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麗珍 連思榮 陳知建 洪麗云
蠶絲分為家蠶絲和野蠶絲兩種,桑蠶絲屬于家蠶絲;它的結構是由兩根單絲外包絲膠組成的。由桑蠶絲制成的針織服裝有外套、T恤、背心、內衣、短褲等,具有光澤柔和、手感柔軟、彈性好、吸濕性佳等特點。
為規范行業發展,提高產品質量和保護消費者權益,FZ/T 43015《桑蠶絲針織服裝》標準于2001年首次發布。根據工信部工信廳科〔2018〕31號文件公布“2018年第二批行業標準制修訂計劃的通知”要求,FZ/T 43015《桑蠶絲針織服裝》第二次進行修訂。修訂后標準FZ/T 43015—2021《桑蠶絲針織服裝》(以下稱簡稱“新標準”)于2021年7月1日正式實施。新標準和FZ/T 43015—2011《桑蠶絲針織服裝》(以下簡稱“舊標準”)對比發生了許多變化,本文對主要變化內容進行比較說明。
新標準對于桑蠶絲與其他纖維交織或混紡的針織服裝桑蠶絲含量在30%及以上,舊標準則無特別規定;新標準適用范圍更加嚴格。
由于引入新的考核項目、試驗方法發生變化、引用標準變更等原因,規范性引用文件也相應地發生了變化,具體見表1。

表1 規范性引用文件變化
舊標準要求分為內在質量和外觀質量兩類。在舊標準的基礎上,新標準將甲醛、pH值、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和異味調整劃分為基本安全性能內容。新標準修改了內在質量和外觀質量部分項目考核指標,增加了新的考核項目,對一些項目的試驗方法也進行了調整。
新舊標準的基本安全性能都是按GB 18401《國家紡織品基本安全技術規范》規定執行,考核項目包括甲醛、pH值、可分解芳香胺染料、異味。但是新標準中增加了對嬰幼兒及兒童產品還應符合GB 31701《嬰幼兒及兒童產品安全技術規范》的規定。因此企業在生產過程中要嚴格把守產品質量安全,符合相關標準的考核要求。
3.2.1 纖維含量允差
舊標準中纖維含量試驗方法按FZ/T 01053規定執行。隨著FZ/T 01053從行業標準經過修訂升級為國家標準,相應地新標準的纖維含量試驗方法也按照GB/T 29862規定執行。
3.2.2 頂破強力
針織服裝在穿著過程中容易因為手肘、膝蓋部位不斷彎曲,而造成面料發生變形、破壞。頂破強力是考核針織面料服用性能的重要物理指標之一。新舊標準頂破強力按照GB/T 19976執行,鋼球直徑選擇(38±0.02)mm,試樣在調濕狀態下測試。新標準對純桑蠶長絲織物考核要求不變,但提高了對其他織物頂破強力的要求,指標從“≥200N”改成“≥250N”。
新舊標準對抽條、爛花、鏤空提花織物及含有彈性纖維(氨綸)織物豁免考核。
3.2.3 水洗尺寸變化率
從表2可以看出,新標準提高了對合格品的考核要求,和一等品的指標保持一致。舊標準的水洗尺寸變化率試驗洗滌程序采用“仿手洗”,新標準中采用4H洗滌程序,但其實試驗條件是一樣的。這是因為GB/T 8629的最新版本中洗滌程序的編號發生變化,新標準的內容也相應地進行更新。

表2 新舊標準水洗尺寸變化率要求對比
3.2.4 水洗后扭曲率
新標準中除羅口、一次成型、三角短褲產品外,桑蠶絲針織服裝增加了水洗后扭曲率的考核,而舊標準中則沒有這項考核要求。針織產品經水洗滌后上衣擺縫或褲側縫常常出現扭斜,輕者影響美觀,重者影響服用,因此對于針織產品特別是外衣化針織產品考核水洗后扭曲率指標是非常必要的。FZ/T 43015在此次修訂過程中增加了水洗后扭曲率考核指標,對產品的考核更加全面、具體。水洗后扭曲率試驗按GB/T 23319.3—2010中的B法(側面標記法)檢驗,其中優等品要求水洗后扭曲率≤4.0%,一等品和合格品要求≤5.0%。
3.2.5 色牢度
色牢度是評價服裝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色牢度的好壞直接影響服裝的美觀和人體的健康安全。新舊標準色牢度項目具體變化對比見表3。從表3可以看到,新標準中合格品耐濕摩擦色牢度考核要求從舊標準的≥2級調整為≥2~3級,深色產品為≥2級。同時耐光色牢度也按照深淺色劃分指標:優等品為≥4級(淺色≥3級),一等品和合格品為≥3級(淺色≥2級)。深淺色的判定按GB/T 4841.3規定,大于1/12染料染色標準深度色卡為深色,小于等于1/12染料染色標準深度色卡為淺色。

