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 峰
FZ/T 73018—2021《毛針織品》(以下簡稱“新標準”)于2021年7月1日開始實施,替代了FZ/T 73018—2012《毛針織品》(以下簡稱“舊標準”)。本文對新、舊標準進行對比分析,希望對檢測人員以及生產企業相關技術人員有所幫助。
FZ/T 73018—2021除了規定標準適用于鑒定精、粗梳純綿羊毛針織品、綿羊毛含量為30%及以上的混紡針織品,及由上述針織物為主要面料與其他面料拼接而成的制品,另外規定了不適用于年齡在36個月及以下的嬰幼兒毛針織產品。
新標準新增了重縮絨毛針織品的專業術語,是指為達到設計要求的結構密度,在加工過程中進行了專門的氈縮處理的毛針織品。
在產品分類上,新標準在按品種分時增加了大衣、西服、襯衣和拼接服裝的分類,按洗滌方式分為干洗類、小心手洗類和可機洗類。
在產品等級上,不再按優等品、一等品和二等品以及低于二等品為等外品,而是與多數產品標準保持一致,按照優等品、一等品、合格品進行分類,保持不變的是依舊由內在質量和外觀質量綜合評定,并以其中最低一項定等,增加了內在質量按批評定,外觀質量按件評定。
無一例外,任何紡織產品都必須滿足GB 18401—2010這一強制性標準的規定,包括甲醛含量、pH值、異味、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染色牢度項目因對應的產品等級有更高的技術要求,新標準還規定了兒童服裝還應符合GB 31701的相關規定。
內在質量包括纖維含量、脹破強力、起球、扭斜角、二氯甲烷可溶性物質、AP和APEO、干洗尺寸變化率、編織密度系數、單件質量偏差率、耐光色牢度、耐洗色牢度、耐汗漬色牢度、耐水色牢度、耐摩擦色牢度、耐干洗色牢度、拼接互染色牢度、水洗尺寸變化率等項目。
4.2.1 纖維含量
FZ/T 01053—2007《紡織品 纖維含量的標識》標準已經廢止,更換為執行GB/T 29862—2013《紡織品 纖維含量的標識》。
4.2.2 烷基酚和烷基酚聚氧乙烯醚
烷基酚聚氧乙烯醚(APEO)因具有良好潤濕、分散、清潔等功能,是紡織品加工工藝中廣泛使用的一種表面活性劑。據世界綠色和平組織發布的一項調查研究顯示,眾多世界知名品牌60%以上的服裝面料均含有APEO,但因對生態環境具有中毒致癌性、難以生物降解、環境雌性激素等重大危害而受到嚴格約束。在FZ/T 73018—2021中也首次增加了其考核指標,并極大地嚴于GB/T 21295—2015《服裝理化性能的技術指標》。由此可見,新標準的變化也是新發展理念的客觀要求,是維護生態環境、重視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必然選擇,以此反促生產經營者提高意識,嚴把質量關。
4.2.3 干洗尺寸變化率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服裝面料的日益改進,干洗越來越被消費者所選擇,但是如若干洗不得當極易產生形態變化等質量損傷問題。毛針織品新標準也新增了對干洗尺寸變化率項目的考核,規定按GB/T 19981.2執行,這一試驗方法與產品標準GB/T 22842—2017《里子綢》、GB/T 15552—2015《絲織物試驗方法和檢驗規則》、FZ/T 24011—2010《羊絨機織圍巾/披肩》一致,干洗程序則與羊絨機織圍巾、披肩及蠶絲絲織物一樣使用特敏材料程序,并規定了洗滌一次,不整燙,長度和寬度方向的平均值在-5.0%~+5.0%,“-”號表示收縮,“+”號表示伸長。
4.2.4 染色牢度
染色牢度是指紡織品的顏色在加工或使用過程中受到各種外界因素,如光照、洗滌、熨燙、汗漬、摩擦和化學藥劑等作用下的褪色程度,是紡織品檢測中的一項重要指標。對色牢度的考核主要是考核染料附著在纖維之上必須有一定的牢固性,避免在穿著時染料脫落轉移到皮膚上而傷害人體或沾染其他紡織品,影響消費者健康和服裝美觀。
新標準中染色牢度項目專門增加了拼接互染這一指標。拼接互染主要是考核由深、淺色織物拼接而成的各類紡織品,同時非拼接的紡織品也可參照執行。新標準規定按照GB/T 31127—2014中方法A洗滌法測試拼接互染性能,洗滌法是一種動態的機械洗滌方法,與GB/T 3921—2008《紡織品 色牢度試驗 耐皂洗色牢度》中的A方法大致相同,只是選用ECE標準洗滌劑。此外,修改了耐洗、耐汗漬、耐水、耐干洗色牢度的色澤變化、貼襯沾色表述的方式,并調整了相應考核指標。耐光色牢度的試驗方法也更新為按GB/T 8427—2019中方法3執行,耐洗色牢度試驗方法按GB/T 12490—2014執行,同時強調不論是執行A1S條件還是B2S條件均不加鋼珠。
新標準嚴格了濕摩擦對一等品、合格品的考核指標,深色面料維持不變依舊不低于2~3級,但對于淺色面料,要求不低于3級。另外,耐干洗由評定溶劑沾色變更為評定貼襯沾色,對于優等品由不低于3~4級提高為不低于4級,一等品由不低于3級提高為不低于3~4級。對于新增的考核項目拼接互染色牢度要求較高,不論優等品、一等品還是合格品,都要求不低于4級。
4.2.5 其他內在性能
水洗尺寸變化率分小心手洗類和可機洗類,項目分為松弛尺寸變化率、氈化尺寸變化率及總尺寸變化率,新舊標準考核指標一致,新標準中增加的大衣、西服、拼接類服裝和褲子、裙子一樣考核,襯衣和內衣類一樣考核,洗滌程序是由于GB/T8629—2001變更為GB/T8629—2017的原因,由7A更新為4G,由5A更新為4N,其洗滌及漂洗4階段的溫度及時間一致。不同點在于松弛尺寸變化率由非平針產品是否符合要求不作判定變更為寬度方向只考核平針產品,增加了非平針產品長度的考核。頂破強度項目名稱改為脹破強力,試驗方法增加了GB/T 7742.2,考核指標一致。新標準調整了編織密度系數的考核要求,由不低于1.0變為按供需雙方合約規定。

