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敏霞
從公司法上的身份歸責原則可以看成是對現代身份制度的特殊形式補充,也可以說是身份與契約的一種共融,它是指行為人在義務范圍內出現過失,并對他人合法權益造成損害時,可以將公司法上的身份契約作為歸責標準,對行為人此次過失所需要承擔的責任進行合理科學地衡定,以量化賠償和確定賠償方式。然而在新時代的背景下,我國正處于特殊的歷史時期,在研究公司法的身份歸責原則時,應了解公司作為社會發展的主導力量的特殊性,深刻認識公司發展對社會政治、經濟、法治等方面所帶來的沖擊影響,也要充分考慮到如何利用法律制度保證公司的生存與發展,并使其走向繁榮。
一、公司法身份歸責原則的核心與性質
身份歸責包含身份和責任兩部分內容,這兩部分內容也是歸責原則的核心關鍵及其特點的集中體現。身份作為一個人開展各項行為活動的基本硬件條件,它有血緣身份和契約身份兩種類型。血緣身份是指一個人從家族體系中獲得的一種存在身份。這種身份不受身份獲得者個人主觀意識的影響,也無須經過身份獲得者的客觀努力就能在出生時被賦予。而契約身份則與血緣身份存在本質上的區別,它是指主體參與社會實踐活動與其他主體構建的一種契約關系時所產生的身份,而這種身份會受到身份獲得者個人主觀意識和客觀努力的影響。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不斷改善,衍生出大量的身份契約和契約關系,特別是公司法上的身份就是借由契約所確立的一種特殊身份。對于公司法的身份歸責來說,這種契約身份就是歸責的基礎和依據。在研究公司法身份歸責的核心內容時,仍需要從“身份到契約”和“契約到身份”兩個維度上去體會該身份下的“特權”和法律之間的關系。剖析“身份到契約”的真正意義,可知契約并不是讓人放棄作為人的基本身份,也不是片面地賦予人某項特權,只是單純的讓身份與特權相脫離;剖析“契約到身份”的真正意義,可知這種契約是對平等身份的重構,也是對該身份下權利和義務的深入鞏固。換句話說,就是公司主體為了保證公司經濟有序穩定的運營與發展,通過契約來確定持有契約身份的行為人的權力和職責,強調的是行為人利用手中的權力維護主體利益,而不是行為人利用該身份給自己謀求利益,公司法的身份歸責的基本性質即是責任歸責。一般來說,公司法中的身份歸責原則與民事責任歸責原則共同發揮約束和規范行為人行為的作用。若把身份歸責局限在某個歸責領域里,那么其所發揮的作用就會大打折扣,甚至會使公司法失去指導價值。因此,為了更好地發揮公司法的功能和作用,筆者認為應讓身份歸責原則擴大適用范圍,并且對原有的理論基礎進行傳承與保護,而且要在此基礎上對新問題進行補充性認識和概括性總結。
二、確立公司法上的身份歸責原則的依據
法律是一條具有指導性意義的準繩,在準繩之下的行為是合理合法的,在準繩之上的行為是違法違規的。而在研究這條“準繩”各項指標的過程中,曾構建過許多理論模型和基本假設。這些模型和假設都是理論上的,因此也只適用于理論世界。在不完全的市場競爭活動下,必然會造就素質不均、能力不同的有差別性的身份結構。也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原有的理論與現實社會問題相悖,甚至是格格不入,亟需新的理論保證研究符合客觀情況,以提高身份歸責原則應用的合理性、科學性、實用性。
歸責原則經歷了加害原則到過失原則,再到多元歸責原則的階段,使得在社會發展和時代進步的推動下,原有的歸責內容與方法變得更加多元化,這也間接地造成傳統民法歸責原則在公司法上的不完全適用情況。比如在早期的法律中,對于行為人的加害行為是否有過錯,只要產生了損害結果就必須承擔責任。雖然這種歸責方式沒有站在全面角度思考問題,會存在一定的弊端,但卻有助于維護社會穩定。而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在不斷社會實踐中暴露出很多違背公平正義原則的問題,這就使過失原則在社會實踐不斷增多的時代下的應用,面臨嚴重的沖擊影響。盡管過失原則本著公平正義的態度對待歸責問題,但卻不適用于所有侵權行為。特別是在新時代的背景下,公司運營與發展日益復雜化,例如工廠事故、環境問題等方面的賠償,并不能有效挽回事故受害者的損失。因此,必須要立足于現實情況和發展需要,重新審視公司制時代的特點和性質,加強對公司法上的身份因素的研究與考慮,最終制定出能解決不平等競爭者之間矛盾問題的科學歸責制度。需要注意的是,公司發展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在現有的資源和條件下,其所獲得的利益很可能是建立在侵害其他群體利益的基礎上,這就必須要建立公司身份調整機制,明確不同身份的責任與義務,使各個身份獲得的部分利益能夠回歸于社會,以此實現資源配置優化和資源合理使用。