表3 新舊標準色牢度要求對比
在日光和人體汗液的共同作用下,衣服上的染料發生化學反應后造成衣服顏色變化;新標準中增加耐光、汗復合色牢度項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由于內衣類產品一般不會被太陽直射,因此新標準中對其豁免考核。新標準中規定優等品指標為≥3~4級,而一等品和合格品指標為≥3級,淺色則≥2級。
3.2.6 起球
服裝面料在穿著或洗滌的過程中,受到外界摩擦作用后表面纖維被拉出并逐漸糾纏成團,這種現象稱為面料的起球。起球現象影響服裝外觀視覺效果和降低穿著體驗,這也是最容易被消費者反饋和投訴的問題。新標準中增加了起球項目的考核,起球試驗按照GB/T 4802.1—2008圓軌跡法中E法執行。評定起球級數時將測試樣和未測試樣做對比,分為1至5級。5級最好,不起球;1級最差,嚴重起球。起球評級視覺描述見表4。新標準中要求優等品起球級數≥3~4級,一等品和合格品起球級數≥3級。

表4 起球視覺描述評級
3.2.7 洗后外觀
洗后外觀是從消費者的角度進行考慮,觀察服裝經過洗滌后能否保持原有風格不變。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紡織服裝標準將洗后外觀加入到產品考核要求中,切實保護消費者的利益。新標準中增加了洗后外觀考核項目,取水洗尺寸變化率試驗后的3件衣服,按照GB/T 21294—2014《服裝理化性能的檢驗方法》中的8.5及新標準中的要求“無破洞、脫散;印花涂層無脫層、起泡;附件無脫落、銹蝕”進行評價。
3.2.8 斷針類殘留物
新標準中增加了服裝中不得檢出斷針類殘留物的要求。檢測方法按GB/T 24121執行,檢測靈敏度為1.0mm。
外觀質量檢驗包括表面疵點、規格尺寸偏差、對稱部位尺寸偏差和縫制質量等4項。新標準外觀質量檢驗:
(1)修改檢驗目視距離:舊標準規定目視距離為35cm以上,新標準則規定目視距離為60cm左右。
(2)明確深淺色污漬:GB/T 250規定中3~4級及以下為淺色污漬,3~4級以上為深色污漬。
(3)提高紋路歪斜考核要求:具體變化見表5。

表5 新舊標準紋路歪斜要求對比
檢驗分為型式檢驗和出廠檢驗;型式檢驗按技術要求項目全部進行檢驗;而出廠檢驗大多數時候只需要完成部分檢驗項目。舊標準出廠檢驗除頂破強力、耐光色牢度和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外的其他內在質量要求項目。新標準調整了出廠檢驗項目,按外觀質量檢驗項目進行,包括表面疵點、規格尺寸偏差、對稱部位尺寸差異和縫制質量。
正確、規范地標注服裝使用說明,有助于消費者選擇和了解產品、更好地維護保養服裝,同時也便于監督部門有效地開展監督工作。舊標準中產品使用說明按照GB 5296.4和GB 18401執行。隨著GB 5296.4從強制性標準轉為推薦性標準以及GB 31701的頒布和實施,新標準中產品使用說明則需要符合GB/T 5296.4和GB 31701的要求。GB 18401在標注產品類別時只需要注明符合的安全技術類別(嬰幼兒紡織產品標明“嬰幼兒用品”字樣);而GB 31701中,嬰幼兒紡織產品標注為“GB 31701 嬰幼兒用品”,兒童產品則是標注GB 31701編號和符合的安全技術要求類別。

隨著消費者的要求提高、產品品種設計多樣化,FZ/T 43015—2011《桑蠶絲針織服裝》已不能滿足當前要求,標準及時進行了更新和完善。對比FZ/T 43015《桑蠶絲針織服裝》新舊標準可以發現,新標準不但對舊標準不足之處進行完善,提高了部分項目的考核指標;更多地從消費者的角度增加了考核項目,切實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服裝企業應該注意到這部分內容的變化,把好產品的質量關,引導行業向好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