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鎂市場波動較大,鎂價居高不下,國外將責任歸結為是我國的限產斷供所引發的市場混亂。事實上我國鎂產業在為全球碳達峰努力的同時,并未減少對國內外市場的供應。
據海關總署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1-12月,我國各類鎂產品出口47.72萬噸,同比增長21.18%,出口金額19.35億美元,同比增長101.01%。其中鎂錠出口28.05萬噸,同比增長37.84%;鎂合金出口10.86萬噸,同比增長1.31%;鎂粉出口7.69萬噸,同比增長11.61%。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各類鎂產品出口量沒有減少,相較2020年增長超兩成。國外市場的鎂產品一貨難尋的現象其根源又何在?
完善東西部對口支援制度,使中西部青少年更多地能夠到東部或城市接受職業教育,提高他們的就業創業能力。推進招生計劃管理改革,新增本科招生計劃全部安排給高等教育資源相對缺乏、升學壓力較大的中西部和人口大省,進一步縮小錄取率最低省份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繼續實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推進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和中西部高校綜合實力提升工程,支持中西部地區建設一批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學校。構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的有效機制,加強慕課建設、使用和管理,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和方法,提高辦學質量和人才培養水平。
2021年以來,世界各國陸續恢復生產和發展經濟,但疫情之下,困擾全球制造商和零售商的供應鏈問題日益突出。3月蘇伊士運河擁塞事件,造成大量貨物在港口積壓,一度引發對全球物流供應鏈“斷鏈”的憂慮。航運咨詢機構Sea-Intelligence的分析報告指出,由于港口擁堵、船舶延誤,全球12.5%的運力無法使用,現在世界多個重要港口和物流企業的運轉效率低下,鎂產品出口至歐洲原本是1個月的船期,現在則需要2~3個月才能到達。不僅如此,港口的裝卸工人、貨運司機也由于當地疫情等因素,造成人手緊缺,進一步延長了物流周期。供應鏈運輸環節出現問題,必定使得下游用戶用料緊缺、限制生產,這讓國外用戶會加大儲備采購的力度,盡可能多地填補庫存,以滿足后續生產,出口量自然隨之增加。

鎂產品出口增長也不能真實反映出用戶對鎂需求的增加。2021年,鎂在煉鋼脫硫、電解鋁等冶金領域消費有所增長,但在加工應用領域,鎂用量卻出現下降,其主要原因是鎂價的大幅震蕩,給加工企業造成了極大的沖擊。對于鎂行業而言,當前市場環境給鎂產業發展所帶來的困難更加突出,除了運輸不暢、原料價格高漲等因素,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劇烈波動所造成的出口利潤下滑,以及貿易摩擦的不斷升級,同樣制約著我國鎂產業的發展。雖然這些問題在短期內難以解決,但我們并不悲觀,隨著世界經濟的復蘇,國際市場需求增長,鎂產品出口依然有很大的空間,原鎂生產企業也在穩步推進環保升級改造,采取措施來保障鎂基本供應和維護市場穩定。同時,在應用領域,鎂合金材料除了助力輕量化,還在儲氫、建筑模板等諸多領域發揮其優勢,帶動需求增長,力保鎂產業穩步前行。
武定供電局將積極與武定政府溝通聯系,在楚雄供電局黨委的關系、支持下,以高度負責的態度,有序、安全做好抗震救災工作,全力做好電力供應。
2022年,隨著跨境貿易便利化改革,口岸營商環境優化,全球供應鏈“堵、斷”等問題逐步緩解,將大幅降低原鎂出口的物流風險,保障外貿穩定,同時國內的供應日趨穩定,鎂價合理回歸,也將更好地支撐鎂產業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