三、公司法上的身份歸責原則的價值體現
時代在變遷,社會在發展,說明任何事物都在不停地變化著,公司法上的身份歸責原則亦應如此。放眼于整個世界,由于對公司的監管不到位,公司財務舞弊行為層出不窮,不時暴露出一些公司內部丑聞,帶來嚴重的社會影響。就本質而言,出現這些行為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公司法身份歸責原則存在問題,所以筆者認為要持續保證公司法上的身份歸責原則的變化,而且也要讓這些變化順應時代發展趨勢和符合現實需求。唯有如此,才能有效推動經濟改革,推動整個社會向前發展。在研究公司法上的身份歸責原則的價值時,可以發現身份歸責原則是公司法特性的集中反映。具體來說,公司法出臺的原因是市場的自發性和盲目性,競爭機制缺陷所決定的,國家必須采用宏觀調控和微觀指導的方式,利用法律法規進行強制性管理,以保證公司遵循市場競爭秩序,履行自身的責任和義務。而在具體的責任構建中,有很多學者認為我國過于強調對公司各類違法違規行為的處罰,忽視對民事責任制度的構建。而筆者認為,公司法的公法性在法律地位中占據主導地位,但它并不能改變公司法的私法性。而為了使公司法的公法性更加適用,能夠發揮更大的價值作用,需要改變以往對公司法理論和公法屬性的認知,而且要注重突破民商事的理論束縛和思維限制,以制定更具針對性、完善性的公司法律制度和行為規范。此外,公司法上的身份歸責原則詮釋了股權身份內涵和回應了股權身份性的要求。在現代公司制度體系的日益成熟下,股權作為產權的一種體現得到了廣泛關注。而當前對于股權理論的研究,學界也持有很多種觀點,如所有權、債券、社會權、獨立民事權等。雖然上述的這些觀點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不足以滿足現實的身份歸責原則制定需求,所以筆者認為立法應立足于實際情況,著力解決原有身份歸責原則存在的不足問題。
四、健全公司法上的身份歸責原則的建議
公司作為市場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亦是一個具有特殊身份的主體。公司作為擁有特殊身份的主體,其思想意識和行為活動會對市場經濟發展造成直觀影響。而為了使公司正確履行作為特殊主體的權利、責任、義務,必須始終保證其身份體內契約與身份兩種要素的協同。確切地說,公司法的身份歸責原則應能體現出其身份體內身份的差異性,又能尊重其作為持有身份的主體人格,并使之得到公正、平等對待,同時還要提高身份責任及其責任歸責的合理性。因此,必須立足于現實情況,健全公司法上的身份歸責原則。
1.公司法上的身份歸責原則應具有立法性,能反映立法的思想方向和內容,以及展現出相關法律的內在品質。公司的運營與發展不是一成不變的,會受市場方方面面的影響,所以其身份歸責原則也要能反映出市場變化特點,以調整策略更好地適應現實狀況和解決實際問題。這就要求相關部門應加強研究,快速作出司法解釋,以使公司法上的身份歸責原則更加完整的體現出來。
2.在公司法上的身份歸責原則制定中,應將公司身份總體看成為一個身份結構性的聚合體,確立有利于實現公司法歸責原則的體系。例如明確法定代表人兼發起人、其余發起人和認股人的身份責任制度,使得身份結構合理化,責任配置最優化。然后,確立股東、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實際控制人的身份責任制度。通過對各個身份所包括的責任、義務、權利、權力進行明確,使之與相應的法律規則相適應。同時也要注意兩個問題:一是正視公司身份體的外部責任和內部責任的區別;二是對同一主體的不同身份的責任程度進行細致性的劃分。
3.明確公司清算組和其他成員的身份責任。通過深入考量懲罰性、連帶性及特殊性等責任問題,加強相應的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刑事責任的完善,以解決當前清算組和其他成員失職,違反忠誠義務的問題。
五、結語
確立公司法上的身份歸責原則對于公司發展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通過分析公司法上的身份歸責原則的核心與性質,了解其制定依據和價值體現,然后結合社會發展需求和現實需要,對公司內部人員的身份責任進行確定,以構建更加完善、具體的法律法規,才能有效保證公司內部各群體的合法利益。
(作者單位:江蘇商貿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