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玲 康展圖 高翊智
摘要: 目的:探究對膝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患者實施早期下肢按摩聯合康復訓練,患者功能康復情況。 方法:此次研究中納入我院2017年1月—2021年8月收治患者60例。將患者均等分為兩個組別,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康復訓練,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施加早期下肢按摩,對比兩組患者功能恢復情況。 結果:就兩組患者術后不同時間節點肌力比較,并對比兩組患者的Lysholm評分,觀察組患者均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 結論:早期下肢按摩聯合康復訓練有助于膝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患者功能恢復,可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前交叉韌帶重建術;早期按摩;康復訓練;功能恢復
【中圖分類號】S853.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04--01
外傷容易導致前交叉韌帶出現損傷,前交叉韌帶是主要功能是維持膝關節的穩定性[1]。當前治療前交叉韌帶損傷多借助膝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其具有操作簡單、恢復時間短等優點。研究表明,患者術后及早進行按摩以及康復訓練有助于膝關節功能康復,此次特開展對照實驗,探究對患者實施早期下肢按摩聯合康復訓練的效果。
一、資料與方法
1. 基本資料
此次研究納入患者60例,60例患者其傷口均為Ⅰ級傷口,甲級愈合,均可行前交叉韌帶重建術。6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28例,患者年齡范圍16—50歲,患者平均年齡34.45±1.25歲。就兩組患者基線資料進行比對,具有可比性(p>0.05)。
2. 方法
兩組患者均行前交叉韌帶重建術,術后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康復訓練。術后要1-2周,運用支具進行康復訓練,未康復訓練時,患者膝關節處于完善伸展位置。患者進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運行,患肢保持伸直位置,踝關節足跖屈,收縮前部大腿肌肉,每次15min,每日運動兩次。術后3-4周,患者進行支腿抬高訓練,患者呈仰臥位,支具固定與膝關節伸直位,反復進行下肢抬高運動,每次15min,每日2次。患者在康復師的指導下,結合自身情況進行循序漸進的康復訓練,以增加膝關節的屈曲活動度。
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患者基礎上給予患者早期下肢按摩。術后第一天起,由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按摩。術后第一天起,患者呈仰臥位,按摩師對患者小腿、大腿進行按摩,在按摩時從患者小腿位置向大腿方向推進,重點按摩患者的腓腸肌、股四頭肌群,每次按摩時間為10min,每天按摩按摩兩次,在按摩時要注意力度,避免給患者帶來過度的疼痛。術后一周對患者開始穴位按壓,對患者風市、太沖、太溪、昆侖等穴位進行按摩,每個穴位按壓時間不宜過長,每個穴位按壓時長在1min左右,每天對上述穴位進行兩次按壓,隨著患者的康復適度增加力度,力度以患者有酸脹感為宜,按摩師在按摩師可以教導患者及其家屬穴位位置,患者可以自行按摩,也可請家屬幫助按摩。
3. 評價方法
就患者入院時、術后1d、術后1周以及術后4周患者其徒手肌力進行對比,采用Lysholm評分對患者膝關節進行評價,分值范圍為0—100分。
二、結果
1、患者肌力對比
就兩組患者不同時間節點肌力進行比較,入院時兩組患者數據無統計學差異(p>0.05),術后不同時間節點觀察組患者其徒手肌力均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具體數據如表1。
2、患者Lysholm評分對比
對兩組患者Lysholm評分進行對比,入院時兩組患者評分無統計學差異(p>0.05),術后4周觀察組患者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具體數據如表2所示。
三、討論
前交叉韌帶是人體膝關節重要組成部分,前交叉韌帶損傷導致人活動受限,降低患者生活質量。研究表明盡早對患者實施康復鍛煉以及按摩能夠促進患者膝關節功能的恢復[2]。此次研究中特開展了對照實驗,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康復訓練,觀察組患者實施早期按摩,對患者大腿、小腿以及相對應穴位進行按摩,以達到通筋活血、祛除風寒和強壯筋骨,促進患者患部位置血液循環,加快血液流通,從而促進患者的患肢的功能康復。患者術后多行動不便,及早對患者進行按摩還有助于避免靜脈血栓的出現。早期按摩為康復訓練奠定了基礎,有助于提升康復訓練的效果。研究中,術后不同節點觀察組患者其徒手肌力以及Lysholm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表示早期下肢按摩聯合康復訓練有助于促進膝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患者功能恢復,可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陳春莉,魏丹娜,蘇舜紅,等. 早期下肢按摩聯合康復訓練對膝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患者功能恢復的影響[J]. 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20,19(19):2095-2099.
[2] 蔣珊珊. 護理聯合康復訓練對關節鏡下膝關節前后交叉韌帶損傷重建術后患者關節功能恢復的影響[J]. 中國民康醫學,2018,30(12):1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