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華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
FAO數據顯示,2010—2020年,全球人均乳制品消費量由104.6 kg/年上升至116.1 kg/年,在消費的推動下,全球牛奶生產量由7.2 億噸增長至9.1 億噸。



在以液體乳消費為主的時代,奶業市場是非常區域化的,牛奶的生產、加工和銷售都在本國進行。而隨著乳制品生產的規模化發展,牛奶被轉化為貨架期更長的奶油、奶酪等干乳制品,使得乳制品跨國貿易更加便利。2010—2020年,全球乳制品貿易量由4 780 萬噸增長至8 570 萬噸,占生產量的比例也由6.6%增長至9.5%。新西蘭、歐盟28 國、美國和澳大利亞等國家作為主要出口國其出口量占世界貿易量的比例穩定在72%~73%,保證了世界乳制品貿易的穩定供應。牛奶短缺地區如非洲和亞洲尤其是中國對乳制品的需求強勁,則推動了世界乳制品貿易量的不斷增長。據統計,2010—2020年中國人均乳制品占有量由28.6 kg/人上升至38.2 kg/人,僅有全球平均水平的1/3,消費潛力巨大。一旦中國市場潛在需求變為現實,誰來保證,這需要我們自身的努力,但也必定離不開國際的合作和世界貿易。
中國奶業是“舶來品”,產業化發展不過數十年的時間,世界奶業強國的現在就是中國奶業發展的未來,分析其發展歷程,對于科學判斷我國奶業發展所處的階段,探索奶業未來發展的現代化道路,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2020年中國進口乳制品1 875 萬噸(折合生鮮乳),占國內需求量的34.8%和全球貿易量的21.9%,分別比2010年提高了18.1 個百分點和8.5 個百分點。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通過分析世界主要奶業國家奶業生產及貿易現狀,可為進一步優化我國乳制品貿易的進口國別和地區結構,制定實施戰略性的多元化進口政策提供依據。
作為2020年出版的《世界主要奶業國家奶業發展及與中國合作現狀》的延續,本專著利用FAO、美國農業部、OECD數據庫的數據,分析了全球奶業生產、消費及貿易情況,并對國際奶業發展趨勢進行了分析。同時本專著以加拿大、印度、波蘭、丹麥、烏拉圭、智利、以色列等6 個牛奶生產國及消費國為研究對象,利用各自國家統計局、奶業統計年報及國際機構數據庫的乳制品貿易數據,分析各國奶牛養殖、生鮮乳銷售、乳制品加工及消費等奶業生產現狀,乳制品、種牛、苜蓿草等的貿易現狀。并從乳制品貿易、種牛進出口、行業交流、企業投資合作、政府合作等方面論述與中國的奶業合作現狀,最后對兩國的未來合作進行展望。
本書的奶牛養殖現狀部分主要分析近20年甚至更長年份全球及主要奶業生產國產奶量、奶牛單產、養殖場數量、牛群規模、養殖方式、品種等變化情況,直觀理解我國與該國奶牛養殖存在差距的原因。生鮮乳銷售主要介紹生鮮乳即原料奶的銷售方式,定價機制,奶價近幾年的變化情況等,為我國制定養殖加工利益聯結機制提供參考。乳制品加工主要介紹該國主要乳品加工企業類型,主要乳制品產量、產值等。乳制品消費主要介紹全球及主要奶業生產國各類乳制品消費情況,并探討其成因,為我國開展乳制品消費宣傳提供參考。奶業貿易部分主要介紹乳制品、活牛、苜蓿草等的貿易量及貿易國,進出口形勢變化等,為我國拓寬進口來源國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