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分析綜合護理干預在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中的臨床護理效果。方法 選取我院心內科86例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為研究對象,按護理方式的不同分為普通護理組(42例)與綜合護理干預組(44例),比較兩組患者在護理后的心肺功能、并發癥發生情況與臨床治療效果。結果 兩組患者的心肺功能在護理后均有所改善,綜合護理干預組患者心肺功能明顯優于普通護理組;綜合護理干預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和臨床治療有效率分別為9.09%、93.18%,明顯優于普通護理組的19.05%、80.95%;P<0.05。綜合護理干預組醫療服務認可度達到97.72%,高于普通組的80.95%,P<0.05。結論 對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實施綜合護理干預能夠更加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心肺功能,減少并發癥的出現,同時也讓臨床治療效果更加有效。
關鍵詞:綜合護理干預;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合并心力衰竭;護理效果
【中圖分類號】R54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04--02
1.研究資料與方法
1.研究資料
選取我院心內科在2020年間收治的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為研究對象,患者的一般資料如下表1-1所示,下述資料顯示兩組患者臨床資料差異無意義(P>0.05)。
納入及排除標準:所有患者已經過彩超、心電圖確診,臨床癥狀均符合相關診斷標準;患者自愿參與本次研究,已簽署知情同意書;已排除生命體征不穩,生命跡象較低的患者;心力衰竭均由慢性肺心病引起;無先天性心臟病無精神類疾病。
1.2研究方法
普通護理組患者采用我院常規護理方式,住院醫師對患者和家屬進行慢性肺心病及心力衰竭的知識宣教,給予飲食和用藥指導,密切關注生命體征變化,及時和患者與家屬溝通,幫助患者解決切實問題。護理人員需要每日至病房查房時,需要記錄患者生命體征,檢查后患者心電監護數據,判斷患者病情是否加重,若病情加重可通知主治醫師進行會診,為患者更新治療方案,若發現患者病情平穩,則可按照既定治療方案提供病情護理服務。
綜合護理干預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采用綜合護理干預,內容如下:①心理護理干預,由于患者多為老年人,心靈意志較為脆弱,心理顧慮較多,而本病的治療又需要較長的時間與花費較多的醫藥費,患者心理難免有所顧忌,容易出現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應定時檢測患者的心理狀態,積極和患者與家屬溝通交流,必要時可由心理醫生實施心理干預。心理護理干預需要有針對性,例如針對缺乏親情支持導致情緒脆弱,容易感受到孤獨、寂寞,患者內心當中的恐懼、焦慮情緒加重,對于患者心理健康保持不利,因此針對該情況,護理人員需要與患者親人取得聯系,獲得患者親人的支持,促使患者親人多多陪護在患者身側,同時護理人員需要指導患者親人學習一定的心理學知識,在陪護患者時不能有刺激患者的語言和行為,要能夠為患者提供正面情緒價值。針對擔憂病情而導致心理健康問題的患者,護理人員需要加強和患者之間的溝通,指導患者正確認識肺源性心臟病的疾病管理模式,促使混著能夠用相對理性的心態面對疾病,在與疾病共處時能夠減少內心的恐懼感,保持積極的情緒狀態。②飲食護理,幫助患者制定飲食及康復訓練計劃,多進食易消化食物,并減少蛋白、糖分等物質的攝入。在飲食護理方面,護理人員需要幫助患者鑒別對身體健康有害的食物,了解需要適量攝入的食物和需要加強攝入的食物,根據食物的性質,可為患者制定食物手冊,對身體有害的食物用紅色進行警示,對身體有利的食物使用綠色提醒,需要規定攝入量的食物應用黃色提醒,本文中選擇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患者綜合年齡超過63歲,血糖不穩定的風險較高,因此需要注重糖分攝入,主食選擇優質碳水,控制進食后血糖上升幅度,考慮到患者心臟功能下降,每日鈉鹽攝入量也需要應用量勺管理法進行管控,避免攝入過多鈉鹽加重心臟負荷;③康復護理:監督并指導患者每日鍛煉,在患者可接受的基礎上每天保持一定的鍛煉強度。推薦患者從呼吸鍛煉開始改善心肺功能,可運用腹式呼吸方法初步改善心肺功能,進行腹式呼吸時,可使用深呼吸音頻幫助,從而達到較好的訓練效果,患者在每次進行深呼吸訓練時,可根據音頻控制呼氣、吸氣節奏,達到最佳訓練效果,在接受腹式呼吸訓練同時,還可接受進行低強度有氧鍛煉,以散步、中醫保健操為主,低強度有氧鍛煉的目的在于改善患者身體機能,對患者身體形成良性刺激,可在患者鍛煉時讓患者佩戴運動手表,測量患者心率,避免患者運動強度過大對身體形成負面影響,當患者在鍛煉過程當中有任何不適均需要停止鍛煉休息。
