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軍
冬日的陜北傳來捷報。截至2021年11月,延長石油原油采煉實現千萬噸以上“十五連穩”,經營效益創近8年最好水平。
進入12月以來,陜煤集團瞄準年度目標任務,在增投、增產、增效上再發力,確保“十四五”開局之年實現“開門紅”。
陜投集團圍繞“西電東送”“陜電外送”,在特高壓外送沿線布局一批新的煤電一體化項目,持續提高其在全國能源行業的話語權、競爭力。
陜建集團深耕省內、省外、海外三大市場。截至11月底,省外市場份額同比增長36.4%,海外市場份額同比增長129.5%。
……
深挖潛力,厚植動力,從穩增長到強增長,省屬企業高質量發展邁出堅定步伐。
一、國企改革再加碼 重組成效初顯現
2021年是國企改革三年行動的攻堅之年、關鍵之年,多項改革迎來沖刺期。陜西省國資委逐項建立改革任務臺賬,定期更新進度,提前完成國家下達的“年底前完成國資國企改革三年行動任務70%”的目標任務。
“陜西國企改革要推動省屬國有企業在關鍵領域‘挑大梁,在全省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支撐引領作用。”省國資委黨委書記劉斌說。
為此,省國資委加快推動產業相近、業務類同的國有企業戰略性重組和專業化整合,同時開展專業化整合專項行動。“在戰略性重組和專業化整合方面,去年最大的亮點是整合全省高速公路產業以及兩大電力公司的融合運營。”省國資委副主任楊愛民說。
去年初,全省17家交通企業重組。新成立的陜西交控集團總部精簡人員60%,二級板塊精簡人員23%。去年前11月,該集團是全省14戶利潤增加額超過5000萬元的省屬企業之一,改革成效初步顯現。
“由國網陜西省電力公司和陜西省地方電力(集團)有限公司融合的國網陜西省電力有限公司成立運營,實現了陜西電力‘一盤棋布局發展。”省國資委企業改革處負責人說。新成立公司加快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全省新能源新增并網容量和發電量均穩步增長。
除此之外,省屬企業實施三項制度改革,實現了能者上、庸者下、優者獎、劣者汰。截至2021年10月底,2234戶子企業中,有911戶子企業按照制度規定與經理層簽訂有關合同或契約,占比40.78%。5777名經理層成員中,有2521人實現了任期制契約化管理,占比43.64%。
二、促投資攢后勁 項目撐起“四梁八柱”
2021年12月16日,延長石油的50萬噸/年煤基乙醇項目建設現場,90多臺工程機械隆隆作響。延長石油榆神能化公司總經理郭尊禮說:“目前項目總體進度已經完成90.53%。”截至去年11月底,延長石油以高質量項目為抓手,完成投資223.1億元,名列省屬企業前列。“省屬企業提前一個月完成年度投資目標任務。投資總額 50 億元以上項目保持強勁勢頭,充分發揮領跑帶動作用。”省國資委規劃發展處負責人說。
一切圍繞項目轉,一切圍繞項目干。省屬企業“投產一批、在建一批、儲備一批、摸排一批”,發揮大型項目拉動有效投資、促進轉型升級的作用,狠抓黃金施工期,推動在建項目加快投資進度。
2021年,西部機場集團全力推進機場建設重點項目。西安咸陽國際機場三期擴建工程預計全年完成投資約44億元,累計投資將突破100億元。“目前西寧機場三期擴建工程、玉樹機場擴建工程、援建西藏阿里普蘭機場都在穩步推進。西部機場集團還先后與寶雞、渭南、府谷、定邊等市縣簽訂合作協議,合力推動機場建設,為完善省內支線機場網絡布局奠定基礎。” 西部機場集團相關負責同志說。
截至去年11月底,省屬企業211個新開工項目全部開工建設;278個續建項目累計完成投資756.77億元,完成年度計劃投資103.10%。
三、穩增長頻發力 國企主動挑大梁
全力穩增長展現國企擔當。2021年以來,延長石油、陜煤集團、陜投集團等能源類企業全面釋放石油、天然氣、煤炭、化工、鋼鐵等優質產能,加快生產,以增產促增長,保障油氣煤化電等穩定供應。
去年12月14日,在寒風料峭的陜北榆林市榆陽區,位于金雞灘鎮的陜西有色集團榆林新材料公司鑄造車間內,工人師傅正忙著給鋁錠貼標,車間呈現出一派火熱的生產場景。
據陜西有色集團企管運營信息部負責人介紹,該集團搶抓市場回暖機遇,制定出臺年末沖刺穩增長17項措施,全力促進工業穩增長。
截至去年11月,陜藥集團西安環球印務公司新冠疫苗包裝盒、說明書累計生產量創造了單品新生產紀錄。陜藥集團深挖存量項目生產潛力,西安楊森全球供應鏈生產基地生產規模持續提升,4個創新藥被納入國家醫保目錄;西北現代醫藥物流中心一二期聯動發力,穩步開展小笨鳥跨境電商平臺合作項目,全年可實現營業收入85億元。
創新為省屬企業持續提供動力和活力。
去年5月,依托秦創原,陜建集團與西安交通大學成立“未來城市建設與管理創新聯合研究中心”。按照“企業出題、揭榜掛帥、經費包干”原則,面向全國發布零碳建筑、分布式能源、新基建、管理模式創新等29個課題,其中“濕陷性黃土處理與邊坡監測預警技術”等15個課題已正式立項。
目前,陜西已有16戶省屬大型國有企業進駐由省國資委牽頭組建的“秦創原國企創新中心”。據省國資委創新合作處負責人介紹,這些企業分布在能源化工、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等領域,具有較強的帶動力和輻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