表1 FZ/T 73018—2012染色牢度項目指標

表2 FZ/T 73018—2021染色牢度項目指標
對外觀的要求包括主要規格尺寸允許偏差、縫跡伸長率、領圈拉開尺寸及外觀疵點的考核。
縫跡伸長率新標準增加了當試驗結果出現縫線斷裂或織物破裂的現象判定為不合格的規定。領圈拉開尺寸取消了小童≥26cm,兒童按照7歲及以上和成人同等考核≥30cm,7歲以下兒童≥28cm,增加了當試驗結果出現縫線斷裂或織物破裂的現象判定為不合格的規定。外觀疵點的要求變化較大,詳見表3。

表3 新舊標準外觀疵點項目指標差異性對比
由表3可見,一等品中多處由不明顯嚴格為不允許,合格品由明顯嚴格為不明顯。另外,FZ/T 73018—2021明確了對疵點程度的描述,不明顯指疵點比較模糊,檢驗人員能隱約看到,非專業人員不易發現的情況;明顯指疵點本身有比較明顯的界限,能直接看到的情況。
FZ/T 73018—2021增加了抗菌性能和刺癢感性能的要求,抗菌技術應用于紡織品可以減少紡織品因微生物繁殖產生的代謝產物導致的異味,提升紡織品清潔及穿著舒適性。毛針織品抗菌測試采用振蕩法,經5次洗滌后將試樣與對照樣加入一定濃度的試驗菌液,在規定溫度下振蕩一定時間,測定振蕩前及振蕩一定時間后的活菌濃度,計算抑菌率來評價抗菌效果。刺癢感在感覺上的表達為刺疼(痛)和癢,屬于織物觸覺舒適性范疇,纖維的長度、直徑、剛度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一方面,纖維的長度和直徑通過共同影響纖維的彎曲變形力來影響織物的刺癢感;另一方面,纖維越短,直徑就越小,作用在皮膚上的臨界彎曲變形力就越大,產生的刺癢感就會越強。新標準將刺癢感納入考核說明了對穿著舒適感的重視。
FZ/T 73018—2021比較顯著的改變是將產品的分類改為優等品、一等品以及合格品,染色牢度統一為變色、沾色的形式,這也是和多數產品標準相一致。另外,新增了AP及APEO指標的限量體現出對生態環境的重視,迎合了綠色的新發展理念,對紡織生產行業的后處理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功能性評價從客戶的滿意度出發,體現了以安全性為基礎,兼顧舒適度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