氧化銅、氧化亞銅等對器物具有嚴重危害的腐蝕物覆蓋層,則通過技術手段徹底清除。
(三)科學保存
青銅器文物表面不僅包含銘文、彩繪、紋飾,還會保留一定的使用痕跡,這些都是極為珍貴的歷史文化信息,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因此,在進行青銅器腐蝕處理和養護時,必須保護好這些重要信息。然而,青銅器腐蝕因素多樣,腐蝕程度各異,處理、養護難度極大。這就需要文物保護人員不斷提升自身專業水平,能根據青銅器文物的腐蝕特征選用最科學的處理和養護技術。
(四)運用新材料
青銅器文物腐蝕處理和養護工作包括去污、除銹、緩蝕、封護等多個技術工藝,實施過程中必然會應用青銅器文物本身材質以外的材料。若這些材料使用不當,也會對文物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傷,因此,新材料的使用應慎重,應將其作為一種輔助性材料,嚴格控制其使用量和使用頻率。例如,采用化學法除銹時,必須做好文物中殘留藥物的清理工作,避免化學藥品對文物造成破壞;除銹時也不宜使用高分子材料;封護處理時,應選擇不影響文物外觀且易于清理的材料[3]。
三、青銅器文物防腐蝕及養護策略
(一)除銹養護策略
除銹是青銅器文物腐蝕處理的首要環節,也是文物養護的關鍵環節。在對青銅器文物進行除銹處理前,文物保護技術人員應對銹蝕物主要成分進行分析,明確銹蝕物的危害程度,在此基礎上結合文物腐蝕程度、材料性質、結構要素,選擇最為科學的除銹技術。目前,青銅器文物除銹主要分為物理除銹和化學除銹兩種。

物理除銹技術主要包含以下除銹方法。(1)工具除銹法。即借助專業化、精細化的除銹工具,以挑、削、刮、剔、磨、錘、鑿等人工處理方式,清除青銅器文物表面的銹垢。若文物器型較小、造型精致、工藝復雜,可借助顯微鏡進行精細化除銹處理。雖然此方法見效快,但并不能根除文物表面的有害銹,同時對操作人員專業技能水平要求極高,除銹過程中容易對文物表面造成破壞,因此具有較大的局限性。(2)超聲波除銹法。即利用超聲波清洗設備,以超聲波振動的方式對青銅器文物表面的銹垢進行清理。該方法具有效率高、操作難度低、對文物損傷小等應用優勢,同時,腐蝕物去除過程是在封閉環境中完成的,因此對周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性較小。因具有上述優勢,該技術在現階段的青銅器文物保護工作中被廣泛使用。(3)噴砂除銹法。即使用噴砂機清除文物表面銹垢。具體工作原理:由噴砂機內部空氣壓縮系統提供高壓氣流,使專用清潔材料在高壓氣流的作用下被高速噴射到文物表面,利用清潔材料的沖擊力和摩擦力將文物表面的有害腐蝕物和銹垢清除。此方法在應用過程中主要有以下兩個要點:第一,應根據文物表面腐蝕物的具體情況,科學調整機器噴砂量和噴砂速度;第二,應選用最符合處理需求的清潔材料,才能最大限度地在清除腐蝕物的同時避免對文物表面造成破壞。(4)激光除銹法。利用激光機射出的高能激光光束照射青銅器文物表面的腐蝕物,在光熱效應作用下使腐蝕物和銹垢快速熔融汽化,從而達到清除器物表面腐蝕物和銹垢的作用。但該技術尚處于起步階段,成熟度不足,并不適用于大面積粉狀腐蝕物的清除工作,僅在特殊情況下才會使用[4]。
化學除銹技術主要包含以下除銹方法。(1)藥物除銹法。借助專用化學藥劑清理青銅器表面腐蝕物和銹垢是業內常用的方法。現階段,技術人員主要利用草酸、檸檬酸、醋酸等低濃度有機酸溶液或六偏磷酸鈉、堿性酒石酸鉀鈉、堿性甘油、氫氧化鈉溶液等化學制劑對青銅器文物表面的腐蝕物進行清理。在應用藥物除銹法時必須注意:藥物除銹后,必須及時利用蒸餾水對器物進行多次沖洗,以避免殘留藥物對文物表面造成二次破壞。(2)電化還原除銹法。即以金屬鋅、鋁為原材料,以氫氧化物為介質,利用電化學反應對青銅器文物表面的腐蝕物進行清理。從化學理論層面看,利用該方法處理青銅器文物表面的腐蝕物,幾乎可以將腐蝕部位還原至初始狀態。因此,在現代青銅器文物養護工作中,該方法被廣泛用于文物局部腐蝕物的清理。需要注意的是,該方法會對青銅器文物表面腐蝕物進行無差別處理,不僅徹底清除有害腐蝕物,還會清除自然形成的無害性礦物層,從而可能對文物表面造成一定的破壞,影響文物的藝術價值、歷史價值以及研究價值。因此,該方法主要應用于青銅器文物表面小型銘文、花紋的除銹處理[5]。
(二)緩沖劑養護策略
緩沖劑養護法是新興的青銅器文物養護方法。該方法主要以石油和化工領域常用的緩沖劑為原材料,對青銅器文物實施養護和保護。在具體應用過程中,文物保護技術人員結合石油、化工領域中緩沖劑的應用經驗,根據青銅器文物的特性和腐蝕狀態,挑選適宜的緩沖劑類型,并制定使用方法,再配合對文物外部環境條件的科學調整,預防青銅器文物出現腐蝕。目前,科研人員經過不斷努力,研發出更適用于青銅器文物養護的緩沖劑—苯駢三氮唑(BTA)與甲酸鈉(SFA)復合緩沖劑。該緩沖劑對青銅器具有良好的緩蝕效果,其原理在于:BTA可與Cu(I)在銅表面形成穩定保護膜,以提升對文物基體的保護能力。同時,SFA具有一定的還原性,能改善青銅材料表面狀態,增強BTA吸附性,增加Cu(I)比例,進一步提升表面保護膜的防腐能力,從而對青銅器文物實現有效保護[6]。

四、結語
受材料化學成分因素的影響,青銅器文物容易在環境變化和自身作用下,出現全面腐蝕或小孔腐蝕。文物保護人員應在準確把握青銅器文物腐蝕原因、機理以及類型的基礎上,選擇最為科學的除銹方式和緩沖劑養護策略,以提升對青銅器文物的保護水平,確保其文化、科研價值得以充分發揮。
作者簡介
喬麗娜,1983年9月生,女,漢族,內蒙古鄂爾多斯人,鄂爾多斯市博物院中級,研究方向為文物保護。
參考文獻
[1]馮明慧.淺談青銅器文物的腐蝕原因與保護方法[J].收藏與投資,2021(10):114-116.
[2]趙磊.青銅器文物的腐蝕與養護分析[J].東方收藏,2021(13):74-75.
[3]周浩,王勝利,劉雪峰,等.新型復合緩蝕劑對青銅文物的防腐蝕研究[J].中國腐蝕與防護學報,2021(4):517-522.
[4]張潔.青銅文物保護與修復研討[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1(7):86-88.
[5]田興玲,賈政,趙旭輝.新型封護材料ZS-922對青銅文物保護效果的評價研究[J].材料保護,2020(9):32-38.
[6]萬潔.伊犁出土青銅器的保護工作與修復方法探索[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0(19):146-148.
2372500783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