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霞


摘要:目的:探討綜合護理干預在腹腔引流管安全管理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 2020年 10 月-2021 年 10 月普外科120 例留置腹腔引流管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經隨機數字表法分組。對照組(60 例),術后行常規護理干預;觀察組(60 例),術后在常規護理干預基礎上行綜合護理干預。分析兩組術后引流管脫落發生情況、引流管安全管理滿意度。結果:對照組、觀察組術后引流管脫落發生率分別為10.00%、0.00%,,兩組比較發現觀察組術后引流管脫落發生率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引流管安全管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予以留置腹腔引流管患者中實施綜合護理干預,能夠預防或減少術后引流管脫落,提高患者對引流管安全管理的滿意度。
關鍵詞:綜合護理干預;引流管;固定;脫落;引流液
【中圖分類號】TU7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04--01
醫護人員為腹腔疾病患者開展手術治療后,通常需要放置引流管促進機體組織滲液的排出,以減少毒素吸收,并避免腹腔膿腫形成,抑制感染的擴散,加快切口的愈合速度[1]。同時,放置引流管有助于醫護人員根據引流液性質、引流量等情況初步判斷患者術區部位是否存在出血與感染的現象,故留置引流管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以往術后為留置腹腔引流管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干預,極易因為患者個人或醫護人員操作等因素導致引流管脫落,進一步影響患者術后恢復。綜合護理干預要求護理人員強化引流管風險管理意識,改善腹腔引流管固定方式,加大巡視力度,以保證引流的有效性[2]。我科在 2020 年 10 月-2021 年 10 月期間 120 例留置腹腔引流管的患者中分別進行常規護理干預、綜合護理干預,現將效果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
選取 120 例 2020 年 10 月-2021 年 10 月時段留置腹腔引流管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通過隨機數字表法分組。對照組 60 例,性別:男 32 例,女 28 例;年齡:33~70歲,均值(57.43±3.15)歲;其中,闌尾炎 16例,結直腸癌 5例,腸梗阻9例,膽囊切除患者8例,肝內膽管結石 8例,消化道穿孔11例,其他 3例。觀察組 60 例,性別:男 30 例,女 30 例;年齡:34~70 歲,均值(57.32±3.20)歲;其中,闌尾炎 13 例,結直腸癌4例,腸梗阻6例,膽囊切除患者10例,肝內膽管結石 11 例,消化道穿孔 11例,其他 5 例。參與研究者基線資料比較無差異(P>0.05)。
納入標準:(1)患者接受治療后留置腹腔引流管;(2)患者家屬知情且同意加入研究。
排除標準:(1)合并術后感染者;(2)合并嚴重心腦血管或肝腎功能不全者;(3)合并認知障礙或精神疾病者;(4)依從性差或不配合研究者。
方法
對照組術后行常規護理干預,方法:(1)術后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因腹腔大量出血后,患者可能出現煩躁、血壓下降與尿量減少等癥狀,故需要及時發現并報告醫生進行針對性處理。(2)術后用寬約1~2cm膠布將引流管固定于腹壁;護理人員巡視病房時,協助患者翻身、下床調整引流管的位置,叮囑患者保持引流袋低于術口位置。(3)護理人員開展各項操作時保證流管的固定性,防止引流管扭曲變形,尤其是防止引流管滑落;定期擠壓引流管,操作時要防止引流液反流,維持引流管通暢。(4)因引流液性質與顏色有助于判斷患者病情與恢復情況,護理人員應注意觀察引流液的顏色、質量,如有異常應立即向主治醫生匯報情況, 并協助其進行處理。
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干預基礎上行綜合護理干預,方法:護理人員增強風險意識,給予術后患者進行引流管風險評估,并做好固定腹腔引流管護理干預工作。首先,根據管道的粗細選擇2.5~4cm3M彈力膠布,剪出一長約8~9cm膠布。在距離導管口3~5cm處將導管置于膠布表面中央,將膠布對粘約0.5cm后,實施高舉平臺措施,并以此中點向周圍逐漸抹平固定于皮膚上。在粘貼過程中使用合理的力度,避免拉長 3M 彈力膠帶,以保證膠帶與皮膚粘貼處之間無張力。其次,將引流袋與引流壺妥善固定于床旁,確保引流裝置位于手術部位平面之下, 避免引流管受壓、扭曲以及引流液反流。最后,護理人員加大巡視力度,定時對引流管情況進行監護,保證引流管暢通,叮囑患者翻身時注意固定引流管,避免動作牽拉導致引流管脫落;若患者意識模糊,則根據實際情況應用約束帶固定其四肢。
