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畢加索的知名作品《格爾尼卡》取材于西班牙內戰之后遭受德國納粹轟炸的巴斯克小鎮—格爾尼卡,在特定的時代背景下背負了特殊的歷史使命。畢加索以獨特的視角,展示了戰爭對生命造成的摧殘。本文主要對《格爾尼卡》的創作背景、作品構圖、色彩及形象符號作簡單分析,探討作品的超前性,揭示人們渴望和平的內心訴求。
關鍵詞:畢加索;格爾尼卡;形式;符號
《格爾尼卡》雖表現戰爭,畫面中卻沒有軍隊、武器和廝殺的場景,但它生動地再現了轟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小鎮格爾尼卡這一殘忍事件。畫面中,畢加索把一個個完整的形象逐一分解,再根據畫面的需要重新組合。畢加索將滿腔憤怒宣泄在畫面之中,多種風格與手法的結合重組,塑造了極其夸張的形象與獨具特色的風格,表現出對戰亂中法西斯的野蠻、獸性的厭惡以及對遭受苦難的西班牙人的同情。
一、創作背景
1937年4月26日,德軍對西班牙北部的小鎮格爾尼卡進行了三個多小時的轟炸,使格爾尼卡被夷為平地。這一事件引起了國際社會的輿論譴責。同年,畢加索正好接受西班牙共和國的委托,為巴黎世博會的西班牙館創作裝飾壁畫,所以就以此事件為題材進行創作,表達對戰爭的憤慨,為戰死的人哀悼。在這樣的背景下,畢加索創作出《格爾尼卡》這幅巨作(圖一)。

二、分析《格爾尼卡》
《格爾尼卡》采用立體主義的表現手法,營造了充滿痛苦和獸性的畫面。整幅作品的構圖以變形的牛與嘶叫的馬為中心展開,畫中有從二樓窗口遞出燈火的人,有倉皇逃竄的女人拖著畸形的腿沖向畫中心,左邊是懷抱著死去孩子的母親;地上有殘臂握劍犧牲了的尸體,旁邊布置著一朵怒放的鮮花。畢加索將具象手法與立體主義手法相互融合,最后使用幾何線條重組,不僅結構嚴密,而且作品之間的形式聯系也緊密起來。該作品以令人振奮的藝術形象和特有的藝術語言,控訴了法西斯慘無人道的暴力行為。
(一)構圖與色彩
《格爾尼卡》這幅巨作,乍一看毫無秩序與美感可言,無論是形象的設計還是構圖的安排,看起來都是漫不經心,但看似隨意的畫面處理把戰爭爆發時的殘酷場景與驚恐氣氛淋漓盡致地再現出來。實際上,這幅畫中的形體與圖像安排是刻意為之,不同程度的亮色互相疊加,在畫面中構成了一個三角形,三角形的中線又把整幅矩形作品恰到好處地分為兩個正方形。從構圖上看,《格爾尼卡》與達·芬奇《最后的晚餐》十分相似,都是類似金字塔式的構圖。作品中的情景由立體手法塑造并表現出來,三角形的尖角構圖、光線的處理與陰影部分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構圖穩定平衡,極富張力地表現了轟炸所引起的戰亂和災難。三角形構圖也在視覺上給人一種尖銳、刺痛、不安的感受,所以要表現戰亂悲痛場面的《格爾尼卡》出現了大量的三角形構圖。整幅作品中充滿的動感和夸張變形的形象巧妙地穿插在多個三角形構圖之中,畫面中直線的應用與三角形形成了強烈的反差,進一步增強了畫面的視覺沖擊效果。
畢加索善于用色彩來表現畫面,在《格爾尼卡》這幅作品中,他一改之前藍色時期與粉色時期的用色風格,畫面大量使用黑、白、灰三種顏色,看起來樸實無華。畢加索利用這三種顏色的灰度和畫中形象之間的層次變化展現了造型的多變,給人一種強烈的視覺沖擊。黑色很容易讓人聯想起黑夜與葬禮,這無疑是悲痛、絕望、陰暗與深沉的;現實生活中的云、雪、白晝等形象則在白色的籠罩下給人一種樸素與純潔的感覺;而灰色則與陰天、烏云相聯系,給人一種陰翳、消沉的感覺。單純的色彩本無情感,只有對色彩賦予一定意義之后,才成為傳情達意的載體。畢加索在黑白灰三種顏色的使用中,灰色在畫面中所占的比例最大,大面積的灰色讓畫面變得沉悶與寂靜,表達了畢加索對戰爭的痛恨。錯綜復雜的色塊在黑白灰的填充下顯得恐怖且陰郁,充溢著濃重的死亡氣息,揭示了戰爭帶來的昏暗、陰沉、痛苦與雜亂。
(二)形象符號
畫中的很多形象在夸張變形之后富有動感,都反映了畢加索對傳統古典繪畫的融合與吸收,細節的安排使這些形象豐富多變。畫面中母親懷里死去的孩子、犧牲的戰士、持燈者、絕境中逃亡的女人(圖二)、公牛的變化與肢解后的馬(圖三),這些記錄下的形象都成為某種意義的符號。如《格爾尼卡》中,提燈的女人與自由女神、懷抱著孩子的母親與懷抱著死去耶穌的圣母等都有著很大的關系;馬是正義的化身,牛是殘暴的統治者,這些符號的使用刻意拋開了傳統文化背景,增強了符號本身的造型意義。
除此之外,在《格爾尼卡》中,畢加索把象征邪惡的眼睛畫成了一個燈泡(圖四),代表德國轟炸機探照下的死亡之光,體現了對傳統藝術的顛覆。古典藝術中,光明往往代表上帝。這種符號語言的使用,打破了傳統藝術的固有語言。

