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志雄 薛飛 袁衛(wèi)東 史軒豐

摘要:目的:探討分析醫(yī)院實施DRGs前后腦出血住院患者的醫(yī)療費用,分析其臨床應用價值。方法:將2017年01月到2021年12月份作為研究時段,在該時段將江陰市中醫(yī)院中收入的腦出血住院患者共計267例,根據患者入院時是否實施DRGs將其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對照組內共計腦出血住院患者143名,而實驗組內共計腦出血住院患者124名。對照組內患者在接受管理時采用常規(guī)管理模式,實驗組內患者則選擇DRGs管理模式,對兩組患者的各項醫(yī)療費用進行對比分析組間差異。結果:在本次研究結果中顯示通過對兩組患者的醫(yī)療費用和總費用進行記錄,發(fā)現實驗組患者的醫(yī)療費用和總費用平均值均低于對照組,而實驗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的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數據對比分析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P<0.05)。結論DRGs應用于醫(yī)院的醫(yī)療費用管理中,有助于提高醫(yī)療管理工作的整體質量,對于:降低患者的醫(yī)療費用來說有十分積極的作用,值得進行推廣。
關鍵詞:DRGs;腦出血;住院分析;醫(yī)療費用
【中圖分類號】R722.1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04--01
腦出血是急診科常見危重癥之一,死亡率和致殘率高,給個人、家庭和社會帶來嚴重的經濟負擔。目前少見DRGs實施前后腦出血患者費用比較分析的相關報道。疾病診斷相關分組(diagnosis related group system, DRGs)誕生于美國,推廣至歐亞多國[1]。中國大致于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對DRGs的探索和研究,嘗試走出一種中國模式的DRGs,發(fā)展至今有北京、上海、華西3種模式。最早接觸并研究這種新型付費方式的是北京醫(yī)管所,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黃惠英等人關于診斷相關分類法在北京地區(qū)醫(yī)院管理可行性的研究,其研究結果表明對北京市10所有代表性醫(yī)院的出院病例進行病例組合是可行的,并且這種組合更加有利于醫(yī)院管理效益評估[2]。中國探索DRGs近30年,時至2018年國家醫(yī)保局正式成立發(fā)布《關于申報按疾病診斷相關分組付費國家試點》,中國式DRGs進一步推進。調控醫(yī)療費用、支付制度改革具有其積極意義[3],總額預付制結合DRGs是目前改革的一個方向。DRGs服務于住院服務費用管理和績效管理是目前改革的趨勢之一,2017年江陰市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局開始嘗試開展DRGs付費,將2017年01月到2021年12月份作為研究時段,在該時段將江陰市中醫(yī)院中收入的腦出血住院患者共計267例作為研究對象,探討分析醫(yī)院實施DRGs前后腦出血住院患者的醫(yī)療費用,分析其臨床應用價值。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
將2017年01月到2021年12月份作為研究時段,在該時段將江陰市中醫(yī)院中收入的腦出血住院患者共計267例,根據患者入院時是否實施DRGs將其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對照組內共計腦出血住院患者143名,而實驗組內共計腦出血住院患者124名。實驗組124例年齡值為41-88歲,均值為(53.4±2.9)歲;性別比例男/女為79/45。對照組143例年齡值為20-88歲,均值為(54.2±1.9)歲;其中性別比例男/女為104/39。兩個組別比較分析基礎情況發(fā)現P>0.05,二者未表現出差異,說明可比較研究。
1、入選標準
所有患者腦出血的診斷均符合《中國腦出血診治指南(2019)》的診斷標準, 均經臨床、CT和/或MRI掃描確診為腦出血。入選患者均為臨床首次腦出血或既往曾有腦出血病史,但未遺留后遺癥者,無腦疝形成。
2、排除標準
排除動脈炎、外傷、血液病、藥物、腫瘤、腦血管畸形、動脈瘤、腦梗塞引起的腦出血, 排除自身患有免疫性疾病, 嚴重肝腎疾病、妊娠者,甲狀腺疾病、血液病等的患者。
1.2方法
通過選取2017年1月到2019年6月DRGs實施前及2020年1月到2021年12月DRGs實施后我院住院腦出血患者的住院費用,對DRGs實施前后住院費用信息進行比較研究。
1.3觀察指標
記錄所有患者的實際住院天數、住院總費用、床位費、治療費、檢查費、西藥費、中藥費、血液及血液制品類費、耗材費和其他費用信息。在本次研究結果中,患者的床位費、治療費、檢查費、西藥費、中藥費、血液及血液制品類費、耗材費和其他費用信息均記錄為醫(yī)療費用。
1.4統(tǒng)計學處理
對所有患者的臨床數據應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22.00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取卡方檢驗,用率(n%)表示,計量資料行t檢驗,用(均數±標準差)表達,以P<0.05作為統(tǒng)計學意義存在的判定標準。
2結果
在本次研究結果中顯示通過對兩組患者的醫(yī)療費用和總費用進行記錄,發(fā)現實驗組患者的醫(yī)療費用和總費用平均值均低于對照組,而實驗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的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數據對比分析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3討論
