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敏 宋婷婷 陳越 曾珠 周晏如
1月17日到21日,市五屆人大五次會議召開。這次大會是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歷史交匯、我市邁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
大會期間,一個個振奮人心的“熱詞”被代表反復提起。這些“熱詞”,串聯起了我市在過去一年里所取得的發展成就。
過去的一年,全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成果持續鞏固,經濟發展保持良好態勢,社會大局保持和諧穩定,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譜寫了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新篇章。
2022年是“十四五”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市政府工作報告對今年的工作進行了細致謀劃。今年,我市將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推動高質量發展,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和市第六次黨代會勝利召開。
以創新贏得主動和未來
2021年以來,我市科技創新的“田野”上一派勃勃生機——西部(重慶)科學城建設提速,超瞬態實驗裝置、中科院重慶科學中心等科研平臺加快建設,北京大學重慶大數據研究院、重慶醫科大學國際體外診斷研究院等研發機構建成投用;15個高新區引進重大科技產業項目474個、總投資2604億元;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企業分別達到118家、5108家、36900家。
“西部(重慶)科學城是重慶科技創新的重大平臺,是我市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載體。”市人大代表,高新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左永祥說,西部(重慶)科學城誕生伊始,我市就提出,舉全市之力、舉全市之智,高起點高標準規劃建設科學城。
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自貿試驗區、國家級高新區、西永綜合保稅區等“金字招牌”;中歐班列(成渝)和西部陸海新通道等多個開放平臺通道;重慶大學、重慶師范大學、重慶醫科大學等高校;山區橋梁及隧道工程等國家重點實驗室……我市為建設西部(重慶)科學城拿出了最好的資源。
與此同時,重慶兩江協同創新區正在穩步發展,它是我市建設科技創新中心的另一塊重要拼圖。
截至2021年11月,重慶兩江協同創新區以“科創+產業”為導向,累計簽約高校、科研院所等38家,建成科技研發平臺80余個,引進高端研發人才1200余名,累計獲國家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授牌1家、市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授牌13家,獲批市級新型高端研發機構15家,培育孵化企業58家,一座“產業、人才、生活、生態”協同融合的創新之城拔地而起。
為促進各科技創新平臺以及各類創新要素協作發展,我市下足功夫優化創新生態。
2021年,我市獲批建設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截至目前,累計啟動10個環大學創新生態圈建設,獲批設立國家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和中國重慶數字經濟人才市場,新引進急需緊缺人才超過5萬名,知識價值信用貸款和商業價值信用貸款分別達到223.5億元、81億元,科技企業融資近4000億元。
近年來,著眼于打造良好的創新生態環境,我市實施了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出臺《重慶市博士“直通車”科研項目實施細則(試行)》,為新增來(留)渝博士提供穩定科研項目支持;優化外國專家來華工作許可制度,為800多名外國專家辦理來華工作許可。
助力“經濟圈”跑出加速度
2021年10月,《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公開發布,標志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邁上新征程。2021年年底,《重慶四川兩省市貫徹落實〈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聯合實施方案》出臺。
重磅規劃落地,折射出重慶和四川的決心與行動。
“過去一年,川渝合力推進現代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打造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4個‘1小時交通圈’,工作推進‘同軌’、交通規劃‘同圖’、項目建設‘同步’、運輸服務‘同頻’。”在市五屆人大五次會議期間,市交通局黨委書記、局長許仁安在“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專題記者會上表示,川渝交通合作駛上了“快車道”。
據介紹,2021年,川渝兩地推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多層次軌道交通規劃獲批并啟動實施。其中,成渝中線建設啟動,成達萬、渝萬、渝昆和渝湘高鐵重慶至黔江段建設提速,鄭萬高鐵重慶段開展聯調聯試,渝西高鐵可研獲批,渝宜高鐵重慶段完成可研編制;大足至內江高速、合川至安岳高速重慶段建成通車。此外,涪江雙江航電樞紐、川渝電網一體化等項目也取得積極進展。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明確提出,以“一城多園”模式合作共建西部科學城。在過去的一年里,西部(重慶)科學城同四川天府新區、成都高新區等交流互訪頻繁,與西部(成都)科學城簽署共建戰略協議,制定了與成都高新區“雙區聯動”行動方案。同時,攜手打造成渝綜合性科學中心,聯合打造電子信息世界級產業集群,落地總規模300億元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基金。