三、《格爾尼卡》的超前性
在科學技術的進步下,人的主體價值也在發生著變化,每個人都不再是一個完整的個體,更像一個符號,個體將成為符號化的存在,這種碎片化的存在方式在畢加索《格爾尼卡》這幅作品中被充分體現出來。畫面中,分解之后再重組的破碎的、非完整的形象,暗示了現代人被碎片化的符號特征,現在看來,這些形象符號的繪畫方式不僅與時代同步,在很大程度上極為超前。
《格爾尼卡》的超前性,不僅在于畢加索創新了繪畫方式與藝術語言,還在于它可以啟發人們從現代角度下審視《格爾尼卡》,它提醒人們對當今社會進行反思。畫面中這些支離破碎的、交疊的形象,預示了現代性危機的出現,引發人們對當今世界共同面臨的戰爭傾向、恐怖主義等問題的重視與思考。
四、總結
《格爾尼卡》的誕生與當時的社會背景有著很大的關系,畢加索用圖像真實記錄了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的戰亂所代表的骯臟一面,時刻警醒當代人,要銘記歷史,堅守正義。雖然《格爾尼卡》是一幅表現戰爭的作品,但整幅畫沒有血腥,以黑白灰為主色調,畫中元素夸張變形,由很多支離破碎的形象構成,這些形象使用了立體主義的手法,揭露了法西斯令人發指的暴行。對形象的分解重組給畫面帶來了新的視覺沖擊,畫面中牛、馬、母親、士兵以及舉燈婦女等形象相互交織且錯綜復雜,渲染了混亂的氛圍,富有理性且獨具魅力的形式,理性地闡述了畢加索渴望、追求和平的夙愿和對戰爭的痛恨。
《格爾尼卡》這幅作品之所以不凡,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超越了時代。這幅畫使抽象繪畫開始走向平面化,畫面中的諸多現代元素暗含了現代人對成為一個完整、獨立的個體的渴求,揭示出當代社會的各種癥候。要解決這些癥候,就應該在堅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視角下,促進社會文明進步與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加快科學技術創新,在實現技術創新的同時致力于人的全面發展,充實人類的精神世界,這就是觀賞畢加索的《格爾尼卡》帶給當代人的收獲與感悟。

作者簡介
王紅霞,1995年8月生,女,漢族,山西人,渤海大學美術學院美術學專業2020級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綜合繪畫。
參考文獻
[1]王文灝.《格爾尼卡》的形式與意蘊[J].齊魯藝苑,2004(1):22-25.
[2]李軍.論《格爾尼卡》中的現代元素[J].湛江師范學院學報,2010(2):150-152.
[3]楊永康,孫獻華.用圖像學研究方法淺析《格爾尼卡》[J].大眾文藝,2019(22):116-117.
119750078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