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勝霖
摘要:目的? 分析對胃間質瘤患者實施腹腔鏡下胃楔形切除術治療的效果。方法? 研究的目標對象為胃間質瘤患者,均選取自本院,患者就診時間為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共計90例。將患者平均分配到研究組和對照組中,兩組接受的治療方法分別為腹腔鏡下胃楔形切除術、開腹胃楔形切除術。記錄兩組圍術期相關指標,檢測兩組預后各項指標及免疫功能指標,并對上述指標進行統計分析與對比。結果? 兩組的圍術期相關指標呈現出比較明顯的差異性(P<0.05),研究組均更優。預后指標及免疫功能指標經檢測,結果為,治療前各指標數據均差異不大(P>0.05),治療后,研究組各指標數據值均較對照組優(P<0.05)。結論? 對胃間質瘤患者行腹腔鏡下胃楔形切除術治療能夠取得理想效果,該種治療方法給患者帶來的創傷小,術中出血量少,有利于術后恢復,而且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實現較好的預后。
關鍵詞:腹腔鏡;胃楔形切除術;胃間質瘤;效果
【中圖分類號】R322.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04--01
胃間質瘤是臨床中比較常見的消化道腫瘤疾病類型,以腹痛腹脹、嘔血、黑便、腹部包塊等為主要癥狀表現。疾病具有潛在的惡性傾向,所以需要及時行手術切除。以往臨床通常采用開腹胃楔形切除術,主要是將腫瘤及相應器官進行整體切除,由于腫瘤生長部位有充分暴露的空間,且開腹手術視野較廣闊,因而在早期腫瘤未出現轉移時能夠有效將其切除。然而由于手術切口大,給患者帶來的疼痛較強烈,在術后使用鎮痛藥會使機體內分泌發生紊亂,不利于胃腸道功能的恢復。所以該術式存在很大的弊端。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腹腔鏡在近年來得到了廣泛應用,在該項技術下開展手術所帶來的創傷非常小,患者需要承受的痛苦少,術后恢復快,有效彌補了開腹手術的弊端[1]。基于此,本研究分析腹腔鏡下胃楔形切除術治療胃間質瘤的效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90例胃間質瘤患者進行研究,均為本院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收治。隨機將所選患者平均分配到兩個組別。研究組男26例、女19例,年齡48-67歲,平均(55.28±2.31)歲。對照組男25例、女20例,年齡48-68歲,平均(55.36±2.43)歲。兩組性別、年齡資料經統計分析,結果無明顯差異(P>0.05)。
腫瘤發生的部位有胃底、胃體、胃竇、賁門,兩組發生于各部位的患者數量無明顯差異(P>0.05)。對比研究可行。
1.2方法
對照組實施開腹胃楔形切除術。于上腹正中部做切口,長度約為6cm,然后將皮膚及皮膚組織逐層切開進入到腹腔,仔細探查腹腔,對腫瘤位置及大小加以明確,確認無誤后予以切除。切除完畢后,檢查腹腔,確保腫瘤完全切除,之后縫合切口。
研究組實施腹腔鏡下胃楔形切除術。將患者體位調整為仰臥位,頭低臀高、兩腿分開,術者站在患者兩腿中間的位置,助手站在患者左右兩側。經臍孔穿刺建立氣腹后,置入10 mm trocar 作為觀察孔,左腋前線平臍上2cm水平置入10mm trocar 作為主操作孔,對應右側部位置入5mm trocar 和無損傷腸鉗,右腋前線肋緣下2cm置入5 mm trocar 牽拉暴露肝臟,用30°腹腔鏡依次對肝臟、膽囊、胃、十二指腸、脾臟、大小網膜、結直腸、盆腔等進行探查。如果發現腫瘤突出漿膜外且位于胃體、胃底的前壁、大彎側、小彎側,則選擇腹腔鏡胃楔形切除術。若腫瘤向黏膜面突出且位于賁門或胃后壁,則采用腹腔鏡經胃腔腫瘤外翻切除術。
1.3觀察指標
包括圍術期相關指標(術中出血量、創面直徑、收縮壓)、預后指標[清蛋白、纖維蛋白原水平、纖維蛋白原與清蛋白比值(FARI)、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水平]、免疫功能指標(CD3+T細胞、CD4+T細胞、CD4+/CD8+水平)。
1.4統計學方法
研究所得均為計量資料,以SPSS18.0軟件進行處理,數據呈現形式為(x±s),檢驗采用t值,P<0.05代表差異顯著。
2結果
2.1兩組圍術期相關指標比較
通過對患者圍術期相關指標進行記錄,發現組間各指標數據值顯示出比較明顯的差異(P<0.05),研究組術中出血量較少,創面直徑較小,收縮壓較低。
2.2兩組預后指標比較
檢測患者的清蛋白、纖維蛋白原水平、FARI、HDL-C水平,結果顯示,兩組在治療前各指標數據值均差異不大(P>0.05);治療后,所有患者的清蛋白、HDL-C 水平均出現了升高,纖維蛋白原水平、FARI值均出現了下降,且研究組變化幅度更大,各指標數據均較對照組優(P<0.05)。
2.3兩組免疫功能指標比較
對免疫功能指標進行檢測的結果顯示,兩組在治療前,CD3+T細胞、CD4+T細胞、CD4+/CD8+水平均差異不大(P>0.05);治療后,兩組各指標數據值均升高,且研究組升高幅度更大,數據均較對照組優(P<0.05)。
3討論
胃間質瘤屬于臨床中較常見的腫瘤疾病類型,具有較高的發病率,且在老年人群中多發,以腹痛腹脹、消化道出血、嘔血、黑便等為主要癥狀表現,隨著病情進展,患者的身體健康會受到很大影響,嚴重情況下可能會威脅生命[2]。以往臨床普遍使用開腹胃楔形切除術對病變組織進行切除,可起到有效防范癌細胞擴散的效果,而且能夠使患者因疾病產生的各種不適癥狀得到緩解。但該術式下,腹腔需要長時間在空氣中暴露,很容易引發各種各樣的并發癥,影響手術治療效果。近年來,腹腔鏡技術在臨床中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對胃間質瘤患者行腹腔鏡下胃楔形切除術治療能夠有效規避傳統開腹手術的弊端,手術帶來的創口非常小,患者承受的痛苦輕,術后能夠更快恢復。本次研究對比兩種術式用于胃間質瘤患者中的效果,結果顯示,采用腹腔鏡下胃楔形切除術治療的一組圍術期相關指標、預后指標及免疫功能指標均較實施開腹胃楔形切除術的一組好,表明腹腔鏡手術具有明顯的優勢。
綜上所述,腹腔鏡下胃楔形切除術是一種理想的治療胃間質瘤患者的方法,臨床可予以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孟剛,沈志綱.腹腔鏡胃楔形切除術治療胃間質瘤的療效及安全性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2017,27(25):359-360.
[2]龍飛伍,李世紅,劉展,等.腹腔鏡胃楔形切除術治療胃間質瘤的療效及預后分析[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8,12(5):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