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丹娜 劉毅 劉振宇 劉牧軍 張麗嫻 韓熠
摘要:目的 觀察溫通刮痧療法在風寒痹阻型項痹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我院60例風寒痹阻型項痹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n=33)和觀察組(n=27),兩組均接受頸椎牽引,其中觀察組聯合溫通刮痧療法,兩組均治療14d。比較治療前、治療14d的疼痛情況[數字評定量表(NRS)]、頸部功能[頸椎功能障礙指數(NDI)]以及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結果 治療14d時,兩組患者NRS得分均顯著下降(P<0.05),且觀察組患者NRS得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患者NDI得分均顯著下降(P<0.05),且觀察組患者得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患者治療期間均未發生嚴重不良反應。結論 在風寒痹阻型項痹患者中應用溫通刮痧療法效果較好,能有效緩解患者頸疼痛,改善頸部功能且應用過程中未出現嚴重不良反應,有較高臨床應用價值。
關鍵詞:溫通刮痧;風寒痹阻型;項痹
【中圖分類號】R24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04--01
隨電子產品的普及,人們低頭時間逐漸增多,頸椎長期承受壓力,常呈退行性病變,進而發展成頸椎病。西醫的頸椎病與中醫中“項痹病”相對應,其癥型多種,以風寒痹阻型見多。患者常表現為肩頸酸麻、僵硬,頭墜疼痛、畏寒等。項痹發病常因風邪入體所致,久病不治可使血脈虧損、經絡不通、氣血不調,臨床保守治療以中醫養護為主。溫通刮痧療法是新型刮痧方法,其結合艾灸、按摩、刮痧治療,有研究顯示[1]其對治療頸源性頭疼效果較好。基于此,本研究將溫通刮痧療法應用于風寒痹阻型項痹患者中并觀察其應用效果,具體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以我院2020年4月至2021年9月收治的風寒痹阻型項痹患者60例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33例、觀察組27例,對照組和觀察組患者一般資料分別如下:性別(男/女)[(17/16)例和(13/14)例],年齡[28-75(51.46±5.32)歲和31-68歲(50.84±4.93)歲],病程[1-8(3.85±1.26)個月和2-7(3.92±1.45)個月]。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均衡可比。
納入標準:符合《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中風寒痹阻型項痹病診斷標準[2];患者意識清醒可配合研究;患者簽署研究知情文件。排除標準:肩頸部皮損;既往肩頸部有外傷手術史;艾葉過敏;合并嚴重心血管疾病及凝血功能障礙。
1.2研究方法
兩組患者均接受頸椎牽引、拔罐[3],步驟如下:患者坐于牽引椅上,用牽引帶固定后枕及下頜,使頸部前屈。牽引重量自3kg起始依據患者適應程度逐漸增加至8kg,0.5h·1次/d。拔罐取大椎穴、肩井穴、肩峰穴、肩髃等穴位,隔日一次,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聯合溫通刮痧療法,步驟如下:(1)取艾條固定于刮痧杯內鋼針后點燃;(2)刮痧杯杯口接觸患者皮膚呈15°夾角;(3)刮痧按頸、肩、背的順序,從上至下、從左至右操作,途徑風池、大椎、風府、百會、肩井等穴位需重點停留。刮痧后患者應避免刮痧部位受涼。兩組患者均治療14d。
1.3觀察指標
(1)治療前、治療14d用數字評定量表(NRS)量化患者疼痛[4],該量表根據疼痛程度評分,0分表示無疼痛,10分表示劇痛,得分與疼痛程度成正比;(2)治療前、治療14d用頸椎功能障礙指數(NDI)評估患者頸部功能[5],該量表共10個條目,每條目由無癥狀至癥狀嚴重計0-5分,總分50分,得分與頸部功能成反比。(3)記錄治療過程中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計數資料以例(n)或率(%)表示,比較采用卡方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時間點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數據均用SPSS 24.0軟件分析,P<0.05表示差異顯著。
2 結果
2.1 疼痛情況比較
治療14d,兩組患者NRS得分均顯著下降(P<0.05),組間比較觀察組顯著更低(P<0.05)。見表1。
2.2 頸部功能比較
治療14d,兩組患者NDI得分均顯著下降(P<0.05),組間比較觀察組顯著更低(P<0.05)。見表2。
2.3 不良反應比較
治療過程中兩組患者均未發生嚴重不良反應。
3 討論
刮痧是傳統中醫特色療法之一,其應用范圍廣泛,在失眠、頭疼等方面均有較好治療效果,在臨床治療中應用頗多[6]。刮痧的作用機制是利用器具在患者體表刮拭至出痧,以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所謂刮痧出痧就是血管破裂,血液溢出,使表皮呈現血斑的過程,而退痧則是溢出血液被身體代謝吸收的過程。
溫通刮痧是一種新型刮痧方法,其將刮痧、按摩、艾灸相結合來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溫通刮痧的過程中采用刮痧杯,其中有一枚鋼針可用于固定艾條,將艾條置于其中固定后點燃,即可開始刮痧。本研究中將該方法應用于風寒痹阻型項痹患者中,結果顯示,治療14d應溫通刮痧的患者NRS、NDI得分更低,說明溫通刮痧能減緩患者肩頸疼痛,改善其頸部功能。分析原因是溫通刮痧具有刮痧和艾灸雙重治療效果。傳統刮痧多采用牛角刮痧板,其于患者皮膚接觸面較窄,刮痧過程中伴隨疼痛更劇烈。而溫通療法使用的刮痧杯,較刮痧板與患者皮膚作用面積較大,對于應用于頸、肩、背這些面積較大部位更占優勢。而且溫通刮痧內置點燃的艾條,刮痧的同時可以接受艾條燃燒帶來的溫熱效應,加速皮下血液循環,使刮痧快速起效,縮短出痧時間。此外,本研究結果中兩組患者未出現嚴重不良反應,證實溫通刮痧療法具有安全性。
綜上所述,在風寒痹阻型項痹患者中應用溫通刮痧療法可以有效減緩患者肩頸部疼痛,改善頸部功能,且安全性有保證,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李巧萍,彭小苑,胡艷萍,等.溫通刮痧療法治療頸源性頭痛的效果觀察[J].廣東醫學,2019,40(19):2799-2802.
[2]姚園,于惠博,何威澎,等.針刺治療頸椎病效果判定標準異同研究[J].中國醫藥導報,2020,17(1):155-158.
[3]中國康復醫學會頸椎病專業委員會,上海市社區衛生協會脊柱專業委員會.頸椎病牽引治療專家共識[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20,30(12):1136-1143.
[4]趙康全,趙理平,趙磊,等.頸椎病病人頸部疼痛的影響因素分析[J].骨科,2020,11(2):106-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