創新,必然帶來更多新氣象。
在過去的一年里,成渝綜合性科學中心啟動建設,集中開工40個重大科技項目,合作共建6個重點實驗室,組建成渝地區高新區聯盟、技術轉移聯盟和協同創新聯盟。推動產業發展協同協作,制定汽車、電子、裝備制造、工業互聯網高質量協同發展實施方案,獲批共建工業互聯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和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國家樞紐節點。
川渝兩地多位專家表示,進入2022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將進入改革的“深水區”,向縱深方向發展,川渝兩地的經濟合作將提速,雙方要協同突破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痛點難點與堵點,使資金、技術、人才、信息等生產要素的雙向流動更加高效。
讓綠色成為最動人的色彩
今年春節,在廣陽島,重慶市民和春天來了一場“生態約會”。
隨著生態修復主體完工,廣陽島已呈現出一幅原生態巴渝鄉村田園風景畫卷,形成“春看油菜花、夏看梯田禾稻、秋看梧桐大道、冬賞寒梅暗香”的四季觀光生態場景。
在西島頭站,水中浪撫石梁,坡岸杉影婆娑,“門戶”西島頭以浸入眼簾的蔥蘢,迎接四海游客的到來。
廣陽島的變遷,經歷了幾分波折。過去,廣陽島定位為居住島,最多時曾規劃300萬平方米房地產開發量。大開發讓島內自然人文本底遭到嚴重破壞,原有的田園鄉村形態消失殆盡,只留下眾多的開發痕跡。
近年來,我市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果斷踩下大開發“急剎車”,將廣陽島定位為“長江風景眼、重慶生態島”,讓廣陽島成為惠及當前、利及子孫的生態島。
通過系統性開展的自然恢復、生態修復,廣陽島上的生物多樣性得到了有效保護,目前記錄到植物500余種、魚類154種、鳥類191種。生動表達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理念的生態大課堂已展現雛形。
廣陽島的蝶變,只是我市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加快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的一個縮影。
2021年以來,我市強化生態保護修復,推進生態保護紅線評估調整和自然保護地優化調整,全面推行河長制、林長制,實施“兩岸青山·千里林帶”建設32萬畝,國土綠化營造林510萬畝,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54.5%。
為強化減污治污,我市還開展了提升污水“三率”專項行動和“散亂污”企業整治行動,建設改造城鎮排水管網1900公里、新增污水處理能力27.5萬噸/日,強化大氣多污染物協同控制和聯防聯治,深化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全面淘汰錳行業落后產能,長江干流重慶段水質保持為優,74個國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達到98.6%,2021年全年空氣優良天數實現326天、其中優146天,土壤環境質量穩步提升,污染防治攻堅戰年度考核為優秀。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我市堅定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采取產業結構調整、能源結構優化、減污降碳協同創新等一系列措施,在控制溫室氣體排放、低碳試點示范、低碳技術創新及應用、體制機制建設等方面取得積極成效。2021年,全市整改“兩高”項目122個,累計建成綠色園區15個、綠色工廠171個,發行綠色債券142億元,上線“碳惠通”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平臺,能耗“雙控”進度總體符合國家下達目標要求。
努力開創“三農”工作新局面
嶄新的外墻,高高掛起的燈籠……走進豐都縣栗子鄉,環境美麗整潔,處處涌動著發展活力。
2021年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起步之年。2021年,按照中央統一部署和市委工作安排,市人大常委會辦公廳幫扶集團選派43名干部與豐都縣選派的幫扶干部一道,組成豐都縣栗子鄉鄉村振興駐鄉工作隊和38個駐村工作隊。
2021年,幫扶集團發揮資源優勢,引進資金3600余萬元、建設重點項目10余個;建立了消費幫扶五項機制,組織開展消費幫扶“五個一”活動,組織展銷活動20余場次,幫扶集團直接采購和幫助銷售農副產品價值超過1180萬元。
截至目前,栗子鄉全鄉未出現返貧致貧現象,鄉村振興各項工作總體起步平穩、推進有序,實現了良好開局。
“過去的一年里,我市鄉村振興工作開局良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市鄉村振興局黨組書記、局長劉貴忠介紹,我市嚴格落實中央決策部署,結合實際積極探索實踐,在工作中形成了六大具有重慶特點的做法。
建立“市領導+市級幫扶集團+協同區縣+駐鄉工作隊+產業指導組”幫扶矩陣。20多位市領導掛帥,整合17個市級幫扶集團,組建17個駐鄉工作隊和18個產業指導組進行對口幫扶。
建立“分類、分層、分區”推進鄉村振興機制。立足市情,將全市37個涉農區縣及萬盛經開區分為先行示范類、重點幫扶類、積極推進類,分別明確目標任務和政策舉措。
創設“基金+產業+人才”魯渝協作發展機制。在全國率先設立東西部協作產業發展基金和人才發展基金。
