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峰
摘要:目的? 評價復方斑蝥酊聯合丙酸氟替卡松對斑禿治療效果。方法? 收集2018年2月—2021年10月在本院門診治療的82例斑禿患者,采用復方斑蝥酊和丙酸氟替卡松乳膏外涂治療。 結果? 總有效率為96.34%。? 結論? 復方斑蝥酊聯合丙酸氟替卡松乳膏治療斑禿安全有效。
關鍵詞:復方斑蝥酊、丙酸氟替卡松、斑禿、療效
【中圖分類號】B84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04--01
斑禿是一種驟然發生的炎癥性非疤痕性局限性斑片狀脫發性疾病,頭部多見,與中醫學記載的”鬼舐頭”、“油風”類似,為皮膚科一種常見疾病。其發病原因可能是與神經精神因素、遺傳、自身免疫、內分泌失調、毛囊損傷等因素有關,嚴重者能影響到患者心理和生理健康。本研究采用復方斑蝥酊聯合丙酸氟替卡松治療斑禿患者取得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8年2月—2021年10月在本院門診治療的82例斑禿患者,其中男48例,女34例;年齡18-63歲;病程1-15個月。納入標準:1.符合《皮膚性病學》[1]診斷標準:突然發生的圓形或橢圓形、數目不等、境界清楚的脫發區;脫發區皮膚光滑;脫發區無炎癥、鱗屑和疤痕;2.對丙酸氟替卡松乳膏、復方斑蝥酊無過敏史者;3.臨床資料完整者。排除標準:1.就診前曾使用過免疫調節劑、糖皮質激素等藥物治療者 ;2.急慢性感染者;3.合并免疫系統疾病者;4.患有精神疾病者;5.過敏體質者;6.嚴重器官功能障礙者。
2治療方法
1)中藥,取復方斑蝥酊( 斑蝥 10克、苦參 20克,將上藥浸泡于70%酒精100ml中,半月后使用),用棉簽蘸上藥液涂擦患處,一天兩次,七天一療程(注意事項:該藥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只可局部外用,不可內服使用)。對于脫發區面積較大者應先局部小面積試用,如果局部在使用時,脫發區起水泡,應立即停用。等待脫發區水泡吸收后,如果脫發區仍未痊愈,再繼續使用。
2)配合西藥,取適量丙酸氟替卡松乳膏(河北恒安藥業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103501)薄涂脫發區,緩慢涂勻并按摩。
3療效評價
1)療效標準:痊愈:患者毛發停止脫落,脫發區全部長出新發且密集分布,拉發實驗顯示為陰性;顯效:患者毛發停止脫落,脫發區新發長出率50%-90%,有較多毳毛轉變為粗毛,拉發實驗顯示為陰性;好轉:患者毛發停止脫落,脫發區新發長出率10%-49%,包括毳毛及白發長出,生長較緩慢,拉發實驗顯示為陽性或陰性;無效:患者脫發區新發長出率<10%或無新發生長[2]。
2)治療結果:痊愈 50 例 ,顯效 24 例,好轉5? 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6.34%。
4 典型病例
陶某,女,36歲,2019年02月就診。患者左側頭頂部圓形片狀脫發,面積3×3cm,左枕部脫發面積1×1cm,脫發區表面光滑。來就診后,給予復方斑蝥酊和丙酸氟替卡松乳膏外涂。10天后脫發部位局部出現水泡,停止使用復方斑蝥酊藥9天后,水泡干涸,泡痂全部脫落,脫發部位頭發已再生,隨訪1年未復發。
5 體會
中醫認為該病多因肝腎虧虛,陰血不足,血為氣母,血虛氣虛,腠理不固,毛孔開張,風邪趁虛而入,風盛血燥,發失所養則發脫落[3]。西醫認為該病的病因與免疫有關,精神因素被認為是重要的誘發因素。現在認為毛囊免疫豁免機制被破壞是斑禿發生的關鍵因素[4]。
目前,臨床治療斑禿的方法主要有口服使用糖皮質激素、外涂藥物、梅花針叩刺、穴位注射、針灸、火針、口服中藥等。但口服使用糖皮質激素副作用大,長時間口服中藥難以堅持,針刺和注射療法疼痛明顯患者不容易接受。本療法采用中藥酊劑及藥膏外涂,使用簡單方便,無痛苦,患者容易接受,依從性較好。復方斑蝥酊中斑蝥系莞青科南方大斑蝥或黃黑小斑蝥的干燥蟲體,外用有刺激皮膚發泡,導致皮膚充血,增強局部血液循環,止癢和改善局部神經營養作用,故常用于治療斑禿、神經性皮炎等皮膚病[5]。其主要有效成分為斑蝥素,外用時對致病病因有抑制和殺滅作用,加之皮膚黏膜發赤起泡,將發根病變部位徹底清除;苦參性寒,有清熱解毒、祛風殺疥作用,并能降低斑蝥毒副作用,全方合用協同根除致病要素,加速毛發根部血運而刺激頭發再生。丙酸氟替卡松乳膏是一種局部外用的強效糖皮質激素,臨床局部使用安全性較高,在患者脫發部位涂擦且按摩,吸收迅速,抗炎成效突出,而且能使微循環與物質代謝得到有效改善,免疫功能得到調節,起到輔助毛發生長作用。
綜上所述,斑禿患者經復方斑蝥酊聯合丙酸氟替卡松乳膏治療,可有效減輕炎性反應,促進毛發再生,治療時間短,愈后好,療效顯著,適宜在基層臨床使用 。
參考文獻:
[1]張學軍,鄭捷.皮膚性病學[M].9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72-173.
[2]趙辨.中國臨床皮膚病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 186.
[3]趙炳南,張志禮.簡明中醫皮膚病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5:231.
[4]蔡澤明,趙瑩,張斌,等.早期斑禿皮損處炎癥細胞因子及凋亡因子的異常表達[J].中華皮膚科雜志,2015,48(2):128-131.
[5] 鐘贛生,楊柏燦.中藥學[M].5版,中國中醫藥科技出版社, 2021,6: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