1.3觀察指標
(1)本次研究共需要評估患者的心肺功能,心肺功能包括第1秒用力呼吸量(FEV1)、左心室射血分數(LVEF),FEV1應用肺功能測試儀進行測試,測試肺功能時需要嚴格按照廠家出廠說明使用測量儀器,試運行測試儀,觀察到電氣性能、應用性能正常時可使用肺功能檢測儀進行檢測,檢測3次取均值,應用該種數據處理方式減少系統檢驗誤差,獲得客觀肺功能檢查數據。測量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數可判斷患者護理前后的心臟功能,該數值高低變化與心臟功能變化有關,分析分數改變幅度判斷心臟功能是否好轉,當該數值上升說明心臟功能得到改善,若兩種護理模式分值均上升,則對比分值上升幅度,上升幅度越高表明心臟功能改善效果越好。(2)并發癥發生率,并發癥包括心律失常、呼吸道感染、消化道出血、休克,根據患者住院期間并發癥發生率數據高低判斷患者病情護理效果,當該數值越低表明患者接受的護理模式對病情改善有積極影響;(3)臨床治療有效率。按臨床癥狀與生命體征的改善情況將臨床治療效果分為顯效、有效、無效,臨床治療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臨床顯效:此時心肺功能接近健康人,具有較好的生活自理能力,病癥基本消失;有效:患者病癥有一定改善,生活自理能力尚可,心肺功能恢復至健康人65.0-80.0%。無效:此時患者病癥未出現有效改善,還存在患者病癥加重問題,患者此時需要照護者,生活自理能力差。(4)記錄兩組患者醫療服務認可度,該項評價為主觀評價指標,運用該項評價指標完成對綜合護理干預模式的主客觀評價,以達到全方位評價新型護理模式在肺源性心臟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當中的應用價值。為讓患者以主觀想法評價醫療護理服務,使用匿名評價方式,匿名評價后收集數據進行分析,使用網絡問卷方法匿名收集,問卷共包括評價留言建議兩個部分,患者可根據意愿決定是否填寫留言建議部分,評價部分為必須填寫項目,評價不完成無法提交問卷,留言建議部分用于為綜合護理干預模式提供反饋,評價部分評級分為非常認可、基本認可和不認可,認可度為非常認可率加上認可率。
1.4統計學分析
本次研究數據分析采用SPSS22.0進行,計量資料為均數±標準差,數據計算進行t檢驗、χ2檢驗,P<0.05即為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研究結果
2.1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心肺功能情況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心肺功能情況如下表2-1所示,從下表數據可知兩組患者經臨床護理后心肺功能均有所改善,但綜合護理干預組患者心肺功能明顯優于普通護理組(P<0.05)。
2.2兩組患者護理期間并發癥發生情況
常見的并發癥有心律失常、呼吸道感染、消化道出血、休克等,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情況如下表2-2所示,從下表數據可知,綜合護理干預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9.09%)明顯低于普通護理組(19.05%),P<0.05。
2.3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有效率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有效率如下表2-3所示,從下表數據可知,綜合護理干預組臨床治療有效率(93.18%)明顯高于普通護理組臨床治療有效率(80.95%),P<0.05。
2.4兩組患者醫療服務認可度
兩組患者醫療服務認可度如下表2-4所示,從下表數據可知,綜合護理干預組臨醫療服務認可度(93.18%)明顯高于普通護理組臨床治療有效率(80.95%),P<0.05。
3.結論
在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中應用綜合護理干預能夠有效改善患者心肺功能情況,提高臨床治療有效率,同時也可以減少并發癥的出現,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任敬, 劉小英 . 綜合護理模式對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心肺功能和生活質量評分的影響及效果評價[J]. 河北醫藥,2017,39(13):2061-2063,2067.
作者簡介:劉艷(1983-07-),女,漢族,本科,云南曲靖人,主管護師,研究方向:成人內科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