構建“1+4+N”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以重慶智慧農服集團為龍頭,以市縣鄉村4級供銷系統為依托,構建線上線下服務平臺。
依托“三社”融合、推動“三變”改革,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全市承包地集體所有權確權頒證率達99%,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完成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農村“三社”融合發展縱深推進,農村“三變”改革擴面提質,基本消除“空殼村”。
打造駐鄉駐村幫扶“加強版”。向脫貧村、易地搬遷集中安置村(社區)、鄉村振興示范和重點幫扶村、紅色美麗村莊建設試點村、黨組織軟弱渙散村選派駐鄉駐村干部,提升發展力量。
打造高品質生活宜居地
2021年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十四五”開局,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開啟。在此背景下,城市發展進入城市更新的重要時期。
作為重慶母城,渝中區在2021年年底入選了“全國第一批城市更新試點城市”。渝中區提出,要把握建設國際化、綠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現代都市的發展方向,打造“四區”(現代服務業引領區、歷史文化傳承區、創新開放窗口區、美好城市示范區)首善之地。未來,該區將通過推進城市、產業、人文等“多規合一”,以“兩江四岸”核心區的一系列重大項目,陸海國際中心、西部金融中心主承載區和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核心區等重點載體,營造現代城市的國際范,深挖重慶母城的巴渝文化。
九龍坡區是我市的工業大區。作為我市入選“全國第一批城市更新試點城市”的兩個區縣之一,這個工業大區在城市更新過程中將不斷增添“藝術范”。該區提出的方案可概括為“東城更新提質、西城開發提速、東西融合共進”。在東,推動“四老”改造,煥發老城區魅力活力;在西,加快建設西部新城,推進重慶6張城市新名片之一的“藝術灣”建設,提升區域發展動力。其中,最受人關注的是九龍半島。其被定位為“美術半島”,將依托黃桷坪涂鴉藝術街、重慶美術公園等項目,扮靚長江生態文化岸線。
南岸區面臨長江、坐擁南山,生態環境優勢極為突出。在重慶6張城市功能新名片中,該區擁有長嘉匯和廣陽島2張名片。南岸區將持續精心打造長嘉匯城市會客廳、廣陽島“重慶生態島、長江風景眼”。
江北區寸灘國際新城、果園港等城市功能的新載體也在加緊建設或提檔升級中。該區提出的定位為“科技興業之區、開放時尚之地、美麗幸福之城”。江北區在2021年年底審議了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十四五”規劃,加上江北嘴匯聚的眾多金融機構,其國際范、現代化得以充分呈現。
沙坪壩區以“繡花”功夫打造高品質國際化現代都市。在東,精細化更新東部老城,打造嘉陵灣區,讓沙坪壩國際范與重慶味、現代化與原生態完美融合;在西,高品質建設西部新城,傾力打造“科學家的家,創業者的城”;在中,高水平繪就中部“詩意田園”,奏響新時代的“山鄉巨變”。
改舊貌換新顏,建新城促發展。這些“新城”,都是各區縣(自治縣)拓展城市功能、實施城市更新的重要組成部分。
“各區縣(自治縣)的城市建設,要用好城市美學、城市哲學,抓特點、顯特色,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水平管理,既要大力提升城市發展能級,又要打造高品質生活宜居地,讓近者悅、遠者來。”市人大代表徐登權說。
織密保障網 讓發展更有溫度
老人和小孩是每個家庭最關心的對象,服務好“一老一小”,事關廣大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對于增強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近年來,我市持續開展城市社區養老“三助”和農村敬老院“三改”行動,把鄉鎮養老服務中心建設、老年人照顧服務計劃納入重點民生實事,不斷提升老年人共享品質養老服務的覆蓋面和普惠度,讓老年人過上更有品質的生活。
此外,我市開展了全國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區、老年友善醫療機構兩項創建,讓老年人“在家享受醫療服務,在醫療機構享受養老服務”,改善醫養環境。
不僅如此,針對65歲以上的失能老年人,我市實施老年人“助醫”行動,以精準識別65歲以上失能老年人健康狀況為基本,以精準提供健康評估、康復護理指導、心理支持、免費體檢和家庭醫生簽約等醫療服務為方式,實現“對象與服務”的精準匹配。
2021年年初,針對老百姓反映強烈的托育難、入園難等問題,市教委、市財政局聯合印發修訂后的《重慶市普惠性民辦幼兒園管理辦法》,明確普惠性民辦幼兒園應具備7個條件,大力推行普惠制幼兒園,為幼兒健康成長保駕護航。我市還持續優化兩孩、三孩政策環境,支持社會力量發展普惠托育服務,新增建設普惠性托位2500個;推進托育機構規范建設,建成嬰幼兒示范照護服務機構56個,確保每個區縣至少有1家示范照護機構。
2021年,就業形勢穩中有進,全市城鎮新增就業75.1萬人,同比增長14.5%。市人力社保部門在全國率先建成就業大數據中心和就業預警監測體系。“重慶英才·職等您來”網絡直播招聘全年促進11萬人就業。為讓更多高校畢業生參加職業技能培訓,我市出臺了多項政策,將高校畢業生納入補貼性培訓對象。2021年上半年,24.2萬名應屆高校畢業生去向落實率,高于2020年同期14個百分點。與此同時,我市通過市場就業一批、兜底安置一批等舉措,幫扶城鎮大齡失業人員、低保家庭人員、殘疾人、城鎮低收入群體等困難人員找到合適的工作。
在為市場主體減負穩崗方面,2021年,市人力社保部門為1.4萬戶企業發放“留崗紅包”4000余萬元,400余萬返鄉農民工實現“應返盡返”。“一企一策”幫助智能終端產業企業招工49.4萬人,助推產業產值同比增加9.5%。
3021500338238