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術后引流管脫落發生情況,包括下床活動導致管道脫落、引流管縫線松脫、夜間自行翻身導致管道脫落。評估兩組患者對引流管安全管理的滿意度,以《引流管安全管理滿意度調查問卷》為評估工具,其中包含引流管安全管理內容、技巧等項目,可劃分為高度滿意(≥90分)、基本滿意(80~89分)、不滿意(≤79分),(高度滿意+基本滿意)/總例數×100%=護理滿意度。
統計學方法
處理工具為 SPSS22.0 統計軟件。計量數據(x±s)比較行 t 檢驗,計數數據(%)比較行χ2 檢驗。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以 P<0.05 表示。
2. 結果
2.1兩組術后引流管脫落發生率比較
對照組、觀察組術后引流管脫落發生率分別為10.00%、0.00%,兩組比較發現觀察組術后引流管脫落發生率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數據見表 1。
2.2兩組引流管安全管理滿意度比較觀察組引流管安全管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數據見表 2。
3.討論
留置腹腔引流管是腹腔疾病患者行手術治療后極為重要的環節之一,一方面有助于醫護人員根據引流液性質、顏色判斷患者術后恢復情況,另一方面也能夠及時發現與處理腹腔出血、吻合口瘺等并發癥,為患者手術切口的愈合創造良好條件[3]。
在留置腹腔引流管患者術后實施常規護理干預的過程中,護理人員習慣將患者術后情況作為觀察重點,在引流管固定方面上采取的措施相對單一,導致引流管脫落發生率高,不利于患者術后康復。綜合護理干預是護理人員針對腹腔引流管開展的管理工作,其可改善常規護理干預存在的缺陷,預防或減少護理風險[4]。本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觀察組術后引流管脫落發生率分別為 10.00%、0.00%,,兩組比較發現觀察組術后引流管脫落發生率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引流管安全管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以上結果表明為留置腹腔引流管的患者實施綜合護理干預,能夠預防或減少術后引流管脫落。針對術后腹腔引流管脫落的原因進行分析,主要與患者、引流管與醫護人員操作三個因素相關,即患者翻身或下床時動作幅度過大牽拉至引流管導致脫出;醫護人員未能及時預測脫管風險并采取措施進行預防,開展各項操作時可能會造成引流管脫出;長時間留置、固定不牢、風險松脫未及時重新縫合等因素也會增添引流管脫管的發生風險。研究認為,應用高舉平臺法結合3M彈力膠布固定引流管在促進患者恢復進程上可發揮積極作用,這是因為護理人員只有采取科學有效的措施對腹腔引流管進行固定,才能夠預防引流管脫出,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減輕引流管脫出給患者造成的影響,為術后恢復提供保障,使患者對引流管安全管理的滿意度顯著提高[5]。本研究中,護理人員為觀察組患者固定腹腔引流管時應用的 3M 彈力膠布質地柔軟,可大面積接觸患者皮膚,在提升舒適度的同時預防壓瘡發生。同時,3M 彈力膠布為棉布被襯,具有防水性、透氣性與彈性良好等特點,能夠減輕對患者皮膚造成的損傷,進而延長固定材料的替換時間,而高舉平臺法也能夠保證腹腔引流管持續處于良好固定狀態, 減少導致脫管的不良因素[6]。此外,綜合護理干預要求護理人員全面觀察患者引流管各項情況,一方面有助于及時發現患者引流管存在的異常情況, 例如堵塞、扭曲等,及時采取措施進行處理,預防引流管脫落;另一方面也能夠強化引流管管理,整體上提升護理質量,加快患者恢復進程而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綜上所述,在留置腹腔引流管患者術后實施綜合護理干預, 有助于預防或減少引流管脫落,提高患者的引流管安全管理滿意度。
參考文獻:
[1]鄭佳昕,姜秀琴.3種固定腹腔引流管方法在肝膽外科護理應用中的效果分析[J]. 中國醫藥指南,2019,17(27):327-328.
[2]劉 穎 . 固 定 腹 腔 引 流 管 在 臨 床 護 理 中 的 應 用 分 析 [J]. 中 國 醫 藥 指南,2019,17(33):335-336.
[3]白明杰.固定腹腔引流管在肝膽外科護理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9,11(32):168-170.
[4]譚凱, 臧莉, 杜錫林. 譚氏引流管固定法在腹腔引流術中的輔助應用[J].? 肝膽胰外科雜志, 2019, 31(07):433-434.
[5]邵雪芳,陳亞紅.雙環固定貼在多功能腹腔引流管固定中的設計及應用[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20,36(33):2596-2600.
[6]劉海霞.醫護一體化護理模式在預防留置腹腔引流管并發癥中的應用研究[J].系統醫學,2020,5(04):168-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