腦出血在目前臨床上被認為是一種顱腦血管疾病,這種疾病與多種因素密切相關,并且臨床致死率和致殘率極高[4],一般以中老年人為發(fā)病人群,若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的病情較為嚴重,還有可能對患者的神經造成極大的損傷,而治療不及時則有可能導致患者出現嚴重并發(fā)癥甚至死亡,在治療工程中對患者進行有效的護理也是一項至關重要的工作,在近年來的臨床研究中表明,對腦出血進行護理時,采用優(yōu)化的護理方案有助于保障患者的機體功能。腦出血疾病在臨床上的主要發(fā)病因素為腦部血管異常出血所導致的患者在發(fā)病后臨床癥狀表現較為多樣化,主要包括語言功能障礙、偏癱以及口眼歪斜等這種疾病一旦發(fā)生會對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極大的損傷,對于患者的生活品質來說也會產生極大的影響,所以保障患者疾病的診斷準確性和有效性,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機體素質和生活品質,對于患者的治療工作開展來說有十分積極的作用[5-6]。
目前我國常見的DRGs 版本分別是國家DRGs質控中心推行的CN-DRG(國家版 DRGs)、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員會衛(wèi)生發(fā)展研究中心推行的C-DRG(國家版DRGs收費體系) 和上海申康醫(yī)院發(fā)展中心與上海聯眾網絡信息有限公司合作推出的上海版DRGs[7]。目前我院使用的是國家版 DRGs-2018版。目前關于DRGs已經有了較為全面的研究基礎,當前更加注重系統(tǒng)的原理與本土化方法研究,從醫(yī)保付費的角度推動醫(yī)藥改革的進一步深化。中國 DRGs 研究進展中較多的文獻為相關理論綜述、比較分析,以及國際經驗介紹,但缺乏大范圍、長時間以及多節(jié)點的實證研究支持。下一步,實證類型研究可從國家或省級層面的時間序列數據入手,在更加宏觀的視角下探討 DRGs本土化效果以及對醫(yī)藥改革的影響,并嘗試與國際上DRGs研究前沿進行對比[8]。目前實證類型研究方面少見關于DRGs實施前后費用分析方面的相關報道。我院先期已完成了市科技局課題“縣級市區(qū)域腦出血患者診治現況調查”[9-11]。詳細了解我市腦出血病人診治各環(huán)節(jié)存在的不足及與先進城市或發(fā)達國家之間的差距,為提高腦出血患者的診治效果,減輕病死率和致殘率,節(jié)約醫(yī)療費用提供了參考依據。調控醫(yī)療費用、支付制度改革具有其積極意義,總額預付制結合DRGs目前已成為改革取向,DRGs服務于住院服務費用管理和績效管理已成趨勢[12]。2017年開始江陰市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局即嘗試在我市2家三級醫(yī)院試點開展DRGs付費改革,我院自2018年開始先行試點新農合DRGs付費改革,2020年開始全面開展DRGs付費制,具體效果有待實證研究提供依據,以此完善DRGs管理體系,為 DRGs 的推行提供客觀科學的參考依據,為相關政策的制定及醫(yī)院運營管理提供參考依據。
綜上所述,DRGs應用于醫(yī)院的醫(yī)療費用管理中,有助于提高醫(yī)療管理工作的整體質量,對于降低患者的醫(yī)療費用來說有十分積極的作用,值得進行推廣。
參考文獻:
[1] 李文芬,肖瑤. DRGs付費方式的發(fā)展現狀及應用條件分析—— 基于廣東省人民醫(yī)院的分析[J]. 科技資訊,2019,110(35 ):211-214.
[2] 張樂輝, 魏永祥,紀京平,等. 北京市新農合按DRGs付費試點階段成效分析[J]. 中華醫(yī)院管理雜志,2015,31(11):818-821.
[3] 嚴莉,彭琰,唐國政,等. 云南省疾病診斷相關組支付方式改革調查研究:以玉溪市為例[J].? 中國農村衛(wèi)生事業(yè)管理,2017( 12) : 1429-1432.
[4] 李潤萍. 云南祿豐: 按疾病診斷相關分組付費[J]. 中國衛(wèi)生,2017( 3):65-66.
[5] 胡廣宇,劉 婕,付婷輝,等. 我國按疾病診斷相關分組預付費改革進展及建議[J]. 中國衛(wèi)生政策研究,2017,10( 9) : 32-38.
[6] 別鳳賽,王 珊,饒克勤,等. 國內外疾病診斷相關分組(DRGs) 支付制度改革與實踐應用評價[J]. 中華醫(yī)學圖書情報,2018,28(7) : 43-47.
[7] 劉新奎,楊林朋.疾病診斷相關分組( DRGs) 在我國的發(fā)展與應用[J]. 中華醫(yī)學圖書情報,2018,28(7) : 48-51.
[8] 黃烈雨,洪寶林,高雅,等. 中國疾病診斷相關分組研究的文獻計量分析[J]. 中國衛(wèi)生信息管理,2019,16(6) : 767-771.
[9] van Asch CJ, Luitse MJ, Rinkel GJ, et al. Incidence, case fatality, and functional outcome of intracerebral haemorrhage over time, according to age, sex, and ethnic origi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Lancet Neurol, 2010,9(2):167-176.
[10] 劉鳴. 神經內科學第2版[M]. 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4.
[11] Sonni S, Lioutas VA, selim MH. New avenues for treatment of intracranial hemorrhage[J]. Curr Treat Options Cardiovasc Med, 2014,16(1):277.
[12] 國家衛(wèi)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 中國衛(wèi)生和計劃生育統(tǒng)計年鑒2017[M]. 北京,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出版社,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